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2021-12-01吴媛媛
吴媛媛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四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淮北 235115)
作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油料,大豆栽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豆生产投入成本偏高,而产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除去种质资源、环境条件以及生产管理模式的影响,对其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的就是各种病虫的危害。由于环境条件变化等因素,大豆病虫害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加[1],如何高效防治大豆病虫害,已成为大豆生产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1 大豆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1 大豆根腐病
根腐病是目前大豆生产中危害较大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均有发生,以淮北地区为代表的老大豆产区发生频率更高。根腐病主要是由镰刀菌、腐霉等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而引发的,多发生于大豆幼苗期。其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或通过田间植株病残体来侵染下茬大豆幼苗进行传播。
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症状是大豆的株高和茎秆直径明显下降,表现为植株瘦小,茎上的节数减少且茎节较细。染病后大豆种子存活率和质量均会降低,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在大豆种子期、发芽期和苗期,最易发生大豆根腐病。种子期染病,表现为种子质地变软,呈粉红色并发霉;发芽期染病,则会导致种子发生变形和死亡;苗期染病则会导致其根上出现无规则形状的斑点,并带有浅棕色、红棕色或深棕色的条纹。
研究及生产实践证明,早春低温会加剧该病的发病,适当晚播可以降低其发病率。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为加强检疫,播种前对大豆种子进行消毒。栽培期间,应加强田间管理,注意进行深耕栽培,并防止田间出现积水。建议采用轮作的种植方式,且轮作间隔不得少于4 a[2]。
1.2 大豆花叶病
感染花叶病的大豆植株较正常植株明显矮小,叶色呈现黄绿相间,且沿着叶脉逐渐淡化。感染该病的大豆种子表面常出现褐色斑点,且伴随着减产的风险[3]。大豆花叶病的病原菌主要依靠蚜虫传播,因此,蚜虫数量偏多的干旱地区发病率偏高。此外,由于环境恶劣导致大豆抗逆能力下降,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病率上升。例如,华北地区春季多干旱,夏季又多洪涝,因而多发此病。其防治方法主要是在栽培过程中加强预防管理,及时淘汰病株,并大力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同时要及时防治蚜虫。
1.3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在我国影响范围较广,危害极大,可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该病多发生于江南地区的春夏之交以及东北、华北等地的夏季,在降水量增多、土壤湿度增大的时候发病率显著增高。大豆主要在成株期感染此病。发病早期,大豆叶片正面会产生圆形或其他形状的黄绿色斑点,随时间的推移这些斑点逐渐变为灰褐色。防治该病的常用方法:在播种前,进行筛种和种子消毒处理;采用轮作的栽培方式,轮作间隔期不得少于2 a;也可选用3%多抗霉素可湿粉600倍液或甲霜灵适量喷洒于叶片进行防治。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肺囊线虫病在我国大豆产区常有发生,在淮北地区发生较为严重。大豆感染该病后,其须根增多但根系不发达,主根伸长减少,且根瘤大量减少。该病常发生在春夏之交。该病主要采用化学方法防治,选用2.5%涕灭威乳剂、10%克线磷颗粒剂,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1.5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在我国东北大豆产区影响较为严重,在淮北地区影响较小。大豆成株期染病后,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点状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该病斑边缘呈褐色,中部呈灰褐色。降水量对该病的暴发周期影响较大。如果大豆幼苗期长期处于低温多雨的环境中,则该病发病较重;在大豆成株期,该病害也往往较为严重。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植株病残体、带菌种子进行传播。防治该病时,首先要在播种前进行人工选粒,筛选剔除带病种子;其次,要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再次,可于发病初期对大豆植株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防治。
2 大豆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的幼虫可以钻进豆荚里面,啃食大豆尚未成熟的种子,被啃食后的大豆种子上有槽口或凹槽状伤痕,会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大豆食心虫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对当地的大豆生产有严重影响[3]。大豆食心虫在降水较多的时期暴发概率较大,其成虫产卵时对环境要求较为严格,要求温度在20~25 ℃、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土壤湿度较大时,大豆食心虫可以进行化蛹和成虫出土。防治该病的方法主是喷撒2%杀螟松粉剂。该药剂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成虫、幼虫,对其他害虫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2.2 豆秆黑潜蝇
豆秆黑潜蝇的体型较小,迁移距离短。其幼虫主要以大豆茎的髓部为食。该虫害一旦暴发,将严重影响大豆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养分及水分传输功能,进而导致大豆植株矮小、荚果数及种子质量下降,造成大豆产量严重降低。豆秆黑潜蝇的寄主除大豆外,还有其他豆科植物[2]。该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及淮河流域,包括淮北地区。在春夏之交且平均降雨量大于35 mm时,该虫害可能会暴发。对于豆秆黑潜蝇,可在大豆花期用75%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能有效防治成虫和刚孵化的幼虫。
2.3 蚜虫
蚜虫在我国南北方大豆产区都很常见。大豆蚜虫一旦暴发,就会迅速遍布整个植株,造成植株营养不良,难以维持其生长,最后造成大豆减产。此外,蚜虫的暴发,往往也会导致大豆花叶病大面积发生。大豆蚜虫通常在高温、干旱年份会大规模暴发。目前,大豆蚜虫主要依靠喷施农药进行防治。在大豆苗期,可用乐果乳化剂进行喷洒防治。在高温、干旱年份或该虫易发区域,可以适当增加喷洒频率,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4 豆天蛾
豆天蛾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和华北地区,对淮北地区的大豆生产也有一定影响。豆天蛾主要是通过幼虫啃食大豆叶片进行危害,其三龄以后的幼虫可以把豆叶全部吃光,使植株不能结荚,严重危害大豆的生长发育,进而造成大豆产量下降。防治豆天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进行深耕栽培,翻耕豆茬地时可进行人工捉虫,以消灭土壤中的老熟幼虫。此外,将大豆与其他作物进行间作种植,可显著减轻大豆的受害程度。生产中,应在豆天蛾幼虫发生期进行田间调查,当发现百株大豆有虫5~10 头时就应将该田块列为防治田,选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500 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 000 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 000 倍液均匀喷洒在大豆叶背面,防治效果较好。
2.5 大豆造桥虫
造桥虫是危害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又一大害虫,在我国长江流域也有较大的分布范围。该虫主要在幼虫阶段危害大豆,低龄幼虫啃食大豆叶片,导致大豆叶片布满连排的孔洞,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造成落花落果,进而导致产量严重下降。在大豆造桥虫成虫期,可在田间安装黑光灯进行诱杀;在幼虫期,可用5%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均匀喷洒叶片,用2.5%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2.5 kg喷施,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在大豆种植中,经常会发生各种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并着力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病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切实保护我国粮油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