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中村支书的角色期望及培养机制建构

2021-12-01

关键词:村支书农村基层农村

欧 健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新战略安排。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2018 年1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指出:“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1]村党支部书记是五级书记中最后一个层级,是乡村振兴战略措施最直接的组织者、 领导者和实施者,虽然级别不高,但责任重大。 可以说,村支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无论是上级党委政府还是村民群众,都对村支书寄予了很高的角色期望。 然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村支书这一群体在履职过程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角色困境,如何通过村支书角色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村支书培养机制,使之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角色要求,是本文的出发点。

一、乡村振兴视域中村支书的角色期望

“角色”原本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概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学,不过,米德并未给出“角色”一词在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明确涵义。 此后中外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如费孝通、戴维·波普诺、横山宁夫、拉尔夫·林顿、林秉贤、费穗宇、奚从清等,分别从不同视角对“角色”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使得角色理论日渐完善。 “角色期望”是角色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对处于某一地位上的成员行为的期待和要求, 即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望。”[2]只有角色扮演者的行为符合组织和大众的期待,这个角色扮演才是成功的;反之,若角色行为偏离了角色期望,则会导致角色失败。

村支书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 被上级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经济集体和村民寄予了多重角色期望。

(一)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人

从新中国70 余年历史看,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但囿于多重因素的限制,农业的发展始终滞后于第二、三产业,农村的发展始终滞后于城镇,农民的收入、社会保障等综合发展指数始终滞后于城镇居民。 一言以蔽之,乡村的发展质量始终弱于城市。 相比较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言,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加任重而道远。 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抓手是农村基层党建。 以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

农村基层高质量党建何以能推动乡村振兴?从内涵看,农村基层高质量党建,主要功能在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主要体现为党在组织动员、组织管理、贯彻落实、监督考核等方面的组织、引导和凝聚能力;从外延看,农村基层高质量党建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有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有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有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有动员各种资源的能力,有对农村社会的有效领导[3]。 由此观之,农村基层高质量党建能够起到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有着密切的联动性,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农村基层高质量党建由谁来推动?村支书自然是责无旁贷,从当前乡村振兴的紧迫性看,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责任人,村支书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期望。 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村支书一是要当好“班长”,带头讲党性、做表率,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要建设好领导机制,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办事、有效监督;三是要有效调动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乡村发展充满活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4]。

(二)勤于学习、本领过硬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重视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品质。 一方面,通过学习,无产阶级能够获得强大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5]“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6]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才能提升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列宁认为,如果一个共产党员不注重学习,那么他就不配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学习而且善于学习。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他指出:“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 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 ”[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致力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习大国,将学习本领置于领导干部必备的“八种本领”之首。

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村支书作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作为“关键少数”,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取决于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 这些基本素养的获得与村支书参与学习、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县级以上党组织均建立了党校,主要负责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但是缺乏针对村支书这一层级干部进行培训的专门党校,一般由县级党校代培。 2016 年,河南濮阳率先成立了村支书培训学院,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今后全国或将成立更多的村支书培训学院, 因为这是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 鉴于当前村支书教育培训现状,完全依赖集中学习来提升村支书素养还不太现实,村支书应主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树立主动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作为增长知识、拓展思维、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做学习型创新型村支书。 新时代,村支书要主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中国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等理论和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党组织对村支书的期待,也是村民的期望。

(三)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实施者

改革以降,中国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一直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态势,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吸纳了农村的各种资源要素,乡村的人才、资金和资源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农村发展资源日益枯竭,面临“空心化”、“边缘化”的困境,同时也使得乡村治理举步维艰,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机制陈旧、理念落后、村民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基层组织资源动员与整合力弱等诸多问题。 如何实现对“在不断急剧提升的城市化(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变动不居的乡村”[8]的有效治理,是中国现代化必须直面的难题,对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将乡村“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从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几个重要文献资料对“乡村有效治理”的解释和要求来看,其主要意涵可以提炼为:乡村多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自治、法治、德治相互配合;有效动员和整合乡村发展资源;对上级决策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

乡村有效治理,谋划在上层,落实在基层,村支书群体是乡村治理的主要落实者和推动者。 2019年3 月8 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的讲话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9]这番讲话对村支书在乡村有效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做了准确定位。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与乡村治理相关联的农村基层组织数量众多, 除村支部、党小组外,还有各类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各种理事会,等等。 这些基层组织总体质量有限,在乡村治理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新时代的村支书,应该适应乡村有效治理的现实需求,力求能“盘活”这些存量组织,使它们在乡村有效治理中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者

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资源偏于单向流动,许多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乡村衰落现象。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加速向城市聚集的情况,如不采取有力的战略应对措施,恐怕农村衰败也在所难免。 但是,中国农村是不能衰败的,一方面,按常住人口算,中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这个群体非常庞大;另一方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指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也不容许农村走向衰败。 这是国家提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因。 2018 年9 月21 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10]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执政的末端组织,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所有决策部署均要经由农村基层党组织去贯彻落实,而村支书群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领导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者。 这一角色定位要求村支书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刻领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涵和要求; 要有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和担当意识,不做“太平官”,要做有所作为的管理者;要有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不固守陈规,不因循守旧。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时候曾经当过村支书,他想方设法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很多难事实事, 梁家河老百姓对习近平的评价是:“敢说敢做敢担当”。

(五)文明乡风的塑造者和引领者

21 世纪以来, 党和国家对于农村的发展是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整体考量来进行战略安排的。 2005 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从这5 个方面展开顶层设计的,并对某些方面的发展要求做了调整,比如将“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但是“乡风文明”这一要求始终未变。这是因为,无论中国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乡风文明”一直都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 习近平曾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魂”是指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11]

改革以来, 中国农村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集体主义思想淡化、盲目攀比之风盛行、传统孝道衰落、邻里关系淡薄、功利主义至上,等等。 这些不良风气日益侵蚀中国农村文化和道德根基,阻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以此观之,重塑文明乡风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村支书既是文明乡风的塑造者,又是文明乡风的引领者。 从塑造者的角度看,抓好乡村文化和道德建设,是村支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引领者的角度看,村支书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是乡村社会的“标杆人物”,示范带动作用很大。 作为文明乡风的塑造者和引领者,村支书一是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铸魂”工程不像“塑形”工程那样效果立竿见影,如果认识不到位,就很难真正重视起来; 二是要建章立制除顽疾,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矫治, 对优良社会风气进行弘扬;三是要重品行、做表率,做文明乡风的践行者。

二、乡村振兴视域中村支书的角色困境

从理论上讲,村支书的角色扮演只有完全符合党组织和乡民对他们的角色期待,才是最优秀的村支书,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在现实乡村情境中,往往存在着党组织和乡村公众对村支书抱有较高期望和村支书不能满足这些期望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村支书的角色要求也随之不断变迁, 由过去的相对单一角色演变为现在的多重角色。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支书群体的角色扮演往往不能完全契合其角色要求,从而面临着诸多角色困境。

(一)角色认知不足

角色认知是影响角色扮演成效的关键因素。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角色扮演主要受内外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外部因素是人们对角色的社会期望,内部因素是个体的角色认知。 个体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越清晰,角色扮演越成功;反之,则可能导致角色失败。 角色认知是指个体在角色占有后到角色实践之前,按照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对与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不断进行加工和处理,在心理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反应模式的过程[12]。 角色认知是角色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角色扮演者只有在思想认识上清楚自己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在行为上符合期望。

在变动不居的乡村社会,村支书的角色要求也一直处在变化中,总的变化趋势是,农村生产关系越简单、乡村社会越传统,村支书角色要求越单一;相反,农村社会越现代化,村支书角色越多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支书的角色要求更加多元化。 当下,在中国规模庞大的村支书群体中,对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扮演好村支书的多元角色,其认知和领悟能力还存在较大差异。 2019 年8 月,笔者参加了由河南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活动,在LY 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从调研结果看,部分村支书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支书角色有着明确的认知。 这部分村支书一般有大专以上学历,且相对年轻,对党的农村发展战略以及自身角色有较强的领悟能力。 而部分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村支书,往往固守“乡村经济发展带领人”、“乡村社会矛盾调解人”、“乡村社会治安守护人”等传统角色,对如何扮演好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党建高质量责任人、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者、乡风文明引领者、乡村生态振兴责任者等角色的领悟能力和角色认知,则存在明显不足,把握不住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缺乏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从笔者的调查数据来看,这部分村支书所占的比重在一半以上。

(二)角色行为失范

费孝通认为:“每个角色都有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13], 这意味着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任何角色都享有一定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义务,角色行为超出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体系,就会造成角色失范。村支书角色失范是指村支书行为逾越角色边界,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 村支书角色失范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违反党纪党规。部分村支书纪律意识薄弱,在工作中有意或无意地触碰党的纪律红线,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从而受到纪律处分。二是触犯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农”领域的主要体现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及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社会主要矛盾。 基于此种情境,近年来,各种资金、项目、产业加速向乡村转移,公共资源更多向乡村配置。 作为村干部中的“一把手”,村支书对乡村资金使用、项目实施和产业安排拥有一定的“裁定权”,部分村支书借此机会拦截政策红利,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 村支书违纪违法涉及面广、形式多样,诸如优亲厚友、贪污侵占、吃拿卡要、涉黑涉恶、雁过拔毛,等等。 十八届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九大的工作报告显示,十八大以来的5 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7.8 万人[14]。

(三)角色能力欠缺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 个体进入角色并且能够胜任角色扮演,需要具备3 个条件:一是获得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二是表现出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三是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 一旦个体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与他要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差异,便会产生“角色距离”[15]。 村支书“角色距离”是指村支书的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之间存在差距,在乡村振兴的场域中,村支书“角色距离”是较为普遍的。 相对于传统乡村治理而言,乡村振兴对于村支书角色能力的要求更高,表现为村支书要有乡村全面振兴的谋划能力,化解乡村振兴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协调能力,理解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法规的学习能力,带动村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凝聚能力,等等。 乡村振兴中村支书“角色距离” 的产生源于村支书的素质与能力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角色要求。

村支书角色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1)从主观因素看,村支书群体存在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问题。 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不完全调查,2016 年, 河北省 13 个乡镇 276 名村支书中,55 岁以上的占46%,60 岁以上的占26.9%;陕西省镇安县154 名村书记中,35 岁以下的占2.6%,60 岁以上占31%;广西田阳县152 名村支书中,初中及以下学历58 人,占38.2%,大专以上学历仅有 5 人,占 3.3%[16]。 (2)从客观因素看,乡村振兴对村支书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能力要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求村支书既要讲政治、懂管理、善经营,又要勤学习、懂文化、知生态,还要能驾驭乡村治理法治、自治、德治的“三治合一”。 概而言之,新时代的村支书当有全能之才。 依此标准看,当前村支书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角色能力缺失。 在现实境遇中,能驾驭市场善于经营的村支书不一定擅长乡村治理,而有文化、思维活跃、年富力强的村支书也不一定能做好群众工作。

(四)角色冲突困扰

角色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时,往往很难做到将每一个角色规范都扮演到位,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往往会发生矛盾、对立和冲突,即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的产生与发展,轻则使角色扮演者个体产生痛苦与烦恼,重则影响社会生活中的正常交往,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17]。 角色冲突会影响角色扮演者的心态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绩效。

前文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支书的多重角色预期,这些角色是上级党委政府、村支部、村集体以及村民对于村支书的角色期望,是一种相对理想化的状态。 事实上,身处乡村振兴建设大潮中的村支书们,还会有基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角色要求。 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村支书,会因为难以兼顾所有的角色要求与角色规范而发生角色冲突。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支书角色冲突普遍存在。 择其要者,主要有3 类:一是基层组织领导人的利他性与个体理性人利己性之间的角色冲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行政村设立的最基层组织,虽处于党的组织结构体系的末端,但职责却很重要。 2019 年1 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规定,村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有6 大类,涵盖了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班长”,村支书担负着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和领导任务,村支书这一角色身份要求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公务”工作中,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事实上,村支书还有理性人的一面,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不仅要花不少时间来承担家庭生产和生活的重任,甚至在公共事务活动中夹带个人私利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二是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受限之间的冲突。 村庄内生型村支书大都不具有干部身份,虽然有着“官”的名分,但身份一般都是农民,被排除在政府科层组织之外,不像科层组织内的基层公务员,有既定的晋升机制。 目前,村支书在体制内的晋升通道尚未完全打开,多数村支书存在晋升天花板问题。 村支书往往是村干部中的优秀者,如果在同一个岗位上历练数年而得不到擢升,则会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必然没劲头”。 三是基层事务繁重与自身时间、精力有限的冲突。 村支书虽然职位不高,工资待遇也不高,但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正所谓“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党委政府在农村的决策部署最终都要通过村级组织加以贯彻落实,村支书是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尤其是在乡村振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村级事务更加繁琐,很多村支书都有时间和精力跟不上的感觉。 据笔者的乡村调查,一半以上的村支书认为自己工作的负荷超出了自身时间与精力的承受能力,因而感到力不从心。

三、乡村振兴视域中村支书角色培养机制的建构

村支书面临的角色困境是村支书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化解。 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肩负乡村全面发展和有效治理重任的村支书,角色更为关键。 无疑,乡村振兴战略五项总要求的深入贯彻都离不开乡村个体成员与村集体的互动回应,而村支书是关联“村集体-农民”的关键节点[18]。 能否成功破解村支书角色困境,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 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应强化角色建设,构建村支书培养的长效机制,推进村支书队伍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角色意识建设为关键,构建村支书岗位认知培养机制

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是个体首先要形成角色认知和角色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角色意识。 如果一个角色个体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一无所知,或者虽然对角色很了解,但内心不认同甚至排斥或者厌恶这一角色,都会产生强烈的角色冲突,进而导致角色失败。 相反,扮演者一旦对某一角色产生明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认同,并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将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扮演者。 由此可见,角色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 村支书只有准确领悟自身的角色定位,对自身的角色形成清晰的认知和认同,“养成符合角色期待的观念和意识,实现自我期待与组织期待的同构”[19],才能胜任村支书岗位。

村支书角色意识既要靠自身领悟,更要靠组织培育。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以角色意识建设为关键,构建村支书岗位认知培养机制。 一是注重培养村支书的身份意识。 农村经济社会越发展,村支书身份越多元化。当下,村支书作为政府代理人、村民代理人、群众贴心人、支部“当家人”、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人”、乡村一线最前沿的“排头兵”、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者等传统身份依然存在,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又赋予了村支书农村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党建责任人、乡村兴旺发达的“领头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人、 文明乡风引领人等多重身份,对这些新旧身份的整合和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对村支书进行教育培训时,身份意识教育应放在首要位置。 二是培育村支书的岗位责任意识。 在其位谋其政,任何一个角色岗位都有其既定的职责。 新时代,村支书的岗位职责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有着详细的规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使村支书对岗位职责“内化于心”,进而达到“外化于行”的目的。 三是培养村支书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形象地说,中国共产党的出生证上一开始就写明了自己的使命和担当,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4 年 2 月7 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 为人民服务, 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20](P101)村支书的责任和担当就是为农民谋幸福,为农村和农业谋发展。部分村支书使命和担当意识不强,工作中不敢创新,怕担风险,遇到问题绕道走,求稳怕变,这与村支书角色身份严重不符。

(二)以角色技能建设为重点,构建村支书能力提升机制

任何一个固定角色都有其既定的任务,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角色扮演者能否出色完成任务,主要取决于角色能力。 角色能力亦即角色技能,是指 “个人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的智慧、能力、经验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21]角色技能来自于先天赋予和后天培育,先天赋予不可更改,因此角色技能提升一般依赖于实践锻炼和学习培训。

如果把乡村振兴看成是一场大戏的话,村支书便是主角。 一方面,乡村振兴对村支书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为村支书提供了更大的实践舞台。 为更好适应岗位要求,应以角色技能建设为重点,构建村支书能力提升机制。

一是建立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坚持自主学习与专门性岗位培训相结合,培养村支书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荀子·大略》中有云,“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学习之于村支书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参与学习培训能够提高村支书的政治站位,即“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其次,参与学习培训能够提高村支书的角色领悟能力, 村支书只有具备较强的角色领悟能力,才能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并实施到位;再次,参与学习培训能够克服“本领恐慌”,提高村支书领导水平。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从总体上看,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20](P402)。

二是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村支书的工作能力。村支书多扎根农村,在最基层的一线工作,工作能力易于在实践锻炼中得到不断提升。 但是随着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走读”村支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当一部分村支书将家安在城里,平时多“浮在上面”,“遥控指挥”村里的工作,实践锻炼的成效大打折扣。 还有一部分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不能保障大多数时间用到农村工作上。对此必须建立相应规则,确保村支书工作时间全部用在乡村振兴工作实践上。

(三)以角色规范建设为保证,构建村支书权力运行监管机制

村支书既有政府代理人、村庄代理人的角色身份,又有自身代言人的角色身份。 所谓自身代言人,是指村支书在工作中会考虑自身利益如何更好实现的问题,这一角色具有隐蔽性。 如果村支书在履职过程中过度强化其自身代言人身份,将个人利益置放在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则必然出现角色越轨现象。

村支书是村干部群体中的“关键少数”,他们对乡村事务有着较大的“裁定权”,因此,对村支书角色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既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振兴,也有利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为此,一是要明确确权,用党内法规条例明确廓清村支书权力边界。 当前阶段,这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8 年1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 权力清单列出后,村支书角色行为就有了清晰的制度边界。 二是要有效监权。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说过:“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决不罢休”[22], 他提出用分权与制衡的办法来进行制度设计,解决权力滥用问题,这一方案在西方国家被广泛采纳。 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则更注重用民主和监督这两个工具来规制公共权力的使用。 习近平指出:“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 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 不关进笼子,公权力就会被滥用。 ”[23]村支书角色的正确扮演,离不开有效监督,可以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层巡视监察,将村支部全部纳入巡视监察范围;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村务公开,强化民众网络监督;建立村支书权力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评估与预警。 三是要严惩滥权。 实事求是地说,在不完善的制度条件下,完全杜绝村支书权力滥用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欲望的驱使下,总会有一部分村支书越界用权,对此可采取的应对办法就是严厉惩处。 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对基层小微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解决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就是为了打造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生态。

(四)以角色岗位专职化建设为导向,构建村支书发展晋升机制

村支书角色冲突直接影响到其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 进而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分析研判村支书群体角色冲突状况可以发现,其诱因是多方面的,有角色多元化的原因,有能力不足的原因,有精力不济的原因,有社会期望值高的原因,有福利待遇低的原因,有晋升“天花板”的原因,还有乡村熟人社会的原因,等等。从近年来全国多地(如山东东营、湖南花垣、甘肃庆阳、河北邯郸)的实践探索来看,实现村支书岗位专职化、考核绩效化、管理制度化,晋升正常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改革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公务员制度,目前已经有较为完备的法规和制度支撑公务员的科学考核和正常晋升,这是公务员队伍能够吸纳大量年轻优秀人才的制度原因。村支书尽管也是为“公家”干事,但大多数人的身份属性依然是农民,其职业身份定位为“兼职”支部书记更符合事实,这种尴尬的身份是造成村支书角色冲突的最重要诱因。 不改革村支书岗位设置和考核管理制度,就难以消解其角色冲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更好激发村支书的工作积极性,应以岗位专职化建设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村支书发展晋升机制。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村支书角色考评体系。 角色考评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使用有效的测评手段,对角色主体的知识技能、能力倾向、人格特征等要素实施测量和评鉴”[24]。有了科学的角色考评体系, 既能识别优秀村支书,也使得针对一般村支书角色偏差的矫正有了标准和依据。 二是逐步实现村支书由“兼职化”向“专职化”过渡,将村支书纳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的考核管理范围,打通村支书的职业通道,在面向优秀村支书定向招录公务员、定向招聘乡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鼓励扶持服务期满的村支书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可行性更强的政策。 三是建立村支书报酬待遇增长机制。 既要给优秀村支书发展空间,又要落实好在岗村支书待遇和保障。 2018 年制定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要“落实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报酬待遇,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地方党委和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制定村支书工资待遇增长机制,激发村支书工作潜能。

猜你喜欢

村支书农村基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村支书化身主播网上卖农货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支书朋友圈里“带货” 村里“大久保”鲜桃售完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四位村支书:“我们的‘两山’实践”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仁心村支书德吉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