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罕见病防控
2021-12-01詹启敏
李 娜 詹启敏
罕见病是发病率极低的疾病[1]。由于罕见病涉及的疾病种类多、学科体系复杂,多数罕见病发病机制不清晰,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医学问题。目前,罕见病的防控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医药企业、社会媒体关注罕见病这一群体,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罕见病防控的快速发展。
1 罕见病防控面临的机遇
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到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以及《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实施,充分体现国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实现全民健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紧密相连。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最好的历史机遇期。与过去一些常见病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相比,我们开始关注从健康到亚健康、疾病发生风险、疾病早期症状的治疗及疾病治疗之后的康复,是一个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大健康”的概念。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于患者,无论是患常见病还是罕见病,都是“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进入小康社会,共同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2 罕见病防控面临的挑战
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健康目标和任务清晰明确。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罕见病的防控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罕见病的社会关注和了解不够。与对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风湿性疾病)的关注相比,对罕见病的关注和认识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了解和认知非常有限,因此确诊困难,高误诊、漏诊现象严重。很多罕见病都是出生缺陷性疾病,我们了解的罕见病只有两千种,由于罕见病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全世界目前发现有七千多种罕见病,但知道病名的也只有四千多种。只有进一步认识、了解罕见病,才会有很好的疾病防治手段,对病情了解不足将给罕见病的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其次,罕见病的防控手段非常有限。对罕见病的检查、诊断、治疗、药物以及仪器设备都非常缺乏。任何疾病的诊断治疗,都需要有仪器、有手段,医生要治疗好这种疾病,就需要有药物、平台、检测仪器及治疗设备,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瓶颈更加需要解决。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西药处方药物中最早的知识产权,95%以上都是来自于国外,自主研发的很少。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如磁共振、彩超、CT、微创装备等,很多都产自国外。另外,对于人类疾病的临床路径、诊断标准和指南,我国对国际的贡献也非常不足,大约只有5%。然而,在罕见病的防控中,有不少诊断标准是我国制定的。中国有关罕见病的调研报告显示,人种之间的罕见病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具有区域性和中国特色,这一挑战表明罕见病的防控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展自主科技创新。
再次,罕见病本身具有特殊性。罕见病涉及的疾病种类众多,而且会关联到多个临床的亚专业,特别是儿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皮肤科、呼吸科、肾脏科、血液科等;涉及到的疾病领域广泛,80%的罕见病与遗传因素有关,50%的罕见病在儿童时期发生[2],1/3的罕见病患者在5岁之前死亡,有些罕见病虽然不致命,但是终身的、慢性的,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很多罕见病在国外只有几百例,最多几千例,但在我国患病人数达到几万例,甚至十几万例,因此在中国,罕见病并不罕见[3]。
最后,罕见病涉及很多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从罕见病的防控、早期诊断、治疗到罕见病群体个人权益的维护、终身的保障等,都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仅仅靠医院、医学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目前,非常缺乏有效的药物,即使有些药物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价格非常昂贵,由于罕见病药物的受众较小,医药企业缺乏研发动力,所以罕见病药物可及性低[4]。同时,医疗卫生资源在罕见病领域投入也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对罕见病的认识不够,所以在基层往往会误诊,耽误很多疾病的治疗。
随着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医学领域逐渐关注罕见病这一群体。国家对罕见病已经有一些特殊的政策,包括药物审批路径、医药企业研发支持、药物定价、医保政策等。目前,国家在制定 “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望将罕见病的诊疗技术、药物研发纳入其中。目前,已经有一些科研项目专门研究罕见病,希望未来在国家层面上积极地推动更多的科学研究关注罕见病,包括治疗药物的研发和诊疗技术的提高。在管理层面上需要加强罕见病国外进口药的专门立法,对药物引进、生产销售、医保报销给予特殊的支持。罕见病的防控是全社会的问题,不能仅依靠医院来做,还需要设立专门机构。2018年中国罕见病联盟已经成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医院、高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媒体关注罕见病,共同推动罕见病的研究,提升罕见病防控与保障水平。
3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罕见病防控
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给罕见病防控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近年来国家对罕见病防控高度关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正式发布,共收录了121种罕见病[5],但相对于七八千种罕见病还是很少,希望能通过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共同把目录收录的罕见病病种扩大。同时,对罕见病的科研和诊疗能力有所增强。目前,已经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各个系统开展了对罕见病的全方位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生诊治能力的提高。国家已经有相关的项目关注罕见病领域,将来还会有更多的资源配置到这一领域。除了国家支持的力量,在北京、上海还先后成立了罕见病的基金会,关注支持罕见病研究,进行科普和社会宣传。另外,还有很多具有爱心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他们也在积极推动罕见病的防控工作。
但是,要真正解决罕见病的问题,除了现有积极推进的措施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来支撑罕见病防控事业的发展,了解罕见病的源头,从遗传因素、遗传背景、遗传易感性、发病与发展机制出发,找到罕见病的分子标志物,从而很好地进行临床试验来推动临床研究,提高罕见病的防控能力。从医学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科技创新就是从临床实践中凝练重大的临床问题,包括公共卫生提出的医学问题,用一种创新性思维开展研究,这是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另外,医学本身的研究要求必须进行学科交叉,推进医工、医理、医学和光学、电子、纳米技术、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交叉,可以提高医学诊疗能力。
在罕见病的研究过程中,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两点规律更应该很好地遵循。工作重点包括:第一,瞄准生物医学前沿。80%的罕见病跟遗传学、生命组学等相关,要关注生命组学,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表观遗传组和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发展,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将为认识罕见病、研制有效防控罕见病的措施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第二,关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进展。寻找有效的疾病防控手段。第三,聚焦生物治疗。很多罕见病通过分子层面的认识,开展了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四,加强仪器装备研究。仪器装备可以帮助提高罕见病的诊治能力,使我们能更早、更清、更准诊断罕见病。第五,要做好大数据工作。罕见病的大数据对制定国家政策、优化临床决策、促进药物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和疾病信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将逐步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大数据无论从国家宏观层面,还是从临床实践层面,包括医保体系建设,都会发挥出很大的帮助。
对于罕见病的防控,有以下几点建议:(1)按照中央“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秉承社会公平、社会进步、人人平等的方式,对待罕见病群体,提高资源配置的社会关注度;(2)制定政府和医院、高校院所、医药企业、媒体共同参与的行动计划,针对罕见病防控做好顶层设计;(3)在罕见病防控方面,尽快将防控体系范围扩大,让更多的人群关注罕见病的防控;(4)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前沿领域研究和交叉研究;(5)给予罕见病更多法律法规和伦理方面的支持;(6)在资源配置,包括科技资源、医疗资源、管理资源、医保资源等方面对罕见病有所倾斜;(7)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基层医生对罕见病的认识和诊疗能力;(8)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方针,同时关注罕见病的机构、研发、治疗等相关问题。
4 罕见病防控与医学人文密不可分
在罕见病的防控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医学人文,对罕见病群体更要展示厚重的人文情怀,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罕见病的防控中,医学与伦理、人文、艺术要有紧密的结合,罕见病防控中涉及到很多的社会学问题也需要关注。医学人文将在罕见病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将会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永恒命题,每个生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形成了医学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作为医生,当竭尽全力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解除人类的病痛,让每个生命能够尽可能地享有生命的尊严,这是每个医生的天职。予患者以人文关怀,馈患者以友善温暖,是医者仁心、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