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螺旋藻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2021-12-01陈宇熹谢雯婷涂秋金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螺旋藻微囊铅含量

陈宇熹,阴 浩,谢雯婷,涂秋金,叶 舟

(福建农林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螺旋藻是蓝藻门、颤藻目、颤藻科、螺旋藻属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多细胞、低等水生植物[1]。螺旋藻的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佳的营养品”,在我国一度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但是2012年媒体对螺旋藻铅污染、微囊藻毒素污染与产品功效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的报道,使消费者产生恐惧心理,螺旋藻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本文针对目前螺旋藻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从重金属和微囊藻毒素污染分析与控制、藻制品功效与质量控制、螺旋藻深加工产品开发与资源综合利用,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新的产业发展思路。

1 提高螺旋藻养殖加工过程中重金属、微囊藻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1.1 螺旋藻铅超标事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2月29日下发的《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中指出,“绿A”等十余种螺旋藻产品的重金属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同时“绿A”“汤臣倍健”在内的6种知名螺旋藻保健品被曝铅超标,相关媒体指出,“绿A”铅超标80%。

2012年3月30日,螺旋藻铅超标事件却发生大逆转,国家药监局称送检的6种品牌螺旋藻,有5个均达标。短短一个月内,铅超标事件逆转主要是因为所依据的铅限量标准不同。虽然媒体和国家药监局都参照的是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 16740-1997)》,药监局采用的是其中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品和胶囊产品,铅限量为2.0mg/kg,在这个限值下多数螺旋藻产品达标。但有媒体选限量0.5mg/kg的标准,理由是国标中还规定除胶囊、固体饮品外,一般食品中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2]。在这样的限值下,6种品牌螺旋藻产品均铅含量超标。

国家食药监局公告中称“按照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 mg/kg;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而GB 16740-1997中规定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限量是≤2.0mg/kg;同时《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实施指南》中则表明片剂、胶囊、固体饮料属不同剂型。而以藻类为原料的片剂中铅含量限量并没有详细的规定,标准上存在着漏洞,争议也就随之而来[2]。

铅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有毒重金属,其进入人体后将对血液、神经、生殖等多个系统造成危害,尤其是婴幼儿、儿童和孕妇[3]。因此,螺旋藻铅超标事件尽管有逆转,但是消费者仍然对螺旋藻持怀疑的态度,加上其功效不明确、微囊藻毒素污染等问题,从而导致螺旋藻市场陷入低迷。

1.2 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不仅存在于螺旋藻养殖行业,而且也是农产品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首先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导致重金属铅等在植物体内富集,再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动物和人的体内,危害人类健康。归根究底这是由整个生态环境污染所致,例如森林火灾产生的烟尘、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水源污染、养殖地靠近公路附近车辆尾气污染等,这些都是重金属污染的源头[4-5]。国家对农产品重金属铅含量有严格的规定,国家标准规定蔬菜中铅含量应低于0.1mg/kg,豆制品中铅含量应低于0.5mg/kg,而茶叶中的铅含量应低于5.0mg/kg,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个人铅摄入量为0.43mg/周。与蔬菜、豆制品、茶叶等农产品相比,螺旋藻作为保健品,消费者日使用量很少,重金属每日摄入量极低,明显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因此,目前国内专家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形成统一意见:螺旋藻产品铅含量标准为2.0mg/kg是合理、科学的[6]。

1.3 规范养殖加工过程,降低螺旋藻产品铅含量,企业应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尽管目前国内就螺旋藻产品铅含量标准形成的共识为2.0mg/kg,但企业发展需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规范养殖条件,使铅污染尽可能降低,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为百姓提供产品使用的安全保障。本文对福建省神六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的螺旋藻养殖用水、营养盐、藻粉进行了铅污染分析,发现养殖水的铅含量极低,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营养盐的铅含量也较低;藻粉的铅含量为0.7791mg/kg,远低于2.0mg/kg,优选养殖过程使用的营养盐可进一步降低螺旋藻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可见养殖过程从源头(养殖水、营养盐)控制铅含量,可以有效地降低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避免铅污染,提高产品的质量。

针对养殖条件(如水源)不够理想的养殖企业,螺旋藻产品铅含量偏高的问题,我们采用柠檬酸法,对鲜藻加工过程进行脱铅处理,在较好地保持螺旋藻所含营养成分活性的前提下,发现在pH值为4.0时,铅的脱除率达到47.98%。因此,用柠檬酸法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提高企业螺旋藻产品的优质率。

1.4 微囊藻毒素污染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在自然水体中存在。人们直接接触微囊藻毒素会引起皮肤、眼睛过敏,经常暴露于含微囊藻毒素的水中,会引起皮肤癌、肝癌,甚至会导致死亡[7]。因此,媒体报道螺旋藻中可能含有微囊藻毒素,更引起消费者对螺旋藻使用安全性的担忧。

有研究报道螺旋藻与微囊藻的适生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能生长螺旋藻的环境微囊藻难以生存;而能生长微囊藻的水域,螺旋藻很难存活及采收,所以螺旋藻被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可能性不大。本文相关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微囊藻在自然pH条件下可以较好地生长繁殖,但在适宜螺旋藻生长的营养条件和高pH值环境中,微囊藻无法生存。由此可以排除螺旋藻养殖过程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可能,相关报道从螺旋藻产品中检测出的微囊藻毒素很可能是由养殖用水引入的。

螺旋藻养殖过程若使用已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源,则螺旋藻产品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风险将大大增加。这样的问题水源同样可能污染鱼、虾、贝类以及莲藕等其他农产品,微囊藻毒素污染控制应从源头抓起。

2 加强螺旋藻加工产品的功能性研究

螺旋藻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还含有较多的生物活性成分,文献报道螺旋藻多糖(PSP)、β-胡萝卜素、藻胆蛋白、γ-亚麻酸、内源性酶等,这些活性物质分别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促进蛋白质合成、抗癌等多种生理功效,在功能性食品、中医药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8-10],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

目前螺旋藻企业普遍存在夸大宣传螺旋藻产品功效的现象,企业缺乏对产品功效的研究,缺乏加工工艺与产品功效的关联研究,仅仅根据文献中螺旋藻组分功效的相关研究,就扩大宣传企业产品的功效,缺乏相关功效试验数据支持。这种不了解、不尊重科学的做法,对消费者是不负责任的,对企业自身和螺旋藻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保证螺旋藻产品的功效性是开拓螺旋藻产品市场的关键因素,虽然夸大宣传产品功效是保健品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优胜劣汰的规律决定企业生存要有创新意识,找准突破口,攻克螺旋藻产品功效不明的难题,做行业的领军企业。相关文献研究中螺旋藻组分功效试验结果,其功效试验样的制备条件与企业生产工艺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实验室试验样与企业产品实际功效的天壤之别。为此,建议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加强相关产品的功能性研究,加强加工工艺条件与产品功效的关联研究,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确保企业产品宣传的真实性,赢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赖。

我国螺旋藻生产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实验条件不足、研发能力低的现象。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单位人才、科研条件的优势,动真格、下气力、做实事,开发功效明确、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能够得到消费者信赖的产品,促进螺旋藻产业的健康发展。

3 注重螺旋藻深加工产品开发,提高加工综合利用经济效益

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的需求。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应该加强螺旋藻应用研究,针对螺旋藻不同活性组分,大力开发不同功能和用途的深加工产品,如纯度高的螺旋藻藻蓝蛋白可以在医药生化研究领域作为荧光试剂;纯度较低的藻蓝蛋白可作为食品色素;活性多糖可以开发成降血糖等功能性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藻细胞碎片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形式和种类的多样化,使企业能自如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保证企业效益的提升和稳步发展。

目前国内对藻蓝蛋白和活性多糖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11-13],但由于活性成分易失活,提取工艺繁琐、成本较高、综合利用率低,以及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等毒性物质的引入,都制约了螺旋藻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因此,在螺旋藻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工作中,应加强实验室成果的中试技术研究,注重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注重原料综合利用率的提高,有效降低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成本,改进工艺,避免有毒溶剂的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总之,面临困境针对性调整工作思路和重心,明确功效、建立有效的质控体系、降低污染风险、开发多应用领域的深加工产品,螺旋藻产业才能稳定、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螺旋藻微囊铅含量
微囊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BMP⁃2缓释型PLGA微囊作为引导骨再生支架的初步研究
纳米蛹虫草活性肽靶向型微囊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重金属对程海螺旋藻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胶原蛋白肠衣中铅含量测定前处理方法研究
膨化食品中铅含量的测定
广纤院参加玩具油漆涂层中总铅含量的测定测量审核获满意结果
会发光的螺旋藻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不锈钢中铅含量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