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经典内容的小学语文国学教育课堂教学拓展策略
2021-12-01张伟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窑店镇教育办公室
张伟 (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窑店镇教育办公室)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记忆优势,而且能够打好学生文化提升的基础,强化思想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国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较多,而基于教材经典内容的国学教育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更好地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学习。
一、结合典型字形、字义,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知识,为国学教育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而汉字字形、字义方面设计的知识或故事,本就是国学中的相关内容。像汉字的发展历史,体现着独特的中华文明与文化,反映着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像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的形式表现,从殷商后期出现的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的甲骨文,到金文、石鼓文、小篆、秦隶、汉隶(以及草书)、魏碑、楷书(以及行书),再到现在的简体,其发展历程一脉相承而富于变化,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文字文化。为此,教师在汉字教学的这一关键时期,在把增加词汇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核心内容的同时,从字形、字义等方面入手,通过渗透汉字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汉字背后的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国学文化,为国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对于《金木水火土》一课的教学,在学习了基本的字形、字音之后,就可利用课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分别展示“金木水火土”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的形体或写法,让学生了解汉字演变过程或历史,以此进行国学教育。在教学方法的处理上,学生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观察其演变过程,以此感受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变化。由此学生会发现,随着时代的推进,“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字也由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到楷书,逐步与现代汉字相贴近。学生还可以通过对“金木水火土”不同时代的不同字体形态的观察,对不同时期的汉字形体进行整体特点上的感受,如甲骨文中“木”字的形体就像一棵树、“水”就像一条小溪、“火”就像正在燃烧的火,整体上字形就像一幅画似的形象表达着字的意思。在识记教学中如此拓展国学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好奇心理,而且能够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演变不仅反映我国文字演变的力量,而且蕴藏着中国智慧,由此通过识字教育,让学生追溯中华文化的启蒙时代,为国学教育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结合诗歌音节、韵律,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为国学教育培养良好的吟诵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中国古代诗词较多,在整个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或地位。其中,人教版选有选古代诗歌50 多篇,苏教版选有古代诗歌近40 篇,包含了从先秦时期到元明清时期的一系列古代诗歌。按朝代统计,唐代时期的诗歌最多,其中人教版有34 首,苏教版有28 首;其次是宋代的诗歌,人教版有16 首,苏教版有17 首。中国古代诗歌不仅音节、韵律鲜明,诵读朗朗上口,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意境和韵味。在早期,古代诗、歌相合,诗词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要求,用整齐而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而优美统一的音韵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这样。在韵律上,《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乐府是配乐诗歌,曹操的《短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以及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和民间创作的乐府诗及总集。汉朝《古诗十九首》是成熟的五言诗,三国曹丕的句句押韵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齐梁时期诗歌开始讲究平仄声律,以沈约和谢朓作品为代表的“永明体”的特点就是这样。唐代初期的格律诗既讲平仄又讲格律,被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相当于近体诗,按照古诗的写法所写的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短的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长的如《孔雀东南飞》就有357 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古代诗歌涉及的特有的国学知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没有具体去涉及。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在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时代气息浓厚、题材丰富多样、体裁风格各异、文化价值不菲的作品学习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从中受到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黄金阶段,学生记忆力好,好奇心心强,对未知空间有比较强烈的感知渴望。虽然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初次接触诗歌除了新奇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但是,抓住小学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融入这些国学知识,适时进行拓展,不仅会养成学生反复吟咏背诵诗歌的习惯,而且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国学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感受中华语言之美。
例如,《咏柳》被选入教材之中,其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抓住这首诗音韵节奏,有感情地朗读,除了停顿和重音外,讲一点押韵,学生就会对近体诗的朗诵倍感兴趣。“高”“绦”“刀”押“ao”韵,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且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押韵在偶句(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韵(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多。这样融合国学知识,把押韵讲清楚了,学生就明白了“高”为什么押韵而“出”不押韵。如此一来,通过知识点的累积学习,学生就会从文化的高度去深入学习国学知识,从中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三、结合成语含义、典故,学习古人的智慧,为国学教育展示独特的文化魅力
成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课都有,是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拓展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每个学科都有各自可探讨的学法,语文学科通过学习成语来学习国学,掌握得更快更灵活。因为成语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精华,加之,成语故事的浅显也适合于小学生学习,其中还饱含许多的哲理,能够在为人处世方面教育学生。国学典籍十分浩繁,博大精深,通过成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对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进行了解,既能达到滴水穿石、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学习“废寝忘食”这个成语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它的“用来形容做事非常努力”的含义之后,讲讲这个成语的典故,学生的好奇心就为之增强。这样就可以联系《论语》和孔子来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习,把“废寝忘食”在典故中所表现的孔子的充实生活、远大理想、学习境界不凡的内涵就深挖出来了,而且能通过孔子的治学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所以,通过成语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词汇,了解更多的古代名人雅士的故事,而且能够在国学经典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修养。
总之,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艺术结晶和民族文化瑰宝。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国学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更能达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让国学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