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甫教授从肺脾论治特应性皮炎经验
2021-12-01徐婉仪明阳灿陈志鑫戈佳磊徐辉甫
徐婉仪 明阳灿 陈志鑫 戈佳磊 徐辉甫,△
1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 2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武汉 430022
特应性皮炎,曾称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多形性皮损,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成人期,主要累及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严重困扰患儿及其家长[1]。流行病学资料[2-3]显示,近10年来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增长迅速,2002年我国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患病率可达2.78%,到2014年我国12个城市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增长至12.94%,而1~12月龄婴儿的患病率高达30.48%。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4],徐辉甫教授经过长期儿科临床积累,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经验丰富,认为其发病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提出从肺脾论治特应性皮炎,重用补肺健脾药物治疗本病,获得了良好临床疗效,广受患儿及家长认可。笔者有幸师从徐辉甫教授,现将徐师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徐辉甫教授认为,肺脾两虚是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病因病机。肺为华盖,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一身之表,乃外邪侵袭的第一道门户,其抵抗病邪的能力取决于卫气的强弱。水谷精微之慓悍滑利的部分化生为卫气,赖肺之宣发肃降而行于脉外、布散周身,以达卫护肌表、抵御外邪之功。《灵枢·本藏》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言明卫气和则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以达卫外防邪之力。《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肺脏通调水道,输送精气、水液周游全身,温养肌肤,润泽皮毛,使皮毛之汗孔开合有度,开即排泄,合即卫表。小儿“肺常不足”,肺脏娇嫩,肌肤不密,若肺气虚弱,一则卫阳无以宣发透表,外邪易侵,特别是风、湿邪气,最易诱发相关皮肤病;二则精气、水液失于输布,无以润养,皮肤毛窍干燥、粗糙,可见瘙痒、鳞屑,排泄失常,气血瘀滞不行,可见风团、斑疹。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喜燥恶湿。水谷精微赖脾之运化,转化为精、血、津、液,输送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若后天化源匮乏,则营血虚少,血涩难行,血瘀化热而致痈;血少无以润养,皮肤失泽,皲裂成疮。脾属太阴湿土,与自然界湿气相通,同气相感,外湿易于伤脾,使脾失健运,若兼夹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调,内湿则生,湿聚成痰可致瘰疬,湿溢肌肤可致疹疮溃烂。《幼科概论》中言:“湿由脾气虚弱,不能运化以行水,水性凝滞不动,日久腐化,转侵脾土,以成种种湿症之象也。其症象面色暗白,皮肤粗糙不润……均为脾湿症也”“如四肢身体面部等处,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相对更多,然其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加上喂养不当,脾脏易为饮食所伤,失于健运,而致脾虚湿蕴泛溢肌肤,出现多种皮肤损害。
因此,针对小儿肺脾两脏的功能特点,结合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症状,徐辉甫教授总结其致病的病因病机为“肺卫不固外邪易侵,脾虚湿蕴泛溢肌肤”,其治疗也当以补肺健脾、燥湿驱邪为核心。
2 治疗特点
2.1 重用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首见于《究原方》,临床常用于表虚自汗、虚人外感[5]。特应性皮炎虽无自汗之实,但有肺卫表虚之证,玉屏风散的应用当属中医之异病同治。玉屏风散方中3味药,黄芪甘温,可大补脾肺之气;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外邪不易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三药合用补肺健脾,兼以驱邪,直中特应性皮炎病机本质。另外,现代研究[6]表明,玉屏风散具有免疫增强、免疫调节和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的功效,对于免疫功能异常、皮肤菌群失调所致的特应性皮炎也有一定功效。
2.2 合理运用虫类药
特应性皮炎以全身剧烈瘙痒最难忍受,病在风邪,善行数变。而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功在搜风通络剔邪,善治走窜之症。徐教授常用僵蚕、蝉蜕两味药,僵蚕有散风泄热、祛风止痉之功;蝉蜕有宣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解痉之功,两药合用增强祛风止痒之效。若瘙痒控制不佳,可考虑加用土鳖虫、全蝎、蜈蚣之品,但其有毒,临床加用时需充分考虑小儿用药安全,斟酌药物用量及用药时间[7]。
2.3 饮食生活调护
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调护分为饮食、生活两部分。日常喂养上应注意避免刺激性、过敏性食物,防止诱发、加重病情;对于新食物,做到逐一添加、逐渐增量,有助发现过敏的食物种类。起居上应注意温水洗浴,避免香皂等碱性清洁用品,浴后立即涂抹保湿润肤剂;衣物避免粗糙、刺激性面料,穿衣不宜过紧、过暖。生活上应注意少去花粉、柳絮等易于诱发过敏物质多的位置,避免紧张情绪,保持舒畅心情,适当锻炼[1]。
3 立方用药
3.1 驱风汤组方及方义
驱风汤组方为黄芪、白术、防风、荆芥、黄芩、白扁豆、僵蚕、蝉蜕。方中以黄芪为君入肺脾经,大补肺脾之气;防风、荆芥共奏祛风解表驱邪之功,白术、白扁豆主入脾胃,兼有健脾之力,一则燥湿,一则化湿,四药同为臣药;僵蚕、蝉蜕合用增强祛风止痒之功,黄芩燥湿,兼制诸药性温,是为佐药。全方药味简单,攻补兼施,共奏补肺健脾、燥湿驱邪之功,且安全有效,可以长期服用。
3.2 临证加减变化
对于急性发作期,症见皮肤红肿,瘙痒难耐,甚见疱疹破溃,汁水淋漓者,加用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增强燥湿止痒之功;若皮疹较前好转,即可用驱风汤原方;若皮疹反复发作日久,皮肤干燥瘙痒迁延不愈,加用当归、牡丹皮等活血通络,生甘草、北沙参清热生津。
4 典型病案
贺某,6岁,2020年9月初诊,来时可见四肢大片红色风团及抓痕,肘窝、腘窝处皮肤干燥脱屑,腰背部皮肤泛红,口角干燥,纳差,便溏,舌红、剥脱苔,脉弦。家长代诉,患儿既往体弱,易感冒,饮食欠佳,接触、食用刺激物品、过敏食物易诱发皮肤症状,多次就诊皮肤科,诊断为特应性皮炎,予激素类外用药擦涂,病情反复,遂寻求中医药治疗。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中医诊断:四弯风病;辨证:肺脾两虚,邪侵湿蕴;治法:补肺健脾,燥湿驱邪;处方:驱风汤加味;方药:黄芪12 g,防风12 g,荆芥6 g,白术8 g,白扁豆8 g,黄芩8 g,僵蚕8 g,蝉蜕6 g,地肤子8 g,当归8 g,牡丹皮8 g,茵陈3 g,生甘草3 g。共14剂,日1剂,早晚顿服。嘱家长于患儿浴后采用本院自制尿素乳膏擦涂患处。二诊:四肢风团较前减轻,皮肤仍有干燥瘙痒,纳食改善,舌苔改善,剥脱范围减少,效不更方,守上方服用1个月。三诊:四肢未见风团,肤色较深,肘窝、腘窝皮肤改善,偶有瘙痒,纳食可,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服药期间未感冒,上方去地肤子、茵陈、生甘草,蝉蜕、荆芥、防风逐渐减量,继服2个月。随访:患儿四肢遗留色素沉着,四弯风未再复发。
按语:患儿素体弱,易患感冒,可知肺常不足,外邪易于感触,脾失健运即见纳差,水谷精微生化乏源可见皮肤干燥脱屑,津不上承可见口角干燥,脾虚湿蕴而致便溏,病机为肺卫不固外邪易侵,脾虚湿蕴泛溢肌肤。治以补肺健脾燥湿驱邪,方选驱风汤加味。加用地肤子,解毒利湿止痒,《本草》云其“主膀胱热,利小便”,使湿从小便去,茵陈加强清热解毒利湿之力;加用当归、牡丹皮活血通络,一则意在患儿四弯风病情反复日久,恐其外邪侵络入血,二则风邪致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以利祛风;生甘草清热解毒兼以调和诸药。待患儿症状明显好转,减少解毒利湿驱邪之品,以补肺健脾为主。
5 小结
现代医学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有关,治疗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3],但尚缺乏长期安全有效的治疗。徐辉甫教授立足中医理论,从肺脾两脏论治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以补肺健脾燥湿驱邪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理念,临床疗效受到患儿及其家长肯定,可以为临床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