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12-01福静
福 静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过去的十年,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十年,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了技术的创新、观念的更新、市场的突破、人才的培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十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蓬勃的发展。
1.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
当前,全球范围能源短缺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促使着各个国家推动着新能源的研究和使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且力度较大。例如,在政策扶持上,2008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出台新能源汽车消费税抵免政策,并制定了抵免政策退出机制,荷兰、挪威、德国发出了禁售燃油车和力推环保汽车的明确信号,鼓励汽车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扶持对象上,美国、日本、德国重点扶持企业攻克能量储存、燃料电池开发、混合动力、先进动力电池开发等产业核心技术,以低息贷款、土地免费使用、政府投资专项资金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关键项目,强力推动下,特斯拉、丰田、日产、松下、宝马、大众等汽车或电池企业受益获得了快速发展[1]。作为我国的七大战略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自201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政策的倾斜,资源的投入,重点企业的扶持,这些措施都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201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仅0.82万辆,占当年全国汽车产量比重不到千分之一。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36.6万辆,销量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7.5%和10.9%。根据公安部最新数据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同比增加111万辆,增长29.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总量的1.75%。
2.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能源汽车在关键技术上仍未实现较大突破
对新能源汽车而言,决定其性能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电池、发动机和电子控制等基本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经历了快速的起步发展,但是在电池、发动机和电子控制等技术上还没有实现较大的突破,一些关键的零部件依旧依赖于进口,里程短、充电慢、整车性能欠佳等依旧是困扰比亚迪、长安、江淮等国内车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难题之一。同时,随着前期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汽车电池报废也即将进入高潮期,如何推进汽车电池的梯次利用提高使用效率以及废旧电池回收资源化处理等技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实现提升突破。此外,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维修等各方面的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创新能力推进技术突破还需要加强。
2.2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凸显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必须要强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据国家电网公司智慧车联网平台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9月末,全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计保有量为141.8万台,车桩比约为3.1∶1,同比呈增长态势。其中公共充电桩62.6万,占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的93%,占全球公共充电桩总量的66%。但现有充电设施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从充电桩分布数据来看,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分布较多,分布不均匀现象明显;从用电量数据来看,主要集中在公交车、物流车、出租车等公共乘运车辆,私家车使用量相对较少;从客户使用体验来看,充电桩还存在利用率过低的情况,有的地方使用量大需要排队有的地方无人使用,同时充电网络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用户体验均较差;从技术应用来看,电池技术的不断升级对充电技术和标准提出了挑战,充电设施建设难度大。
2.3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观念培养还需加强
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用电量数据分布情况,汽车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北地区除陕西省之外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较少。剔除环境、市场营销等方面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主要还是消费者的观念[2],尤其是面对西部地区海拔高、山路多等路况因素,加之市场宣传以及客户观念传导不到位,大部分消费者目前对新能源汽车使用依旧持有怀疑态度。
2.4 新能源汽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2018年电动汽车事故成为行业焦点,主要涉及动力电池产品安全、充电安全等方面。在汽车投诉网公布的数据2020年新能源车型前十投诉量中,受限于早期技术有限的部分推出较早的车型,一些经营不善企业旗下的车型零部件缺乏、三电系统、电池技术不成熟等仍然是消费者主要的投诉点。新能源汽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各品牌新能源汽车质保内容参差不齐,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处理投诉、售后服务等其他环节也存在较大短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情绪,对培育消费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3.1 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
毋庸置疑,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及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加之新材料、新技术的展现,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成为新的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必将会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必然选择之一。目前,我国现有汽车企业以及配套新能源材料制造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创新等方面还是面临的较大困难,依靠企业实现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存在局限性。因此,国家有必要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但要在扶持方式上进行创新,采取重点项目攻关、重点企业支持的方式,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发挥好政府在标准制定、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2020年7月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开展,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得以取得明显效果。2020年10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商务部等12部门2021年开始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包括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进行补贴等具体措施,鼓励有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加强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鼓励充电桩运营企业适当下调充电服务费等[3]。这些措施都将极大程度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3.2 继续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提升
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关键所在,企业应该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4]。一方面,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新能源“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的形成,着力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智能网联技术创新工程、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三大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加大重点技术项目攻关,加大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企业能够整合资源,加快创新,推动技术升级,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引导行业智慧融合创新,联合攻关基础交叉关键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及管理产业融合创新能力[5]。推动校企资源整合,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加快“产学研”的融合发展,鼓励高校、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工作,以人才储备、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技术水平的突破。
3.3 继续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根本。一方面,加快充电设施的建设,要量质并举推动建设,要结合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情况,加大充电设施的投放建设,完善居民区充电模式+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模式,鼓励和引导物业与充电场站点联合运营,在小区停车场建立专门充电区域。同时,要结合当下电池续航情况,科学合理布局充电设施,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要配合电池技术的升级推进充电技术的研发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要推动大功率充电、即插即充、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强行业引导,规范企业建设标准,推动统一高效的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充电设备安全监测预警,从动力电池保养与维护、充电设施安全性、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维护与保养等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质量、服务便利性和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优化改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3.4 继续加快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观念的培养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是持久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居民观念相对保守的地区,推动消费者观念培养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新能源各项政策补贴结束后,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将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消费者在购置新能源汽车时最为注重的是车辆自身的性能,汽车的性能好坏、安全与否等各项指标都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外部环境因子,构建更适合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便利、宽松环境,提供更多的优惠方式,创造更加信任的品牌口碑;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也是潜在购买人群看中的一大要素[2]。因此,要引导消费者观念转变,要从提升产品质量入手,消除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顾虑,加强新能源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强基固本,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地方政府要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发挥政府宣传工作职能,加强新能源概念的引导与植入,加强新能源优点的宣讲,推动居民提高对新能源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逐步完成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配套服务,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安全、便捷的用车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以消费者需求出发,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车型,提高自动驾驶、行车辅助等智慧交通功能研发投产。汽车企业要结合产品真实、有效地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尤其是对性能、安全、适用性等特性要丰富宣传内容、宣传方式,不断更新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认识和认同。
4.结语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就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所说: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增长潜力,必将迎来蓬勃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