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尔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瓶颈与转型思路探究
2021-12-01赵海浩董春阳范传南
赵海浩,董春阳,范传南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富拉尔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49年(清顺治六年)前后,达斡尔人开始在这里建屯定居,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近代以来,随着黑龙江各地的陆续放垦,富拉尔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齐齐哈尔周边的重要城镇。1932年11月,富拉尔基被日寇占领失守,从此进入了长达13年被奴役和殖民的沦陷时期。1945年8月15日,富拉尔基解放,随后被划归龙江县管辖。1954年10月,因行政区划调整与工业建设所需,黑龙江省政府将富拉尔基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成为市辖区至今。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渊源,齐齐哈尔成为国家着力发展和苏联援建的重要地区,在“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从过去的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为以机械冶金为主,以轻工、化工、食品为辅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城市和商品粮基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说齐齐哈尔是建国初期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排头兵”,那么这个“排头兵”的“心脏”便是富拉尔基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富拉尔基区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工业重镇。
1.富拉尔基区主要国营工业的前期概况
齐齐哈尔的国营工业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和发展起来的。至新中国建立后,其规模、数量、技术力量、设备、管理等已经无法适应大规模经济恢复建设的需要。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抗美援朝。由于齐齐哈尔市所处的战略地位是国防前线的大后方,为躲避可能到来的战火,最大限度保证一些重要工厂的安全生产,国家决定施行“南厂北迁”计划,并于1950年冬,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沈阳,迁入第一、第二机床厂等5家工厂。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施行封锁、禁运,使中国无法获得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海路被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陆路获得苏联的援助。而黑龙江作为中国通往苏联距离最近、交通最为便捷的地区,便于苏联机器设备的接运,进而辐射全国,成为带动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中转站。
1953年,根据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以及齐齐哈尔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国家决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富拉尔基(1953年仍属龙江县,1954年划归齐齐哈尔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基本建设,先后新建了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三大重点项目——重型机械厂、特殊钢钢厂和热电厂。
其中,第一重型机械厂,始建于1954年,1958年11月部分建成投入试生产,1960年6月全部竣工正式投产。但开工不久,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所有专家,生产受到严重冲击。面对困局,广大党员和工厂职工充分发挥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式投产当年即向包头钢铁厂、武汉钢铁厂、鞍山钢铁厂等国内主要钢铁企业提供了以第一台国产1150毫米方坯初轧机为代表的一大批急需设备,保障了这一时期各大钢铁企业的安全生产,极大地支援了国民经济建设。至20世纪70、80年代,该厂研发的多项机械设备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银质奖。
北满特殊钢厂则是全国著名的特种钢厂。解放前,中国只有汉阳铁厂等寥寥数家钢铁工厂,且产品质量低下,大量工业所需特种钢材需要依赖国外进口。而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英美等国家的经济封锁,特种钢材缺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为此,1950年10月,经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报请国家政务院批准兴建特殊钢厂。后经苏联援助,该厂于1956年8月8日生产出第一炉特殊优质钢。1957年11月,特种钢厂全部工程竣工投产。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时期的许多重点工程、重点设备所需的钢材,都由该厂提供。
齐齐哈尔的电力供应始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但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的电力工业飞速发展。1952年富拉尔基热电厂开始兴建。该电厂是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电力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富拉尔基热电厂建成后,保证了富拉尔基乃至整个齐齐哈尔地区相关工矿企业的电力供应。而随着齐齐哈尔和嫩江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热电厂逐步扩建,供电范围由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扩大到附近的郊区及农村,并于1960年开始向大庆油田提供电力供应,对黑龙家西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是由于工业上的突出优势,在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富拉尔基区对齐齐哈尔乃至整个黑龙江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特殊国际、国内形势,富拉尔基因缺乏资金投入,主要机器设备长期得不到改造,致使发展速度下降,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影响富拉尔基区转型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的惯性使得很多国有企业在短期内难以适应市场调节和经营机制的转换。而重工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受价格波动和国家政策影响大的弊端逐渐显露。长此以往,富拉尔基前期积累的经济优势逐渐萎缩,发展速度日趋缓慢。而区内众多国企改制,也使大批员工下岗,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富拉尔基也因此被贴上了“没落”的标签。而具体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可以认为:
第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总体震荡影响。从1978年12月,中国开始实行施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展开,而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更是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这对原有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适应与转型需要一定时间,阵痛不可避免。
第二,区内产业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大,企业规模较大,生产周期长,对市场适应能力低。富拉尔基区的企业多为第二产业的大中型企业,重工业投资的回报周期长,影响因素多。一些老国营企业,自我革新能力差,以致出现利润逐年下滑,整体呈现积重难返的局面。
第三,区内国有企业众多,历史包袱沉重,资产回报率低。由于区内企业大多是在50年代建立,生产设备老化,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升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耗费的原材料众多,但利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第四,军工、国防等领域的企业较多,许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齐齐哈尔是全国重要的军工基地之一,军工资产所占的比重大。近年来,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及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传统军工企业的订单数额急剧减少,职工的工资福利都受到了较大影响。此外,由于军工企业涉及国防安全,是国之重器,既不能倒闭,也不能随意转产。在这种局面下,只能依靠贷款,影响了全市的资金周转。
3.以富拉尔基为代表的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以富拉尔基区为代表的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今天,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则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振兴老工业基地能够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20世纪中叶,正是老工业基地的兴建和投产,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老工业基地生产的物品大多是国家建设所必需的物品,虽然现阶段的发展可能出现了问题,但它依然是支撑民族经济的“脊梁”,可以说是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新发展不但可以带动周围经济发展,也能有效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起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经济紧密相连。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和我国国内需求不足,使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作为曾经的国家经济助推器的老工业基地,恰恰具备这一潜能。而且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造老工业基地与新建相同规模的企业相比,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
再次,发展老工业基地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两条“保险丝”,以富拉尔基为例,各大国有企业往往拥有上万职工,老人养老、子女上学都需要依靠这些职工的收入维持。老工业基地得到振兴,企业利润增加,可以有效减少下岗失业人员,而收入的增加,则可以拉动区内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幸福。
此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极大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也逐渐拉大了区域间经济的差距。但沿海地区也不具有老工业基地计划大生产的优势,若老工业基地得到振兴,沿海等地生产优势与老工业基地生产的优势得到合理优化,方能共同发展。
最后,振兴老工业基地不能“等靠要”,要立足根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多方设法,合理改造。只有如此,方可使区内大中型企业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而那些具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则可以在经过改造后,充分提升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参与到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博弈中,在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富拉尔基区因企而建,因企而兴。但由于长期受体制、机制的局限,区内国有企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面对如此局面,在改革开放的新经济形势下,更要转换思想,发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当地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稳步推进相关企业改革,促使区内的国企“老字号”焕发新的生机。截至目前,重型机械厂(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特殊钢钢厂(建龙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已先后完成企业改革与资产重组,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富拉尔基正在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积极带动区内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走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