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考

2021-12-01梁贵秋

广西蚕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桑果桑枝桑园

李 韬,梁贵秋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 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行动纲领。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产业升级”[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全面阐述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等,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型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国家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桑西移”工程,广西的蚕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全国及世界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和茧丝加工基地,在世界蚕丝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产生了较大影响力。2020年广西桑园面积19.88万hm2,蚕茧产量37.65万t[3]。“十三五”期间,广西继续推进蚕桑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在规模优势、布局优化、体系完善、产业化经营和效益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精准扶贫、繁荣经济、乡村振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基础薄弱,导致蚕桑资源开发应用不足,主要表现为蚕桑资源在食药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方面中的功能和用途还未得到充分挖掘,蚕桑资源的附加价值和潜在效益尚未实现等。

蚕桑资源通常指蚕桑生产过程中的蚕、蚕蛹、蚕蛾、蚕丝、蚕卵和蚕沙等蚕资源及桑叶、桑果、桑枝、桑根、桑白皮等桑资源的总称[4]。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是指充分利用蚕、桑、茧、丝的物质、生物、和文化资源进行高效综合的利用,是除了传统的茧丝绸绢丝产业之外的非绢丝产业,是推动并实现传统蚕丝业升级为现代蚕丝业的重要途径[5]。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够提高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可以实现蚕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6],对实现蚕农增收、农业增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针对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面临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广西蚕桑发展“十四五”规划》[7]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新时代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提供思路建议和参考。

1 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广西在抓好传统蚕桑产业纵向延伸的同时,注重推动产业横向拓展,积极开展包括蚕资源综合利用、桑树资源综合利用、桑园综合利用等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应用研究;加快推进桑枝、桑果、桑叶、蚕蛹、蚕丝等资源开发应用的进程,先后研制出了桑果酒、桑果醋、桑叶茶、桑芽菜、桑果桑叶食品、蚕丝被、丝绸内衣等系列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桑枝食用菌培育上也取得了突破。以“立桑为业”为发展思路,挖掘桑树食药用、饲料用、生态用等功能,推进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初步形成桑树食药用、饲料用、生态用三大应用方向,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纵向、横向同步发展的现代蚕桑产业体系。2018 年,广西茧丝工业实现产值250 亿元,蚕桑资源开发应用产值超30亿元[8]。

1.1 努力推进蚕沙、蚕蛹、蚕丝等蚕资源开发利用,蚕丝被加工效益显著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广西在蚕沙、蚕蛹、蚕丝等资源利用方面构建多种应用模式[9],如蚕沙有机肥、蚕蛹虫草、蚕丝被等,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蚕丝被加工效益显著,打造了“刘三姐”“银后”“八桂蚕坊”等蚕丝被品牌,全区茧丝绸加工企业超过100 家,主营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30 家。蚕丝被年生产量达180 万床[10]。宜州、环江成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河池成为“中国丝绸新都”,形成了“世界茧丝看中国、中国茧丝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努力推进蚕沙、蚕蛹等资源的产业化综合开发应用,利用蚕沙发酵有机肥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产业横向拓展,产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11]。

1.2 积极推进桑果、桑叶、桑枝等桑树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桑树多元化利用产业

201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立桑为业”的指导思想,将传统“种桑养蚕”模式发展为“种桑养人”“种桑养地”“种桑养畜禽”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随着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的需要,广西注重加强蚕桑资源多元化高值化利用,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桑树的食药、生态功能、饲料用途为重点,积极挖掘拓展桑树的新功能、新用途,推动桑树资源多用途产业化开发,全面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2.1桑果桑叶资源食用开发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广西以丰富的桑果、桑叶为原料,成功开发出了桑果酒、桑叶茶、桑芽菜、桑果干等系列食品、饮品并进行产业化应用[12]。广西南宁天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平果县惠民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纳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桑叶、桑果深加工企业相继成立并且经营良好,桑果桑叶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

1.2.2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 为了充分利用桑枝资源、避免桑枝随意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自2007年开始,广西开展桑枝栽培食用菌的相关技术研究。2008 年,广西桑枝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初步成熟。2009 年初,该项技术在全区范围内开始推广应用[13]。广西现有26个县广泛使用桑枝为原料栽培灵芝、秀珍菇、木耳、双孢菇等食用菌[14-17],年产值10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1.2.3桑树生态应用 一是桑树在石漠化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桑园,既可以保水固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又可以通过种桑养蚕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在岩溶石漠化地区,桑树具有其他树种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在广西百色、河池等地以及其他石漠化地区的桑园面积已具有较大规模。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玉米、黄豆、甘蔗等经济作物,每667 m2收入为1 000元左右,而种桑养蚕的收入则达到6 000~7 000 元[18]。二是桑树在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近年来,广西的平果、靖西等地积极探索利用种植桑树修复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的技术,建立“采矿临时用地→采矿→复垦→还地”的新型工业采矿及种植桑树修复土壤的模式,取得较好效果。靖西在矿区复垦修复土地中试行以种植桑树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使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达到复垦要求,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同时计划未来5年桑园面积发展到6 667 hm2,其中一部分将通过矿区复垦方式建成。三是重金属污染耕地生态治理修复初见成效。在广西环江县洛阳、大安、思恩等乡镇面积为600 hm2的农田出现一些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情况,通过采取种桑养蚕模式进行生态治理的措施,农田恢复情况良好。

1.2.4桑树饲料用途研发 广西以桑枝叶发酵料饲养猪、牛、羊、鸡等畜禽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正逐渐推广应用。利用桑枝叶饲养畜禽,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桑叶桑枝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品质[19-22],满足现代人们对健康和高品质的需求,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这也将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初步形成蚕桑循环经济利用模式,提高桑园整体综合效益

蚕桑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是实现蚕桑资源零废料化高效综合利用的途径之一。将循环经济模式应用于传统的蚕桑产业,是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体现[23]。在市场经济下,为了稳定蚕桑生产,采用桑→菜、桑→菌、桑→鸡等种养模式,可以大幅提高单位面积桑园收益[24]。一是以不影响桑树正常生长为前提,利用桑树生长的空闲季节,在桑园套种一些矮秆作物,如蔬菜、马铃薯、花生等,或者在桑园饲养鸡、鹅等家禽,形成桑园套种套养的立体种养模式,使土地资源、光照资源、土壤资源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因桑园套种作物的施肥、除草等操作也有利于桑园松土及桑树补充营养,有利于桑树生长发育,提高桑园产出率,从而达到桑园整体经济效益增加的目的,进而提高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二是在蚕室、茧站空闲的季节利用桑枝栽培香菇、木耳、秀珍菇等桑枝食用菌,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还充分利用了资源,有效减少因废弃桑枝随意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将食用菌采收后的菌渣经微生物单独发酵堆肥或与畜禽粪混合堆肥后能将菌渣中的有机成分分解,作为优质肥料施入桑园进行循环利用,可以有效提升土地肥力,改善桑树生长环境,最终提高桑叶产量。发展桑园套养鸡的立体种养模式,每667 m2桑园新增养鸡收入达3 150 元;发展桑枝→食用菌→生态肥模式,每667 m2桑园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可新增产值2 000元;利用10%的菌渣生产有机肥,按照有机肥售价200元/t计算,每年桑枝食用菌菌渣有机肥的产值为1 300万元[25]。

1.4 以桑果采摘及观光旅游为目的,形成优势果桑产业

为了发挥果桑产业和广西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桑果种植与桑果采摘、农家乐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可给广大果桑种植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如广西桂林市已经将果桑种植作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突破口,结合桑果采摘和农家乐建设,大力开发与果桑种植相关的旅游和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初见成效[26]。据桂林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文介绍[27],以2016 年渡头基地为例,其桑果种植面积16 675 m2。当年所得产值如下:鲜果销售产值约10.0万元,桑叶面条、馒头等生态午餐产值3.5万元,500只桑园鸡价值4.0 万元,桑果酒价值6.0 万元,总产值为23.5 万元。每667 m2桑园产值能达到1.6万元,而原来传统种桑养蚕,一年产值只有6 000 元。可见,以桑果采摘及观光旅游为目的果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 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开发水平低

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投入有限、产业水平较低[28]。由于技术不成熟,广西体量大、种类丰富的蚕桑资源目前仍以蚕沙、桑枝、蚕蛹等蚕桑生产副产物的简单利用为主,利用效率和利用层次较低。蚕桑资源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功能和用途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尚未进入实质性的专业化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阶段,附加价值和潜在效益尚未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2.2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研发力量较为薄弱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研究涉及农学、畜牧、食品、医药、化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目前从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学研等机构和人员较少,专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稀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少,与广西体量大的蚕桑资源不匹配。现在开展的研究工作中,缺乏多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产品创新性不强,技术含量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发的进程。

2.3 研究方向单一,缺少多学科融合

目前蚕桑生产还是沿袭传统的“种桑→养蚕→结茧→缫丝”这条传统的蚕桑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虽有分支,但研究方向较为单一,多数以简单的食用加工为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且产品较为单一。尚缺少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技术体系、缺少与中医药学、化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在药品、化工、饲料、生物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潜在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尚未体现出蚕桑资源该有的经济价值和效益。

2.4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目前广西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进行开发应用的企业不多,产品开发明显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规模小,导致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市场的培育严重不足。同时也未能享受龙头企业固有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无法全面提升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经营水平、未能提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和产业综合效益。

2.5 缺乏产品品牌,产品市场培育严重不足

一是由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产品品牌,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交易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存在“有原料无产品,有产品无市场,有规模缺效益”的不良现状,市场开拓难度大。二是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多数停留在简单的产品加工阶段,缺少精深加工产品,普遍存在产品加工粗糙、技术含量低,开发产品多但形成商品少、产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和价值不高等不足。目前广西还没能顺应市场需求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产品市场培育严重不足,未能充分挖掘资源综合利用潜在的附加值。

2.6 产业布局与产业体系有待完善,未形成规模化优势和区域化特色

“十三五”期间,广西初步形成了“桑→蚕→茧→丝→绸”的产业链条,同时注重横向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和蚕桑产业多元化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广西各地间产业生产要素大致相同,在产业发展布局等方面未能突出区域重点和示范引导,导致形成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开发重复多、创新少的局面。

2.7 缺少资金投入与优惠政策,产业化进展缓慢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缺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发方面专项资金的扶持,设施设备条件落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较为薄弱。鼓励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较少,甚至未见有相关政策出台,政府扶持力度小、缺少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蚕桑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不能满足现代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3.1 加强技术研究,建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迫切需要桑叶和桑枝利用技术、桑果开发技术、蚕沙利用技术、蚕丝蛋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等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技术的突破,尤其需要加强蚕丝蛋白在生物医药材料、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广西应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技术研究,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一是构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主要是针对桑树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现状,从桑树资源的加工特性、功能评价、多功能品种选育等方面构建桑树资源高效利用的学科和技术体系。二是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积极对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利用岗位专家团队,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载体,依托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加大对桑叶茶、桑果酒、桑果饮品、桑枝食用菌、蚕沙利用、桑枝造纸和加工地板、饲料桑、生态桑、桑枝生物制药、蚕丝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力度,为拓展蚕桑多元产业分支提供技术保障。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水平。主要是加强与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大学、广西区内相关企业等的合作与交流,以市场为导向,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产学研协同配合,联合开展蚕桑资源高值化多元化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建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促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率先在广西进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进步,提升技术水平。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科技要创新,人才是关键。广西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破创新机制,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术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力度。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通过聘请咨询、技术合作、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方式扩宽人才引进渠道,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以更大力度的政策导向更好地引进特聘专家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科技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鼓励科技人员通过脱产学习、短期培训及交流锻炼等方式充实自身业务知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综合业务素养。通过远程直播、授课培训、实地参训等形式做好各级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不断巩固和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三是建立完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库,培育壮大各级人才队伍。加强与国内蚕桑专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动沟通,探索订单人才模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加强蚕桑产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形成了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人才联系机制,确保新技术的及时应用与推广,为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3 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深化多学科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效益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广西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深化多学科多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应用领域,因地制宜开展桑园立体种养和蚕桑循环经济模式,增加蚕农收入,增强种桑养蚕比较优势,缓冲市场风险。二是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农学、中医学、中药学、天然产物化学、畜牧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实现多学科、多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快蚕桑资源的多元应用,发展多种加工业、休闲观光,促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与畜牧、水产、旅游、文化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充分挖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在功能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蚕桑综合利用产业竞争力,促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质增效。

3.4 引进与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带动能力

广西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龙头企业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良性竞争、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与整合,提高企业的规模化和一体化水平,提升行业集中度和产业集聚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组织模式,推广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社、蚕农的对接。积极帮助企业与金融等部门对接,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支持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创建和提升企业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发挥企业的能动力,促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充分考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市场需求特点,兼顾市场多样化与优质化需求,做好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产品的市场定位,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种类和拓展市场空间,努力将蚕桑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3.5 加大产品宣传力度与打造产品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

广西要充分发挥蚕桑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蚕桑资源多元化产品。重点围绕蚕丝被、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果酒等区域品牌,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与地方文化、品牌建设有机结合,统一打造蚕丝被、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果酒等品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和重要的专业性展会平台,加大产品品牌的展示和对社会公众的宣传的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打造推广一批蚕桑资源产品的区域品牌,如“宜州+”“刘三姐+”等,加强区域品牌的推广和宣传,让现有知名的区域品牌带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3.6 优化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整体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蚕桑产业,广西要以河池、柳州、南宁、来宾、百色等市为重点,培育建设大型桑枝、桑果、桑叶、蚕蛹和蚕沙等多用途深加工企业和加工基地。重点在河池、百色、柳州建设桑果、桑叶深加工基地,培育加工企业;在河池宜州区培育建设桑枝栽培食用菌、蚕蛹、蚕沙及桑枝生物医药加工企业;在河池、南宁、柳州等地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蚕丝被生产企业,同时加快蚕丝蛋白资源利用和生物材料开发利用。以南宁、河池、百色、柳州、贵港为重点,建设一批饲料桑种植示范基地、桑枝桑叶饲料加工基地,以及牛、羊、猪、鸡、鸭、兔等畜禽养殖示范基地。在南宁、河池、来宾、柳州、百色市郊和人口较为密集的县(市、区),重点进行休闲观光、体验园、研学基地建设,着力拓展蚕桑第三产业发展。

3.7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有序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蚕桑主产区要加强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工作的领导,完善行业管理制度,优化当地发展和投资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社会资本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蚕桑产业投资基金,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用好用足各级各部门对产业发展的政策,要从企业技改、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财政资金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金融支持领域、国内外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应加强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研发投入,提高综合开发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有序发展。

4 小结

广西蚕桑资源丰富,目前虽然在桑枝、蚕沙、蚕蛹、桑果、废丝等方面进行了利用和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而言,仍存在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化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面对广西丰富的蚕、桑资源,拓展蚕桑资源的多用途,发展多元化的蚕桑产业,提高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等是实现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29]。由于受到技术、市场、资金等因素的限制,蚕桑生产过程中的桑枝、蚕蛹、蚕沙三大副产物资源的内在价值未能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尚有广阔的利用空间。产业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村贫困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则是继精准脱贫后又一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可以充分挖掘蚕桑资源在食品、保健品、动物饲料、生物肥料等方面的高值化利用价值,但也迫切需要解决技术、人才、资金与政策、布局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立足资源和规模优势,解决重点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拓展、产品宣传与品牌打造、销售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猜你喜欢

桑果桑枝桑园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植保无人机助力山地桑园管理更加省力化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着生母枝节位对桑果梢及桑果性状指标的影响
家乡的桑园
小姐姐,求抱抱
摘桑果
桑枝种菇 “废材”生财
血虚头晕常食桑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