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2021-12-01王皓石慧
王 皓 石 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总体发展战略。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中医药学专业学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储备力量,是未来中医药研究的生力军,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中医药学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围绕创新的相关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形成了创新哲学、创新管理学、创新经济学、创新政策学等研究领域,并有整合成为创新学学科的趋势。结合创新学研究成果,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应该包括中医药创新历史观念培养、中医药创新本体认知培养、中医药创新实践操作培养、中医药创新精神情感培养4个层面。
1 中医药创新历史观念培养
中医药尊重传统,但不意味着中医药缺乏创新。实际上,中医药精神内核是师古而不泥古,中医药能够从医易同源的蒙昧初创阶段,经过数千年发展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医疗体系,离不开一代代中医医者的不断创新。纵观中医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历史。先秦至汉代的医者总结医学经验,汇总生理、病理、医理、药理的医学理论和诊断、针灸、预防的诊疗方法,托名于黄帝和岐伯而编著了《黄帝内经》,这对于中医药学而言有着开创之功。此后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刘完素等名医辈出,不断推动着中医药的革故鼎新。《难经》《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等经典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的诊疗体系。可以说,中医药能在现代医学繁盛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中医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正因为中医药有着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历史传统,在中医药专业教学中,更应强调中医药创新史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医药创新历史的了解,深化学生对中医药创新传统的认识,让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创新的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中医药创新历史观。首先,在中医史、中医文化学等相关教材中增加中医药创新史的内容,甚至可以组织编撰专门的中医药创新史教材,通过丰富教材内容的方式来增进中医药创新史的理论建设,进而提升学生对中医药创新历史的整体把握;其次,在中医药博物馆、图书馆建设中强化创新史的建设。当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纷纷设立了中医药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中划分出专门的创新主题展台,也可以在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设立创新主题的书架,从而让学生能更为真切的感受到中医药创新的历史进程;第三,以学生为中心来重构中医药创新史的课堂,由学生主导进行中医药创新史的主题讲座、汇报,任课教师只是进行引导与点评,此措施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梳理钻研中医药创新历史的兴趣,也让学生在中医药创新过程中发挥更多的能动性。
2 中医药创新本体认知培养
中医药创新本体认知,是指对中医药创新内容的基本理解。中医药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作为创新起点的观念创新、作为创新基础的理论创新、作为创新重点的技术创新、作为创新精髓的思想创新4个重要部分[1]。观念创新是中医药创新的起点,对中医药基本观念的认识差异,决定在回答中医要不要创新、能不能创新、向什么方向创新等根本问题时的答案不同。对于中医药创新还存在着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从观念的维度而言,主要是对两个观念问题的意见不一。第一,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观念,到底是纯中医还是中医为体西医为用抑或是全盘西化的问题,此问题直接决定了中医药创新的方向,是研究中医药创新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第二,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到底是先传承再创新还是先创新再继承的问题。此次全国中医药大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战略再次将传承和创新两个概念并列,但在创新实际活动中,却很难做到并行不悖,当传承和创新二者择其一时,如何取舍是难题。此问题是中医药创新的主要问题。
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创新的基础,中医药创新的理论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医药创新的整体水平,是创新的基础。当前中医药理论创新,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理论编码工作,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内容,更多是默会知识、黑箱知识,这些知识的特点是模糊不清、难以言明、缺乏明证,需要将其重新编码,整合成精确的、可追溯的、可检验的知识,也就是编码知识,这也是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是技术诠释工作,中医药理论的进展速度跟不上中医药技术的进展速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技术发展领先于理论进展,这在科学技术史上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曾长时间领先于科学,并激发了科学理论的进展。中医药发展创新可以此为借鉴,将部分理论创新的工作聚焦于对中医药技术突破的诠释,应能有更多地收获。
技术创新是中医药创新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践性最强,与现实结合最为紧密的环节。为人们所熟知的现代中医药创新工作,大部分都可以归为技术创新的内容。中医药技术创新,同样有两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是对中医药独创技术的继承创新[2]。中医药技术通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其中包括以四诊合参为代表的诊断技术、以治本防病为代表的治疗技术、以取诸自然为代表的选药技术、以组方配伍为代表的用药技术、以针灸艾焫为代表的非药治疗技术。这些技术是中医药技术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是吸取现代医学的成果进行技术创新。现代的医疗技术和中医的独创技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3]。现代医疗技术是科学化的技术,而中医药技术是经验化的技术,两种技术之间固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更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两种技术的差异正为中医药技术创新提供了生长点和突破口。
思想创新是中医药创新的真正精髓,思想上因循守旧,即使一时机缘巧合取得了创新成果,也不是真正的创新,难以持续。中医药在思想创新方面存在着先天困难:由于尊古尚古的思想作祟,对先贤经典的细微改动都会饱受质疑,对技术创新存在疑虑,甚至抱有技术恐惧的倾向[4]。只有在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创新的精髓。中医药思想创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加快中医药思想的国际化传播步伐,通过中外医学药学思想的交流碰撞,为中医药思想进一步发展提供灵感;另一方面是加快中医药思想受众的年轻化进程;在青年人中培养更多中医药的接班人,用青年人的活力与创造力促进中医药的创新事业。
3 中医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特别是中医药中蕴藏着大量的默会知识和操作技巧,更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砺才能创新发展。技术按其形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形态的技术、知识形态的技术和操作形态的技术。而完整的中医药创新的活动过程,既有实物形态的创新,也有知识形态的创新,同时也包含了操作形态的创新。以针灸铜人技术的创新为例,针灸铜人是其实物形态,关于穴位的知识是其知识形态,运针的技法、力道等则是操作形态,三者完整地构成了创新的技术链。所以中医药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技术人工物、中医药知识或是手段技法的局部创新,而是要实现整体创新。而由局部到整体的融合则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在不断的实践中,器物、知识和技巧相互调适、完善,最终推动中医药的创新。正是因为实践的过程如此重要,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创新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使用创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技术创新领域尤为常见。每一项技术都有其预设的使用方式,而人们在使用某项技术时,常常会做出不同于设计者本意的行为,从而使技术有了新的用途,这就是技术的使用创新[5]。这种使用创新在中医药历史中也屡见不鲜:虎撑从医疗专用工具转变为行医的标志、药葫芦从装药工具转变为职业身份标识工具等都是典型的案例。审视中医药使用创新现象,可以发现要想出现使用创新,先决条件是使用,需要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用,进而基于对技术的差异化理解而产生创新。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医药的实践操作过程,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中医药的理论、使用中医药的器物,在固有观念中的一些“逾矩”行为,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
创新实践过程会引发一连串新现象和新问题,如创新的价值化、本土化、群体化等。以创新的价值化为例,创新作为带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就难以保持价值的中立性。创新学正是关注到了创新过程中的价值负载问题,试图用提前设计的方法来引导创新,这就是创新学前沿中的助推、道德物化、价值敏感性设计、负责任创新等相关研究的思想根源。中医药创新实践中可以借鉴这些思路,通过创新对使用者的行为进行引导或助推,从而将中医药创新引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需要增加学生创新设计经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价值观念,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操作。总之,让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并在实践中思考创新知识、总结创新经验、提升创新能力。
4 中医药创新精神情感培养
无论是创新的历史观念、创新的本体认知还是创新的实践操作,都可以相对直接转化为创新能力。而在创新活动中,有一部分内容对驱动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却因为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如前三者直接,因而往往被忽视,这就是创新的精神情感。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科学家应具备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6]。可见,在政府政策层面,已经高度认识到精神情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也意识到创新是这些精神情感中的重中之重。
在政府政策层面已经对创新的精神情感的重要性有了认识,那么在实践运作中如何呢?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创新的精神情感被细化为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成为了创新最原初、最本真的驱动力。而在中医药界,长久以来都有着重视创新精神情感的传统,有着强调医者担当和行医使命的传统,并转化成为具体的行动。在历次重大疾病面前,中医人一次次挺身而出,为了普救民众的担当与使命而创新。如张仲景在伤寒瘟疫中积极抗疫,根据治疗经验写就《伤寒杂病论》,根据伤寒不同阶段的不同治法,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中医药界创新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感薪火相传。例如,屠呦呦在《肘后备急方》的启发下创新式地使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张伯礼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造式地使用中药漫灌的方式来治疗新冠肺炎,这都是中医药创新精神情感的延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健康,医者有责,创新精神情感既是中医药工作者传承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创新担当精神和使命感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创新的根本问题。
通过上述4方面的培养,可以促进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建立起一支中医药事业发展所亟需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注入动力与活力,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