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跳出一些误区
2021-12-01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暨第四届中国能源投资发展论坛”中谈了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几点认识。杜祥琬认为,当前人们对碳达峰、碳中和存在一些误解,需要纠偏。杜祥琬特别指出:“实现碳达峰并不是要冲高峰,而是要通过碳强度的逐步降低来实现碳达峰。”
我们国家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很多人眼中看到的是不理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必要这样努力实现“双碳”目标吗?针对这些问题,杜祥琬予以耐心解释,他分析说:“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看待碳达峰、碳中和,就能理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这么高强度的进行能源革命。气候变化问题和不可持续性,极大刺激了非化石能源的的利用,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催生了这一次新的能源革命,中央提出来“双碳”目标,是顺势而为。”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后,有人担心会不会影响能源安全、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杜祥琬认为:“低碳转型是能源的一种进步,它跟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能源增长主要是由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来提供,这将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会更高,中国能源也更独立,因为在自己的掌控当中有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这样不仅供需安全,而且保证环境的安全、气候的安全。”
还有人认为我们国家尚未完成工业革命就贸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但杜祥琬认为,我们国家提出这样的目标也是结合了自身发展的情况,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是有区别的。
杜祥琬分析说,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而我们国家将碳达峰的时间定在2030年,这是和其他国家有区别的,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期限定在2060年,也区别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定在2050年,由此可见,我们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确定的“双碳”目标达标期限。实现“双碳”目标,有些人简单理解为只要扩大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就可以了,但其实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杜祥琬说:“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并不仅仅是非化石能源多一点、其他化石能源少一点这么简单。当非化石能源高比例之后,整个能源体系就会有本质变化。尤其是太阳能、风能的间歇性如何克服,如何保证它作为优质电源,来实现供需平衡,这期间更需要的是实现重大的技术进步。”
实现“双碳”目标,有些人矫枉过正,认为只要减少碳排放就够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杜祥琬认为,“碳达峰、碳中和,不光是要往低碳走,而且要节能和提效!”据悉,我国目前生产一个单位值的GDP,需要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如果可以将单位GDP能耗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我们国家每年的能源消费量可以减少10亿t标准煤。杜祥琬指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耗更为重要。
虽然我们国家一直大力宣传实现“双碳”目标对于国家、世界、人类发展的必要性,但仍有一些人对于“双碳”目标存在悲观情绪,认为那将是“原始社会”的状态。杜祥琬认为,恰恰相反,“双碳”目标的实现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机遇。
杜祥琬说:“这一过程将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的进步,会催生新的科技、新的能源、新的工业、新的交通、新的建筑和新的投资,会深刻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积极而稳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