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人道主义思想

2021-12-01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徐宇航

河北农机 2021年2期
关键词:对象化手稿人道主义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徐宇航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个性与价值的学说。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本人道主义反对教会与封建主义对人性的压迫,是建立新型社会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资本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渐渐失去了其对历史进步的促进作用,其超阶级与超时代的假像与现实社会发展的矛盾愈加深化。资本人道主义从异化的人、人性去解释人的生存发展,把物化的社会关系看成是社会历史的根本内容,从根本上否定人的真正价值。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实质,创立了以劳动为核心与基础的劳动人本主义思想。劳动人本主义是以劳动者为主体,肯定人类生存与创造的真正人道主义。《1844年政治学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思想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式著作,对我们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 《手稿》对资本人道主义的质疑批判

资本人道主义着眼于抽象的个人,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表现。资本人道主义掩盖了人的现实本质,所以它的人道主义立场不得不发生扭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人道主义这种虚假立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1 对资本主义抽象原子式个人的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将劳动抽象化为精神劳动的观点,只是站在国民经济学的价值立场上,虽然承认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把这种劳动精神化。在这种抽象个人式社会中,现实的个人被利己化、孤立化,变为只追求财富占有的经济人。与此相反,马克思重视肉体的、感性的规定性。马克思强调人通过自己的现实劳动实现自身类本质的重要意义,并且指出了“人的真正社会联系”[1]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从劳动出发,找到了直通事物本质的现实力量。通过劳动的现实对象化,主体将自我意识与客体结合起来,将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结合起来,从而在客体对象化来表征中、在人与社会的结合上破除了抽象原子式个人的困境。

1.2 对私有制下人的异化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虽然关注了劳动现象,并且把财富的本质归结于劳动,但试图规避私有制下劳动异化的弊端,没有真正把握劳动与劳动主体的本质关系。“这个表面的矛盾是异化劳动同自身的矛盾,而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定罢了”[2]。马克思认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发展了劳动是财富的本质,但他又指出了劳动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异化性特征,这里的劳动已经不是本真意义上的劳动,而是已经被物质奴役的异化劳动。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劳动对象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人失去了最本真的存在状态。国民经济学家故意避开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所有关系,用私有产品神圣不可侵犯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1.3 对资本主义社会以资为本的批判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提出了工人与资本的对立,这可以作为马克思早期资本逻辑的雏形,即劳动者劳作得越多,资本家手中的资本积累得越多,而工资却提高的越来越少。“工人工资的提高以资本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3]工人永远只得到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工资,而整个社会只将资本的积累当作唯一目的。由此便形成了资本对人的统治。在这种资本本位的社会里,无限性的生产成为社会不计成本的追求,社会主体变为劳动人、商品人,仅仅满足于劳动谋生、商品交换与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人学是私有财产主导下的异化劳动的理论结果,它使经济学变为只关注财富增减的空洞科学,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

2 《手稿》中劳动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

劳动人道主义从劳动出发,把劳动确立为人的主体本性,人在劳动中创造与改变世界,最终实现人性的复归与解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立了复杂的劳动人道主义思想体系。

2.1 作为哲学本体论的劳动本体论

劳动本体论认为人类劳动是整个社会历史的最终根基。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非对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4].马克思认为,我们周围真正的存在无一不是对象性的存在,与人无关的存在人类无法判定,对人类来说等于无,而与人有关的存在无一不经由劳动打上了人化性质,对此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思想,指出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人化的,世界的真正根基在于劳动,劳动是人与自然产生主客体分化的前提,是事物对象化的基础,通过劳动,自然成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对象性存在,社会历史都是劳动的产物,所以劳动才是真正的本体性存在。最后,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主体意识与肉体存在都是通过劳动维持的。所以,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这个世界的真正基础。

2.2 作为方法论的劳动辩证法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包含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劳动者在劳动的主客体互动中得到升华。传统认识论大多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一种主客观关系,以便在思维层面能够寻求二者的同一性,这种观点常常将人简化成一种意识存在。而人不只具有意识属性,它还具有感性肉体,主客观二分法往往导致主观与客观的尖锐对立。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维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而是通过人对世界的客观改造中看到了人的真正主体地位。主体大于主观,它还包括人的自然肉体,人正是通过这一属性才能实现对世界的现实改造。客体小于客观,客体只是人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客观是除了人类主观意识的全部。劳动是直通事物本质的现实力量。通过劳动,主体用对象化的方式将自我意识与客体结合起来,从而对客体对象化来表征主客体的现实统一。

2.3 作为本质论的劳动人性论

在哲学上,劳动的原型是感性对象性活动。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人本质的确证,人的本质就在于感性对象性活动,即劳动。首先,在于它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人必须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呈现于活动对象。自然是人展现与充实自己的主要载体,我们生活的自然是处处打上了人的印记的自然,是人化自然。其次,对象化活动将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人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动物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自己便是生命活动自身。这种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最后,对象化活动塑造和发展了人的感性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象化活动发展了人的感官与思维,对象是人的感官与思维形成与发展确证,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本质的展开离不开人的对象活动。对象性是人本质的确证。

2.4 作为历史观的人学三段论[5]

在《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学三段论公式,即人的发展要经历人—非人—人的复归这一过程。特点,首先要确定人学史观的分析框架,由对象性活动是人本质的确证可知,劳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确定人本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马克思人学史观的分析框架应该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原始社会,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劳动的主客体在实际过程中相互统一,因此劳动者占有自己的本质是一个完整的人。私有制出现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分离,劳动还以一种外化的统治来实行对人的压迫,因而是非人状态。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被完全消灭,人又可以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这时人又复归完整的人。但共产主义的这种复归不是原始社会的简单返回,而是站在新的高度上的人的更加全面的发展。

2.5 作为价值观的劳动伦理[6]

劳动人道主义认为我们生存着的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神秘产物,世界历史产生的秘密在于人的劳动,劳动者才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所以,劳动人道主义强调劳工神圣与劳动神圣,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价值准则在劳动中。我们生存的世界由劳动创造,所以劳动的真正主体即劳动者就有权利主宰、享用这个世界。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家没有劳动却掌握大量劳动财富,而劳动者不仅没能拥有自己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而且受着产品转化的异己力量的压迫。古典经济学虽然创造了劳动价值论,肯定了劳动者创造世界的地位,但无视了劳动者主宰、享用世界的基本权利,这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客观逻辑的严重背离。

3 《手稿》人道主义思想的发育程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阐述自己新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由于这部手稿的承上启下地位,其劳动人本主义思想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思想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未能找到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根源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在于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同时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循环论证困境。关于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如何消灭马克思也只是诉诸哲学逻辑推理,借助共产主义来实现人性的复归与矛盾的消灭。马克思没有说明私有财产的演化过程,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私有制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力下的具体历史形态。马克思这时候的思想还停留在具体经济生活与具体法律的关系上,还未在生产力层面上看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受制于一定生产力。直到1845年以后,马克思才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区分,并且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从而形成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批判。

3.2 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人道主义痕迹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人道主义注重人的自然性,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在对象性活动中确认自身。在《手稿》中,马克思并未完全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核心概念,而是带有费尔巴哈人本学人道主义的相关痕迹,如类、对象化、异化这一类的概念等。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这些概念与费尔巴哈等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直观性缺陷。首先,费尔巴哈忽视了人的主观性与创造性,因为费尔巴哈只是在人的受动性上理解人的存在,弱化了人的特殊性在于能够进行感性活动这一基本事实。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直观对象化改造为突出主体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突出了劳动主体的创造者地位。其次,费尔巴哈将对象化理解为一种静态直观,把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因素排除在外。马克思则提出人学三段论思想,赋予历史动态性特征。

3.3 对黑格尔理性人道主义进行合理改造

黑格尔继承康德对理性主体地位的尊崇,认为人的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真正本质。黑格尔的人道主义是一种理性人道主义。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于精神因素,人类要从自我意识中不断升华。在《精神现象学》一书里,黑格尔提及了劳动在奴隶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劳动是奴隶重获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不过,黑格尔所谓的劳动不过是思维的活动。黑格尔借助这种抽象劳动来强调理性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马克思看出了这种人道主义只是精神主体的自我回旋,对象、劳动、个人也只是精神主体的自我设定。但马克思又认为,抛弃黑格尔哲学的主观性成分,劳动的合理内核也存在于黑格尔的对象化思想中。因为正是在对象化的活动即劳动中,人确认了自己人之为人的本质,通过对异己存在物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马克思合理剥离了黑格尔人道主义的主观性成分,赋予劳动现实性内核,现实性的劳动活动才是人的真正本质。

3.4 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尝试

劳动人道主义是马克思面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承认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但却把劳动抽象地看作物质,显示了国民经济学人本维度的缺失。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创立异化劳动理论,解决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弊端。首先,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说明劳动与资本关系。国民经济学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证明劳动与资本的统一,马克思则看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本质,指出异化劳动创造出资本对劳动的压迫,导致异己的社会关系及异己的主体对自身劳动产品的支配。其次,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国民经济学将私有制确定为人类社会最本质、最初的经济形式,企图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永恒化、合理化。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看到工人劳动异化的现状,从人性层面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虚假性与剥削性,试图展现人类所有制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借用人本学这一理论维度,试图利用异化劳动及私有制这一对概念,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利用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内部经济结构的第一次理论探析。

3.5 标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确立

劳动人道主义强调人类劳动对社会历史与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人道主义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第一,坚持人类社会的现实历史性。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出发,企图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固定化、永恒化,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而黑格尔从抽象精神出发去理解历史,将历史悬置成一种虚构的状态。劳动人道主义则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创造了历史。在人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变化为人化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身体。而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人—非人—人的复归这一历史模式,人类世界就相应呈现出现实历史特征。第二,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的基础与发展动力。在《手稿》中,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理解为人类主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认为劳动创造整个世界历史。人通过物质生产给整个世界打上人化烙印,劳动对世界具有优先性与决定性。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宗教、道德、艺术等形式都无一例外地受着生产规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确定为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经济原理的初步尝试。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只是从带有人本色彩的劳动出发来理解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道德角度把历史归结为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与复归,没有真正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自然也没能做到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中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猜你喜欢

对象化手稿人道主义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丢失的手稿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自由意蕴及其生态价值
探究视听艺术中的美学体现
手稿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