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鹿角霜炮制方法的变迁

2021-12-01于大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鹿角胶鹿角医家

于大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建国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关于鹿角霜的炮制方法的表述趋于一致:“本品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春秋二季生产,将骨化角熬去胶质,取出角块,干燥”[1]。即鹿角熬去胶质所余为鹿角霜。这种观点目前已成为业界共识。但是,回顾鹿角霜炮制的历史,会发现古人对鹿角霜炮制方法的认识有着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元代炮制方式的确立,清代的反思与理性回归,对现代鹿角霜的炮制方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兹分述如下。

1 起源于隋

鹿角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称为“白胶”。鹿角的颜色是黄黑,鹿角胶的颜色是黄褐,都与“白”不相关。唯有鹿角煮后呈白色,这正是“白胶”之名的由来。《名医别录》记载“出云中,煮鹿角作之”,指出鹿角胶是用鹿角煮制而成,但是未说明煮胶所剩的鹿角霜的用途。

在汉晋时期,方书中均无应用鹿角霜的记载。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公元3世纪)中仅有一首方中使用了鹿角胶[2]。南北朝时期,鹿角胶多用于制作角弓的粘合剂,医家很少用,而道家常用。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约公元480-498 年)“白胶”载:“今人少复煮作,惟合角弓,犹言用此胶尔。方药用亦稀,道家时须之”[3]。关于煮鹿角胶的方法,原书记载了两种,“作白胶法:先以米渖汁渍七日令软,然后煮煎之,如作阿胶尔。又一法:即细剉角,与一片干牛皮,角即消烂矣。不尔,相厌百年,无一熟也”。文中第一种方法是先用米泔水浸泡鹿角7 d后再煮,煮法同阿胶。当时阿胶的煮制方法,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公元533-544 年)“煮胶法”所述最为祥尽。笔者曾按照书中所示工序,成功复制了1500 年前的煮胶古法[4]。该书所示诸胶均为动物皮,如牛、驴、猪、马、骡、驼等,并未用鹿角。但阿胶与鹿角胶二者的煮制方法还是有区别的。陶弘景所谓“如作阿胶尔”,只是言其大致工序。文中第二种方法是指取鹿角细屑与牛皮同煮。用鹿角细屑煮胶的时间显然要较使用鹿角段煮胶的时间短,只要勤于搅动不焦糊,成胶是没有问题的。在各种动物皮中,牛皮的出胶率是最高的。以牛皮煮胶,将鹿角屑煮软成泥即可。鹿角胶与鹿角霜、牛皮胶均混在一起,成为一种混合胶。这也是鹿角胶与鹿角霜合用的最早记载。

隋代的雷斅亦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在《雷公炮炙论》(约公元500 年)中叙述了鹿角霜制作的详细方法。原书载:“注《乾宁记》云:其鹿与游龙相戏,乃生此异尔。采得角了,须全戴者,并长三寸,锯解之。以物盛,于急水中浸之,一百日满出,用刀削去粗皮一重了,以物拭水垢令净。然后用酽醋煮七日,旋旋添醋,勿令火歇。戌时不用着火,只从子时至戌时也。日足,其角白色软如粉,即细捣作粉,却以无灰酒煮其胶阴干。削了,重研,筛过用。每修事十两,以无灰酒一镒,煎干为度也”[5]。文中鹿角经过浸泡、刮粗皮、醋煮、捣细粉后,就得到了鹿角霜。后世多将其“醋煮”改为“水煮”。这是目前本草文献中关于鹿角霜炮制方法最早的记载。但是,由于《雷公炮炙论》是道家制药的专著,当时并未引起医家重视。

2 发展于唐宋

唐代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本草专著,其中并无鹿角霜的记载。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公元652年)中亦无鹿角霜的记载,该书中含有鹿角胶的方剂也仅有6 首。当时鹿角的应用以散剂为主。如《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合和第七”载:“凡汤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须末如粉,临服纳汤中,搅令调和服之”[6]。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腰痛第七”“独活寄生汤”载:“鹿角去上皮取白者,熬令黄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文中未指出鹿角去上皮的方法,可以推测是通过浸泡后刮去,也可能是用锉刀锉去。“熬令黄”没有指出用何作为媒介熬,如何熬。原书卷二六“食治·鸟兽”载:“角:剉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溲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曝)干,更捣筛,服方寸匕,日三”。即用白蜜浸后,微火熬,晒干为末。因并非是用水煮,故与鹿角霜无关。原书卷六收载了外用方“鹿角散”:“令百岁老人面如少女,光泽洁白方。鹿角(长一握)、 牛乳(三升)、川芎、细辛、天门冬、白芷、白附子、白术、白蔹(各三两)、杏仁(二七枚)、酥(三两),上十一味,。其鹿角先以水渍一百日,出与诸药纳牛乳中,缓火煎令汁尽,出角,以白练袋贮之,余药勿取。至夜取牛乳石上摩鹿角,取涂面,旦以浆洗之,无乳,小便研之亦得”。文中是将诸药汁煮渍入鹿角内,再用鹿角磨牛乳,取汁外用。可视为鹿角霜的外用法。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公元739 年)增补了大量《新修本草》所遗漏的药物。明代李时珍评价:“藏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但是,该书中亦无鹿角霜的内容。

唐·王焘《外台秘要》(公元752 年)中记载了一首鹿角入汤剂的处方“鹿角汤”。原书载:“鹿角(一具屑)、韭白(半斤)、生姜(一斤)、芎、茯苓(各二两)、当归、鹿茸(炙,各二两)、白米(五合),上八味切。先以水五斗,煮鹿角,取一斗二升,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夜一”[7]。文中鹿角加水五斗煮至一斗二升,时间虽较短,但是由于鹿角已经为屑,容易煎煮,故也可煮出一些胶质成分。将剩余鹿角霜称为“滓”,显然是要丢弃的,可见当时鹿角霜并不受重视。

由上可知,唐代并未沿袭《雷公炮炙论》中鹿角霜煮制的经验,文献中亦无鹿角霜的应用记载,甚至将煮过的鹿角视为药渣。

宋代鹿角胶在方书的使用频率增加,仅王怀隐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 年)中就有128首含有鹿角胶的方剂,《圣济总录》亦有57首。鹿角霜此时开始进入医家视野,但是应用很少。以下可为佐证:含有鹿角霜的方剂,《太平圣惠方》中仅有5 首,《圣济总录》仅有3 首。而作为官方颁布发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1078年以后),都未见收载。

宋代对鹿角霜的定义有二。第一是煮鹿角为霜。如陈衍《宝庆本草折衷》(公元1227 年)卷一五“白胶”载:“此是鹿麋之角,已煮取脂液为胶。今其本质之白者,为霜也”[8]。明确指出煮鹿角胶后所余为霜。宋代方书中所列鹿角霜,多指此种。另外,该书中还介绍了另外一种鹿角胶的煮制方法:“用鹿角及麋角之有脂液者,并顶皮以米汁久渍令软,加干牛皮等料,煮浓汁重煎成胶,割为饼子”。这种方法显然是延续了《本草经集注》的方法,为鹿角胶、鹿角霜、牛皮胶的混合胶。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八十五“麋角霜丸”载:“麋角一副,用水浸一七日,刮去皱皮,镑为屑。盛在一银瓶内,以牛乳浸一日。如乳耗更添,直候不耗。于麋角屑上,乳深二寸。用油单数重,密封瓶口。别用大麦一斗安在甑内,约厚三寸,上安瓶。更用大麦周围填实,露瓶口,不住火蒸一复时。如锅内水耗,即旋添热汤。须频取角屑看,烂如面相似即住火取出。用细筛子漉去乳,焙干”[9]。文中所用麋角,一般认为优于鹿角。如《证类本草》收载的宋·苏颂《本草图经》曰:“今医家多贵麋茸、麋角,力紧于鹿”[10]。麋角霜丸是用乳浸,瓶装,大麦掩,笼屉蒸的方法,使麋角通过加热粉碎,是一种质优效高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需将麋角粉碎,更需通过加热将其中的胶质煮出,得到的麋角霜是胶与霜的混合物。虽然最后用细筛子漉去的牛乳中含有鹿角胶,但是,留在鹿角霜中的鹿角更多,其效果远较煮鹿角所余之霜强。

第二是将鹿角粉碎称为霜。如《宝庆本草折衷》载:“亦有用鹿麋老角火煅成霜。”至于用火煅的方法,《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上“鹿角霜圆”载:“鹿角一斤,以桑柴火及炭火烧,捣罗为末,又以浆水和作团再烧,如此九遍成霜”[11]。文中用火加热使鹿角碎裂,再用米泔水和成团后再烧。由于火直接烧鹿角会出现焦糊,可损失药效,故这种方法并非优选的制粉法。

宋代鹿角胶的煮制方法已经普及。据《宝庆本草折衷》卷一五“白胶”记载:“或以红印印之,今处处皆得其法”[8]。可见煮鹿角胶作坊很多,而且用“红印印之。”即在鹿角胶上以红印为标记,说明鹿角胶的商业化已经很流行了。作为鹿角胶的副产品的鹿角霜也开始进入医家的视野。

3 确立于元

元代存续时间较短,只有近百年的时间。但元代医家对鹿角霜的煮制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所涉文献为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公元1266年)“煮胶法梁国佐传”与“又煮胶法”[12]、许国祯《御药院方》(公元1267 年)“固真丸”与“荣芝丸”[12]、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公元1345 年)“地黄丸”[14]。综合以上3位医家所述,可以清晰地展现元代煮鹿角霜之法,具体如下。

第一是鹿角的切制。鹿角枝叉较多,不便直接入锅煮制,需要先行切制。《御药院方》固真丸载:“截作三寸长短,解作两镂”。即锯为三寸长,再从中劈开或锯开。《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又煮胶法”记载为二寸或三寸。

第二是鹿角的净制。鹿角的净制分为两步。第一是在切制后用水浸泡,如《御药院方》固真丸用河水浸七日,每日换新水。荣芝丸则要用东流水浸泡四十九日。第二步是在鹿角浸泡或煮软后去掉其表面的粗皮。如固真丸载:“煮得角软,削去黑皮”。

第三是煮胶时间。《御药院方》固真丸记载的时间是三伏时,即三昼夜。荣芝丸记载的时间是二昼夜。《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煮胶法梁国佐传”记载的时间是二昼夜。同书“又煮胶法”则根据鹿角煮软的时间而定,通常为一至二昼夜。

第四是热水频添。在煮制鹿角的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需要重新添水。《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煮胶法梁国佐传”载:“常以铁瓶烧水在灶门口,如钵内水耗一寸,又添一寸,断不可添冷水。”文中强调一定要添加热水。当时没有保温瓶,为了保证随时有热水,用铁瓶烧开水置灶口保温,随时添加。《御药院方》荣芝丸亦记载:“甜水煮两伏时,温汤添”。

第五是成霜的火候。由于煮鹿角的时间只是参考,还要有具体的成霜火候。《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煮胶法梁国佐传”记载:“再入缸浸三日……用第二次所浸水入钵内和鹿角煮……以煮尽水为度。”文中指出要将浸泡鹿角的一缸水来煮制鹿角,要将这缸水用尽。其目的是恐鹿角的有效成分浸在水中,影响鹿角胶霜的质量。并非是成霜的火候标准,而且文中没有规定鹿角的用量及缸的大小,不具备可操作性。《御药院方》固真丸记载的火候是:“煮得角软。”文中以角软作为标准更客观些。

第六是添加辅料。《御药院方》中固真丸中记载的辅料是黄蜡,荣芝丸中记载的辅料是大麻仁、黄蜡、青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煮胶法梁国佐传”中没有添加辅料,书中“又煮胶法”添加的辅料是桑白皮、楮实、硫黄、朱砂。

第七是胶霜同用。鹿角煮制成鹿角霜与鹿角胶往往同时应用。如《御药院方》固真丸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地黄丸,均是将鹿角霜与他药共研粉,再用鹿角胶烊化后,与诸药粉混合制丸。元·释继洪《澹寮集验秘方》(公元1283 年)“斑龙丸”载:“昔西蜀市中,尝有一道人货斑龙丸,一名茸珠丹。每大醉高歌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谩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朝野遍传之。其方盖用鹿茸、鹿角胶、鹿角霜也”[15]。这种鹿角胶与鹿角霜同用的方法,无疑增强了鹿角霜的功效。

以上诸条,共同构成了鹿角霜煮制的法式,对明清时期鹿角霜的泡制方法影响颇大。

4 鼎盛于明

明代在继承元代鹿角霜炮制工艺的基础上,在防止焦糊、添加热水方法、成霜火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炮制工艺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首提木蓖防焦法。在煮制鹿角霜的过程中,由于锅底温度过高,容易出现焦糊。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胶法”中记载的防焦方法为:“长作木匕,匕头施铁刃,时时彻搅之,勿令著底”[16]。这种用工具不断搅动的方法非常费力,且不适于鹿角这种质沉成块的材料。明代医家发挥了其聪明智慧。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公元1505 年)“白胶”载:“仍于锅内如前安桑木篦,勿令着锅底,篦子上铺桑白皮一层,却将鹿角层层铺,注长流水”[17]。文中提出在锅底置木篦,木篦上铺桑白皮,桑白皮上铺鹿角,加水漫过鹿角,可避免鹿角接触锅底产生焦糊;加桑白皮既可防止煮制鹿角过程中产生的碎渣落入锅底,又利用其黏性使胶质黏稠。

第二是改进热水频添的方法。元代添加热水的方法是用铁瓶置灶门处加热。缺点是温度较低且不方便,明代医家对其进行了改进。如韩《韩氏医通》(公元1522年)载:“以瓦缶入水,桑柴火煮,每一斤入黄蜡半斤,以壶掩住,水少旋添”[18]。文中所示方法为用瓦缶煮鹿角,瓦缶口置一盛水的壶,利用瓦缶中的蒸气加热。瓦缶中需要添水时即用壶中热水。明代吴球的《诸症辨疑》卷五“制鹿胶霜法”载:“用二砂罐,一罐盛角,一罐盛药珠,皆入新汲水,以桑柴烧煨。如无桑柴,以白炭煨之。二罐俱沸,如角罐水干,则徐加入药水;药罐干,则加入新汲水,如法煮三昼夜”[19]。文中所示方法为用两个罐子,一个煮鹿角,一个煮药汁。用热药汁频频加入煮鹿角罐中。由于添加的是药汁,所以要另设一罐来单独煮。以上两种热水添加方法均反映了古人的劳动智慧。

第三是成霜火候的探讨。对于鹿角霜煮制的火候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具体有3种,其一是角软如粉。陈嘉谟《本草蒙筌》(公元1565年)载:“直待角烂如熟羊,掐得酥软则止”[20]。其二是角软可切。许希周《药性粗评》载:“桑柴火煮七昼夜,以软可切为度,切片”[21]。其三是角质酥松。倪朱谟《本草汇言》载:“其角酥松,即成鹿角霜矣”[22]。

第四是复合霜类的种类得到增加。如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添加了人参、茯苓、楮实子。吴球《诸症辨疑》添加了熟地黄、天冬、山药。陈嘉谟《本草蒙筌》添加了楮实子、桑白皮、黄蜡。这些处方中的药物均在煮鹿角时即已加入,虽主要成分会留在胶液中,但是仍有少部分会渍入鹿角霜里。后世罗周彦《医宗粹言》则是在将鹿角煮后取出,才添加麦冬、熟地黄共煮,则属于鹿角胶的复方。

第五是霜胶同用未受重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公元1593 年)记载:“今人呼煮烂成粉者,为鹿角霜;取粉熬成胶,或只以浓汁熬成膏者,为鹿角胶”[23]。文中“取粉熬成胶”一句的意思是将鹿角霜捣成粉,与胶液同熬成胶块。这个胶块中包含着鹿角霜与鹿角胶。与元代分别熬再制丸时混在一起不同。但是,这种方法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明代还对鹿角霜的药性理论进行了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鹿角霜功专滋补。如《本草纲目》载:“时珍曰: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23]。第二是鹿角霜功弱于鹿角胶。如王文洁《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公元1573 年)载:“熬过角晒复研,又名鹿角白霜。主治虽同,功力略缓”。皇甫嵩《本草发明》载:“主治虽与胶同,功力稍缓,与胶合为丸剂更妙”。第三是鹿角霜功胜鹿角胶。如陈嘉谟《本草蒙筌》载:“角熬犹胜白胶,因力较鹿更紧。填精髓,暖腰膝,益血脉,悦颜容”。

综上所述,明代对鹿角霜的炮制工艺进行了改进,完善了其药性理论,极大地推广了鹿角霜在临床上的应用。在一片盛赞声中,几乎听不到质疑声。可贵的是,清代医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思。

5 回归理性于清

清代医家对鹿角霜的炮制法式进行了反思。其核心问题是鹿角煮制后,其煮出的精华成为鹿角胶,剩下的鹿角霜是否还有疗效。如丁其誉在《寿世秘典》(公元1661 年)中指出:“但粉霜似用其枯质,而胶乃取其精液。然诸方或各用之,亦或合用之,必其皆有补益,但恐霜逊于胶耳”。即鹿角霜为鹿角之枯质,鹿角胶为鹿角之精华,枯质之效当然不如精华。李熙和《医经允中》(公元1693 年)载:“若以熬过膏之枯角用之,则滋膏已去,服之何益?”清代张璐《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张仁锡《药性蒙求》均持相同观点。清代医家在进行上述反思后,对鹿角霜的炮制方法进行了新的探讨。这种探讨实质上是对唐宋炮制方法的“回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胶霜同制法的回归。李时珍《本草纲目》引述宋代麋角霜丸中的麋角霜炮制方法受到重视。丁其誉《寿世秘典》卷四载:“水浸七日,刮去皱皮,镑为屑,以牛乳满浸,乳耗再添,直候不耗,以油单纸封口,隔汤蒸之,水竭即添,频频看角屑,粉烂如面,即住,细筛漉去乳,焙用”。文中所述方法实际上就是宋代麋角霜制法的简写。赵其光《本草求原》(公元1848 年)卷二○载:“鹿角霜:取现年新角尚嫩者寸截,炭火烧过为末,水和成团,或牛乳和更妙,绢包再煅;或寸截置小缸中,酒和浸七日,刮去黄黑皮,盆盖泥包封,大糠火烧一日夜,研用。或生为屑,炒黄研细用”。该法亦不离麋角霜制法之渊薮。李熙和《医经允中》(公元1693 年)卷一九载:“取嫩角截寸许,置小坛中,酒水相和,盆盖泥封,糠火煨三伏时,取出捣细如霜,名鹿角霜”。张璐《本经逢原》、严洁等《得配本草》均有引述。其实,该法是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记载的经验,原书载:“但于瓷器中或瓦器中寸截,用泥裹,大火烧之一日,如玉粉”[24]。文中所用方法为闷煅法,装入瓷器的鹿角并未接触水。而清代医家显然改良了孟诜的方法,其方法更接近于《本草求原》。所得为鹿角胶与鹿角霜的混合物。黄宫绣《本草求真》(公元1769 年)卷二载:“角霜连汁煎干,书载能治脾胃虚寒便泄,取其温而不滞。若以煎过胶者代充,其胶既去,服之奚益”[25]。文中所指为煮鹿角霜时,胶汁并倒出,与霜同煎至浓稠。这种方法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取粉熬成胶”同理。

第二是对鹿角霜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清代医家重新学习了唐宋时期鹿角制粉的方法,如章穆《调疾饮食辩》卷五:“或细剉,炒黄色,碾为粉,名鹿角霜”;赵其光《本草求原》卷二○亦载:“鹿角霜……或生为屑,炒黄研细用”。二文中均直接将鹿角粉称为鹿角霜。这也是对“霜”字的本义(像霜一样的粉末)的回归。

总之,清代鹿角霜炮制方法回归的主体思想是鹿角霜应制成粉状,且其含有胶质成分。在“厚古薄今”思想浓厚的清代,当时医家能够对明代流行的鹿角霜制法提出质疑,并回归唐宋时期古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种情况在中药炮制史上也极其罕见。

6 结语

鹿角霜产生于隋代,当时仅是煮鹿角胶的药滓,在唐代仍未引起重视。宋代,随着鹿角胶使用的增加,鹿角霜开始进入医家视野。元代创立了鹿角霜炮制的基本法式。明代进一步改进了鹿角霜炮制的工艺,完善了其药性理论。清代对鹿角霜的炮制工艺进行了反思,认为鹿角霜应该将胶质留在霜中,重新定义了鹿角霜的概念,炮制方法开始回归唐宋。建国以来,清代医家的反思与回归,并未影响到《药典》。历版《药典》关于鹿角霜的表述趋于一致,即鹿角霜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这与明代的炮制理念相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鹿角霜的研究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鹿角霜应该是胶霜的复合体。即鹿角霜中应该含有部分鹿角胶的成分,完全除去胶质的鹿角霜入药并不符合传统中药学的认知。这种胶霜复合体应该有一个新的名称,可以称为“鹿角胶霜”“鹿角霜胶”“新鹿角霜” 或“全鹿角霜”等。

第二,应深入探讨胶霜合用工艺研究。可以尝试将成品鹿角霜与鹿角胶按比例混合。或先行将煮好的鹿角霜焙干研细粉,待鹿角胶浓缩至“挂旗”时将细粉倒入凝胶,比较二者工艺。对《圣济总录》麋角霜制法应予以重视,该法不但《本草纲目》予以收录,也是清代医家公认的鹿角霜主流制作方法,应予深入研究。

第三,应重新定义鹿角粉与鹿角霜。从各种本草文献中可知,鹿角粉分熟制与生制。生鹿角粉制法不使用火力,而使用锉、刀、斧、刨子、镑刀等工具,将坚硬的鹿角制成粉状。熟鹿角粉的制法,使用火力,包括酥炙、火炙、焖煅、炭烧、酒淬等。严格地说,鹿角霜的制法使用了火力,属于熟鹿角粉的制法。为了使鹿角各种制粉法区分开,建议将鹿角未经加热处理成粉者称为生鹿角粉,将用火(不用水煮)加热处理成粉者称为熟鹿角粉,将用水煮过成粉者称为鹿角霜。

第四,鹿角霜应入丸散剂。以现代煮制鹿角胶的工艺水平,鹿角霜可谓胶质尽出。这种鹿角霜入汤剂先煎是无任何意义的。鹿角霜即使有功效,其有效成分也不溶于水。在古代方书中,鹿角霜基本上均为入丸散剂。因此,现行《药典》规定鹿角霜用法为“先煎”是值得商榷的。

第五,对煮霜过程中热水频添的工艺原理应进行探讨。这种方法在《齐民要术》中并未记载。后世煮制阿胶、黄明胶、霞天胶等动物胶均无此要求。相反,在煮阿胶“打沫”过程还要求洒冷水。因此,热水频添是煮鹿角霜与鹿角胶的独特工艺,其对鹿角霜、鹿角胶的品质与药效有何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鹿角胶鹿角医家
哪里来的鹿角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鹿角胶、龟甲胶、黄明胶的药性变迁及现代研究
突然头上长鹿角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鹿角胶-脱蛋白骨制备工艺
Friends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