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绩效管理
2021-12-01王蕾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卫生院
文/王蕾(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卫生院)
基层医疗机构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医疗服务质量低、患者满意度低、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低等。究其根本,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构建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抑或所构建的绩效管理体系合理性较低,相关人员收入普遍较低,缺少工作积极性。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机构显著提升整体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是基层医疗机构有效解决以往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所以,本文将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主体,以预算绩效管理为研究主题,从三部分内容展开分析论述,以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公立医院实施绩效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职工发展与组织绩效改善,从而实现既定战略发展目标。简单来讲,绩效管理是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与基层职工之间,就目标和如何达成目标所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是确保职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是确保职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预算管理模式,作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企事业单位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预算执行效率,将绩效贯穿本单位预算全过程,借助于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内部资源配置,以实现最优化,加强成本管控,以便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此外,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医改背景下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单位必须提高重视程度。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较低
预算编制质量直接影响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后续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成效,单位必须以既定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核心有效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确保预算编制与单位战略目标之间高度统一。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无疑对机构后续的管理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机构编制的预算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投入相应的人力与物力,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预算。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机构的各部门必须有效参与,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作用,但实际上,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编制环节,其他各部门参与效率低下,甚至是完全不参与,这是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产生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2.预算执行控制不到位
在预算编制工作结束后,机构需要强化审批管理,不能直接将审批权限交于某一管理人员,这会对预算的严谨性与约束力造成不利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缺少有力的监管措施,预算指标虽已明确下达至各预算科室,但科室却尚未设置相应的岗位并配备专业化的人员进行监管,“重编制、轻执行”问题凸显。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加强预算执行控制与分析,以便有效解决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反馈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预算控制不到位,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各科室实际执行情况,下半年的预算编制活动开展缺少充分的数据支持。
3.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侧重于业务收支指标,对于其他指标的重视程度较低,如病床使用频率,再比如平均住院天数。预算考核不全面,过于侧重执行结果,只关注预算执行进度以及是否产生超支现象,对预算编制的精准性与及时性的关注度较低。第二,预算考核内容不够细化,相对宽泛,预算目标分解不到位,奖惩机制落实难度较大,职工个人薪酬待遇与考核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较差,难以调动职工有效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热情。第三,奖励措施较多,惩罚措施几乎流于形式,考核具有明显的形式化特点,弱化了预算绩效考核的优势作用。
(二)原因
1.预算管理目标模糊
预算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既定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之一,机构必须基于已有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战略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合理确定预算管理目标。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预算管理中都存在预算管理目标模糊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定的预算目标多为年度预算的财务指标,比如医疗收支、预算收支执行率、费用水平等,过于侧重于短期目标的实现,且制定的指标具有明显的单一性特征,单一化的财务指标难以将机构的发展战略全面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制预算目标时,没有充分结合中长期发展战略,导致最终确定的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出现脱节现象,无法助推机构稳健发展。
2.绩效管理评价指标有待优化
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其中以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较低尤为凸显。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确定绩效管理评价指标时,受制于自身承担的职责与应履行的职能,必须纳入社会效益考核因素,即服务时效性作为评价指标,但其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且极易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难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精准性与客观性。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设置绩效评价考核标准时,没有全面衡量考核标准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导致其最终确定的绩效考评体系存在一定问题,科学性较低,影响机构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优势作用。
3.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正确认知预算绩效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并不精通财务,对预算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对落实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此以往,极易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弱化了预算管理的管控功能。部分机构的管理人员将预算管理等同于财务预算,导致机构实际经营情况与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在预算执行中频繁多次的进行预算调整,预算管理的约束力降低。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制定相应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体系,细化分工,为机构各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举个例子,如根据机构实际情况,选择在内部设立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是管理部门,设立预算归口管理部门等。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编制和调整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协调预算绩效管理、审核绩效目标、加强预算执行监管、落实绩效评价、根据考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优化方案并指导各科室有效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梳理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为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基层医疗机构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中,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价结果的精准性与客观性,为机构有效调整和修正不合理支出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数据信息。第三方评估机构不会参与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编制环节与预算执行环节,所以其能够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评价工作。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准确地了解各项支出是否合理,持续优化和调整支出行为,为机构提升整体决策水平奠定基础。同时,第三方机构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需要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评估,一旦发现不合理的指标应进行相应的删减和调整,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更加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标准。此外,基层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第三方出具的评价结果,将其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分配预算资金的重要数据依据,从源头上优化和调整财政资金配置结构,在内部构建良性循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金浪费,提高资金利用率,为机构获取更大化的社会效益奠定基础。在信息化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为机构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供保障。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建立绩效评价信息沟通机制,借助于财务核算信息平台推动机制建设。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将以往的事后控制逐渐转变为事前与事中控制,助力机构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三)制定完善的培训机制,组建一支高素养的人才队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定期组织召开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帮助财务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技能,为机构有序高效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人才基石。同时,在培训活动结束后,机构应及时进行相应的考核,掌握各职工的培训效果,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以考核结果为依据进行相应的奖惩,以便于充分调动财务人员自主学习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理念,为机构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势作用、实现稳健运行发展奠定良好基石。
(四)正确认识预算绩效管理,合理设置绩效管理评价指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在内部加大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明确自身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中所应承担的权责义务,从上而下在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基于实际业务量和工作量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体系既要包含对机构整体预算绩效的汇总,又要涉及机构各职能科室,所以,可以从成本费用中心和收入中心进行划分设置。在设置以成本费用中心为主体的评价指标时,必须以财务指标辅助业务评价,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将成本费用中心对机构整体资金的管理效果真实地呈现出来。在设置以收入中心为主体的评价指标时,必须确保业、财指标处于同一位置,从而保证最终获取的评价结果能够将收入中心预计业务目标完成进度真实地呈现出来。在设置绩效管理评价指标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明确考核重点,借助于新型指标法,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合理性。目前,关键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划分预算绩效管理指标时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会划分为财务维度指标(如医疗收入、支出结余、材料使用率)、患者维度指标(如患者就诊满意度)、业务流程维度指标(如急诊就诊人数频次、住院时间)以及学习和成长维度指标(如医护人员参与培训所花费的费用平均值)。
四、结束语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基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入并有效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机构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深入研究预算绩效管理,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造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提高机构整体预算管理水平,推动机构稳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