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文科 新拔尖
——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1-12-01张苏亮于天禾
张苏亮,于天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在即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南京大学认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把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主动应变、积极求变。自2018 年春夏之交,南京大学就开始关注、思考新文科议题,遵循高等文科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结合“熔炉工程”与“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推动文科教育改革向新时代新文科全面改革创新发展转变,并在拔尖2.0 哲学人才培养基地等的规划与前期建设上取得系列初步成果。
一、新时代召唤新文科
新文科究竟是一个口号,还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发展趋势?通过研讨思考,南京大学认识到,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谋划,推动文科教育的全方位升级转型和结构性改革,实施新时代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新文科拔尖领军人才。
首先,全方位推动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大势的必然抉择。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积蓄力量,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2]。面对风起云涌的新工业革命和世界大变革,在过去工业化时代定型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科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需要,改革传统文科教育、全方位推动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其次,全方位推动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目标的必然抉择。中华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发达的自然科学、物质力量和硬实力,也离不开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力量和软实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问题、新体系,全方位地推动文科教育的升级转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强起来”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再次,全方位推动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是顺应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然抉择。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新时代高教40 条”,提出新时代“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是观照理工农医发展的一盏“灯塔”[3]。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为新文科提出新命题新方法,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思想、新元素。通过大力推进“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未来。当前,我国文科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某些领域也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复制。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抓住伟大实践和伟大时代提供的重大机遇,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在中国实践中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同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标中来谋求中国新文科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我国文科教育的话语权、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打造世界新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新高地,积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变轨超车。
二、新文科必须要有新特色
新时代呼唤新文科,新文科要有新特色。根据我们的理解,新文科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新文科必须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拔尖人才。新文科教育应当面向三个维度,即面向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面向全球化、新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的挑战,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拔尖创新人才,即能够正确认识现代中国、现代世界,完全符合新时代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全面卓越的综合素质(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等)、创新能力、思想引领力和国际领导力、又红又专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新文科必须能够全面反映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规律,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先进性、引领性,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统文科教育是过去现代化和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在新中国文科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面对风起云涌的新工业革命和世界大变革,传统文科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已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新文科必须要与时俱进,准确反映当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
最后,新文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新文科必须要基于世界发展潮流、时代发展大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方位地谋划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案、新体系、新模式,培养拔尖创新的时代新人,全面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新文科建设的南京大学探索
南京大学全面推进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在“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中,推动以学生、学术、学科为一体的文科教育综合发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一)新文科建设理念
南京大学坚持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新文科拔尖领军人才。传承,即充分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不断汲取各国文明的长处和精华,培养学生的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发展,即充分把握时代的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深刻影响,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守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扎根中国大地,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成中国学派和学术体系;创新,即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新文科建设的五大重点内容
第一,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实际,讲清楚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解决“想点子”问题;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打造一批有分量的原创性成果[5]。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话语体系。第三,科学技术新发展带来文理交叉融合发展契机研究。系统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文理交叉融合发展契机,主动应用新技术,研究新文科教育与新理科、新工科教育的深度融合。第四,当代科技前沿的人文反思与治理研究。深刻反思科技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人类有效应对和现代化治理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讲清楚科技发展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深刻影响。第五,世界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全面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6]。
(三)确立并不断完善新文科建设的推进举措
南京大学新文科改革创新发展从研究性、人文性、交叉性、实践性全面推进,通过深化文科专业建设,建设基于新文科思维的多元育人平台,探索多层次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地和科研平台的深度合作实践育人。
第一,深化文科专业建设。一是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核心的文科专业升级,大力推广“问题导向、主动探究”的研究型教学,结合“拔尖计划”“强基计划”、国家级省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等,适时启动校级新文科专业综合改革教改项目申报,鼓励文科专业全面提质升级。二是启动实施文科专业课程升级,聚焦文科专业核心课,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努力打造专业课“金课”,组织名师大家带领骨干教师,重点投入本科教学,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案整体改进提升,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推进“学习革命”,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深度学习方法的训练,实施以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学业评价,推动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范式的转变。三是深入推进文科专业教材建设,构建具有南大特色并蕴含思想性、科学性和前沿性的文科教材体系,建设与课程内容有相关梯度性或交叉性、拓展课程深度及边界、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化扩展教材。四是启动实施文科青年教学名师培育计划,设置文科教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建设结构多元、德厚学高的教师队伍。
第二,建设基于新文科思维的多元育人平台。一是实施依托经典开展“悦读经典计划”,将经典阅读能力和习惯培养作为基本文科素养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经典书籍师生研读与交流,推动广大学生接触经典、研读经典、读好经典,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文化修养、全球化的视野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二是推进以人文精神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改革,启动通识教育十年经验总结和通识教育改革,构建系统化、整合性、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历史性、发展性、世界性的学术眼光,探寻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知识领域。三是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文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文科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发挥文科教育天然的价值引领、品格培养、道德修炼作用,围绕人、自然、社会的基本关系,建立真善美的价值尺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推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围绕政治认同、爱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第三,探索多层次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探索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文理工融合,将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信息技术融入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中,试点多个文科交叉复合“微专业”,探索实施“文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不断加强文科与科技发展成果的融合,深度探索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发展规律。二是探索本研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本研衔接,通过课程、培养路径的衔接,建立师资、科研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和教学管理对接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全链条的系统联动和互动衔接。三是探索科教融合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等文科科研交流平台,探索“本科生驻院研修项目”、辅修学位、第二专业学位等多样化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学术体验,推行“导师+青年研修小组”的模式,让兴趣相投、背景多元的青年学子组成学习小组,由导师带领开展跨学科研究。
第四,推进校、企、地深度合作实践育人。一是建设文科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条件、队伍和制度四个方面的建设,构建和完善具有特色的文科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四个实践能力”,即: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基本的创新实践能力、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灵活的跨界实践能力、全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是建设文科创新实践平台,围绕文化产业创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校企协同共建“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积极探索实践,为社会和行业培养、输送文创产业精英,培育孵化文创成果。三是建设文科实验室,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等科学技术融入文科教育,全面提升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四是建设文科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鼓励文科学生“走出去”,实施国际交流、国际科考、国际组织实习等国际化实践实习项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格局,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直接的经验材料。
四、拔尖2.0 人才培养模式的“南哲”方案
教育部在总结拔尖计划10 年工作基础上,发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7],新增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文科基础学科基地建设范围。南京大学哲学系在20 多年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基础上,面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2.0 的申报,结合新时代新文科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培养方向正、培养模式优、培养效果强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拔尖2.0 人才培养模式的“南哲”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按照新文科特点创建爱智书院,书院自上而下施行院长、学术委员会、导师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学术委员会聘请四位书院首席教授担任校内委员、三位校外知名专家担任校外委员,导师按照学术导师、学业导师、思政导师进行配置。
第二,创新科学选才、鉴才机制,面向全校本科新生按照初选、笔试、面试三个环节,以学生的政治素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三个维度为考察重点,进行二次选拔,创建拔尖班。
第三,按照“两性一度”要求设定学生培养流程,注重对拔尖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察,实行动态分流机制,同时,通过开设荣誉课程群打造金课体系,通过此课程遴选的学生授予哲学荣誉学位。
第四,实行首席教授引领、头衔教授主讲、青年骨干教师助教三级教学体制,同时,设立“刘伯明讲座教授”席位,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开设课程。
第五,革新现有课程体系,在哲学专业传统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照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与引领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者、新时代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反思者四个方向,设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当代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反思四个高级选修课程模块,创新新时代新文科课程体系[8]。
第六,强调拔尖学生培养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导向,针对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设立“书院培育基金”“基地开放基金”,实行书院方向引领、三个省部级以上基地培养主导、导师具体负责的三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以科研项目制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潜力。
第七,通过“刘伯明讲座教授”制度和国际化教学实习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适应能力。
第八,在质量监控方面,实行导师和学术委员会教学评价、第三方评估和毕业生长期追踪相结合的学业评级两级机制,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持续提升拔尖学生培养效果。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 的“南哲”方案具有目标定位“高”、课程结构“新”、国际化程度“强”、育人机制“优”等鲜明特点,经初步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2020 年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百年之际,百年来,南京大学哲学系对我国哲学人才培养和学术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逐步建成既注重基础研究、又关注社会现实的哲学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入选“拔尖计划”2.0 基地,是南京大学哲学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新起点、再出发,我们力争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更多能够肩负民族复兴伟大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