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及管护对策
2021-12-01刘黎明王雪斌王太广
王 飞 刘黎明 王雪斌 王太广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1416)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之一,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但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建后管护工作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短板,管理好这些已建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点。贵州省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库少,是一个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地区。目前,贵州省已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入关键的管护阶段。
1 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状
目前,贵州省建成饮水安全工程3 351 处,受益人口286.54 万人。贵州省农村供水工程以千人工程和分散工程为主,这部分工程多为自用自管的水窖,因此管理较为简单。在集中式供水工程中,百吨千人以下小型供水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大多数以村组为管理单位,村级管水员负责工程管理工作。管理好这部分工程,事关工程能否长久发挥效益,事关广大群众的民生福祉。而管好这些工程,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建后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主体,做到农村供水工程从源头到龙头有专人管理,并建立以水养水机制,强化水费收缴,做到取水计量、用水收费。
2 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维护管理不及时
目前,贵州省已经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多存在自来水管道破损修理不及时现象,有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供水不稳定、不正常情况仍然存在;受降雨量少影响,部分水库蓄水量少,部分区域需采取分时错峰供水,但是未及时将供水信息告知群众,导致群众误认为时常停水或供水不正常;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但由于施工面大、工期紧、百姓不理解,工程推进过程中陆续出现一些新问题等[1]。
2.2 供水管网管护不到位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很多供水管道埋于农田和居民房前屋后,而且埋深较浅、管线长、涉及范围广,其他项目的施工单位事前不主动对接水务管理部门盲目进行开挖施工,经常导致供水管网被损坏,特别是一些土建类施工项目破坏较大。供水管网的经常性损坏导致管水员疲于应对,造成了原本就匮乏的水资源浪费,影响了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2]。很多供水管网建设没有做好布局记录,标识和标牌不全,农民在日常耕作过程中因不清楚管网分布而导致供水管道遭到破坏。
2.3 农村管水员职责落实不到位
据统计,贵州省88 个县(市、区)约有村级管水员近4万人,均是从当地村民中聘用的,普遍文化水平低、年纪大,对相关政策、规程规范理解有难度,不熟悉实际操作情况。通过开展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管水员培训,大部分管水员清楚了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但是调研发现,目前工程运行管理依然存在问题,制约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很多村组的管水员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导致操作流程不熟练、药品添加不及时或剂量存在偏差,发生设备故障时无法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②为了关照困难群众,村里设置了公益性的管水员岗位,但是这些人员没有切实履行职责,变成了“挂名”管水员;③部分乡镇未及时给管水员发放劳动报酬,导致这些管水员丧失工作积极性。以上问题制约着管水员职责的履行,造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出现问题时存在无人管、无人修的情况。
2.4 农村供水成本高
贵州省部分缺水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存在供水量与用水量需求不平衡、供水成本高、供水设施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对于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地区,农村青壮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农村日常实际用水量远远小于设计标准,导致供水设施高能耗运转、低效率回报,而春节期间存在集中用水、水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村居民存在选择性用水习惯,导致供水设施闲置,由于用水量不大,其对水费缴纳不积极,造成管护资金匮乏。三是按照贵州省饮水安全标准,近年来新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单体规模小、数量多,日常运行维护费用高,加之贵州省山高路远,部分水源位置偏僻,使供水线路长、落差大,需要两三级泵站提升,提高了供水运行管理成本。
2.5 乡镇供水服务水平不高
乡镇供水服务水平不高,导致群众有怨言、有误解。应管道维修停水时,未能及时告知群众,群众用水体验较差。特别有些村组为时段供水,但未张贴供水时段告示或通过信息化手段宣传,导致群众认为供水时有时无。乡镇供水服务水平不高,主要是因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投资回报率低,供水企业或乡镇不愿意过多投资,导致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缺乏培训。
3 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建议
3.1 摒弃“重建轻管”观念,切实抓好管护
贵州省要强化运行管护,明晰集中供水工程项目产权,落实工程运行管护主体,明确运行管护职责,张贴用水明白卡,公开责任人姓名、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确保供水工程有人管[3]。相关部门要健全工程运行管护规章制度,强化水源保护、净化消毒、水质检测监测和安全巡查的责任落实,保障供水安全;要切实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整合资金,足额落实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要加强监测分析,尤其对供水水源不稳定、自然条件恶劣、气候环境变化大等基础条件薄弱的村庄,加大监测频率,对于水源匮乏的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建立应急供水预案,并及时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范围,加快提升供水保障水平。
3.2 加强群众对供水设施的维护、爱惜意识
通过入户宣传、横幅标语、村里喇叭播放政策等措施,积极营造保护供水设施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在农村供水设施附近设置醒目标识牌,提醒农村居民进行乡村道路施工、房屋建设、田地耕作时注意保护农村供水设施;对于农村供水设施附近的各类工程建设,及时进行提醒告知,针对个别农村居民故意“破坏”行为,要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4]。乡镇水利站要牵头组建用水保护组织,用水保护组织要充分参与工程运行管理,让百姓充分享受用水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
3.3 发挥管水员的末端“中坚”力量
农村管水员直接对村组的供水管道负责,是相关管护责任落实的最后执行者,一定要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管水员的报酬兑现。出现管水员离岗、脱岗时,及时寻找接替者;加强管水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并发放管水员上岗证,赋予管水员神圣的使命感;每年考核评优,对获得优秀的管水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管水员的工作热情。
3.4 加强水费收缴,建立以水养水的长效机制
建立收费机制,确保水费收缴,是建立农村供水长效运行管护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制定动态的可调控的农村供水水价,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原则,降低成本,保证水费在合理区间,不增加群众负担,有利于水费收取,提高工程运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5 提高农村供水服务水平,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贵州省应制定村级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规范,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益性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当供水出现异常时,可以通过远程后台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告知辖区管水员维修,保证供水设施可用;建立供水信息发布渠道,如微信公众号、村广播站播报等,消除群众误解,提升民众的信任度;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建立问题清单和举报问题快速处理、办结回访机制,做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反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