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的路径研究
2021-12-01汪红梅
汪红梅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正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亿,占总人口18.70%,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5亿人[1]。因此,我国必须要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者”“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快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应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政策依据。贵州省作为人口外流严重的农业大省,存在大量农村留守老人。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M镇的200位留守老人为调查对象,分析其面临的养老困境,并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2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农村留守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拥有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着一系列养老困境。通过对M镇农村留守老人的实地调研,总结出该人群面临以下养老困境。
2.1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协调
乡村振兴的第一目标是产业兴旺,养老服务作为第三产业,在广大农村的发展还非常薄弱。从需求侧看,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结构正由基本物质生活有保障,向有尊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转变[2]。M镇85%的留守老人长期与子女处于分离状态,使得老人在日常照料方面有很大需求。此外,尽管老人们要从事必要的农业生产,还要照顾孙辈,但仍有91%的老人表示愿意参加集体广场舞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使得留守老人在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供给侧看,对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的服务严重不足。在服务供给主体层面,农村社会服务中心、志愿者团队、养老机构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服务范围和内容有限;在公共资源层面,当前乡村医疗条件和养老资源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
2.2 生存条件简陋,经济保障不足
乡村振兴要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但在现阶段,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条件还相对简陋。在住房方面,很多留守老人住的是木瓦房,经常需要检修。在医疗方面,村内卫生室的医疗设施少、药品不齐、医疗技术有限,使得村内留守老人就医难[3]。在经济方面,M镇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包括:变卖农产品和牲畜、在附近的合作社打零工、养老金或残疾补贴等政策性社会救助、子女给予,但留守老人85%的收入都用于基本日常开销和照顾孙辈,有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表示没有多余的存款。在这样的情况下,遇到身体不适,老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经济保障问题,常常不愿意去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
2.3 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农村养老模式单一
目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家庭层面,子女是为老人提供照料的主体,但为了生活和工作,青壮年纷纷外出,寻求更高的收入,大多不能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照料。在社区层面,村委会工作人员会定期进行走访,但由于人员数量少,基层工作任务重,往往只能为老人提供必要的资助[4]。在实地调研中,笔者了解到进入M镇养老院生活的平均费用为7 500元/年。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购买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居家养老符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这使得大多数老人只能选择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
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路径。
3.1 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
在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困境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发挥专业优势。在介入之前,社会工作者需组织开展座谈讨论会,与村委会工作人员讨论服务对象的问题和诉求,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实地调研方案;然后,社会工作者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入户调研;调研结束后基于多方共同讨论提出的建议和目标,制定专业的个案服务计划,并招募所需要的志愿者[5];最后,由各村委会和街道工作人员共同协助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精神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在阶段性的服务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进行评估和反思,总结不足之处,并完善服务方案[6]。
3.2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的社会工作仍处在萌芽阶段。面对庞大的留守老人群体,社会工作要发挥专业优势,引领乡镇、村委会共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服务与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首先,增加农村多元养老设施。社会工作者可向政府和社会寻求帮助,促进各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7]。其次,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社会工作者应充当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定期联系医务团队进村为农村留守老人开展健康服务,如量血压、测血糖、检查白内障等。再次,链接公益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倡导党员、学生等加入志愿服务中来,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照料和帮助[8]。
3.3 积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导致农村养老困境的根源是农村缺乏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力。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购买能力较弱,这影响了他们对养老服务的市场化需求,进而影响了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9]。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带动养老产业发展。M镇当前正在大力发展柚子产业、羊肚菌产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社会工作者要扮演政策宣传者的角色,鼓励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为有就业意愿的老人增加收入,为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提供创业机会,最终达到化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的目的。
3.4 构建农村社区互助网络
农村留守老人遇到的诸多问题与困境,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同时更需要发挥老人自身的潜力。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挖掘尊老、爱老的典范,如评选“好儿媳”“最美家庭”等先进代表,发挥模范典型的带动作用。其次,要组织有知识、有技能、有志愿精神的村民,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照料和生产帮扶[10]。再次,社会工作者可协助农村留守老人建立自助互助小组、兴趣小组,并为他们链接专业资源,引导他们形成组织架构和章程,最终使留守老人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关系,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