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1-12-01

乡村科技 2021年30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志愿农村

张 婷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全国上下均聚焦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大学生群体也肩负着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群体践行这一使命担当的一项具体活动。

1 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双向优势

1.1 大学生自身独特的优势

大学生在开展农村志愿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 大学生群体可通过新的理念影响及引导农村居民。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会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影响,其思维极为活跃,同时又极具热情。他们在农村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时,可以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影响农村居民,促使农村居民慢慢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破除老旧观念,为相关政策的推行、产业的发展等扫除障碍。

1.1.2 大学生群体可利用自身掌握的新技术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对于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可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度较高,可将新知识、新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推动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出现,从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尤其是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很多开展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可以帮助农民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帮助农民依靠“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体系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有助于解决偏远农村地区农产品的输出难题。

1.1.3 大学生群体可通过自身行为习惯、宣传教育等方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可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农村居民,使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群众破除生活陋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乡风更加文明、村容更加整洁。

1.2 参与志愿活动有益于实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

我国相关部门特别注重发挥当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重视组织大学生在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教育部于2018年12月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共青团中央于2019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都提到要组织高校和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学生力所能及地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参与农村志愿服务,首先可以检验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与否,并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确保大学生在服务农村的实践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其次,在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期间,大学生可以寻找和发掘机会,为未来就业、创业等开拓广阔的空间[1]。

2 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现状

国家倡导大学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状况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首先,从参与主体上,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构成了目前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主要人群,尤其是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参与农村建设的人数越来越多,在江苏省的比例高达80%[2]。其次,在组织机构上,目前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各个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尤其是高校团委在整个在校大学生志愿活动中发挥着统筹全局、确定和把握方向的重要作用,各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则在号召和组织人员、落实志愿计划和实施具体项目方面不可或缺。除此以外,大学学生会、其他学生社团甚至班级组织、党支部和学生义工组织等也成了具体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他们也以各种形式、规模不一的组织和实施服务农村的志愿活动。再次,从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项目来看,少数应届毕业生通过西部计划这一国家项目来服务西部农村,而在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是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项目来进行的。通过“三下乡”项目,大学生将在校所接受的先进生活观念传播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民更新观念;涉农涉林涉医等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生活质量。最后,从目前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具体活动形式看,各个高校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有些高校探索和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服务活动,如部分高校开展的长期结对帮扶活动,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定期监测老人健康、陪护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学习和心理状况,为他们提供长期可持续的义务辅导和心理关怀[3];有些高校通过建立定点志愿实践基地,为定点村镇和农民提供服务。另外,高校开展的针对农村学校、贫困家庭的自愿捐款捐物等志愿活动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热情逐年增长,服务农村的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人数规模越来越大,志愿活动组织机构多元,开展志愿活动的形式也日趋丰富,在农村地区产生的服务效果较为显著。

2.2 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沟通政民关系领域的缺陷,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志愿失灵”的问题。这种“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2.1 技术上的非专业化。我国持续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等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项目。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自发的形式,主动参与到农村志愿服务中,在课余时间为农村建设提供志愿服务。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凭借一腔热血投身农村建设,但是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急需的农业技术、法律指导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出现服务效率低、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4]。

2.2.2 时间上的不可持续性。大学生日常以学业为主,绝大多数只能利用寒暑假或者更为零散的休息时间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碎片化会导致其在开展志愿服务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前期调研,无法充分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也没有时间根据农民不断变化的需求,适时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因此,他们往往只能开展以宣教、知识普及为主的基础性志愿服务项目,而不能提供长期的、具备可持续性的技术服务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同时也影响了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效果。

2.2.3 组织上的低协调性。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志愿活动中,前期往往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参与的。大学生在自建团队开展服务项目后,在具体项目运作中,大多由大学生自主进行团队协调,学校指导教师多数时候并不会同步跟进。对于自我意识较强、尚未有充分社会实践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明确各自的分工协调关系、构建和谐高效的项目团队是比较困难的[5]。

2.2.4 培训上的欠缺性。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学校一般会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前期指导,但是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的多元化、服务项目数量的持续增加、服务规模的扩大化以及参与人员数量的增加,出现了教师在具体志愿服务项目中指导不足的问题。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参与农村志愿服务前并没有接受专业的指导,较为盲目地设计和开展服务项目,致使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时面临经验缺乏和受指导不足的双重困境,最终既影响了服务项目的实用性、针对性,也无法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

3 促进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路径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效果,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上述问题,探索找到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3.1 营造积极志愿服务农村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法律、技术、物流等方面的需求问题,但是这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支持。首先,高校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激发大学生群体投身农村志愿服务中应发挥核心引导作用。高校在党团建设中,应把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对党员、团员的考核测评中;在日常党团活动中,应持续宣传相关知识,提高党员、团员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增强其志愿服务意识;在课堂教育中,应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大思政”范畴,将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开展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开展多种形式、协调有序的志愿服务,以此强化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其志愿服务能力[6]。其次,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决策作用,在开展好大学生支农、支教、支医等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和增设卓有成效的农村志愿服务新项目;对脚踏实地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在其未来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再次,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形成“志愿服务农村光荣”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大学生感受到志愿服务农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从而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3.2 加强对大学生农村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

大学生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时,由于其精力、经验和阅历等存在不足,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觉自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短期性现象。因此,在大学生农村志愿服务中,正规、有序、高效的组织管理必不可少。政府的统筹、决策是保证这项事业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除此以外,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履行组织义务。第一,在活动前期,高校应对有意参加农村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组织,具体工作包括:对大学生群体策划和提出的服务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遴选适宜开展、能够对接农村居民需求的项目;与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共同探索能够固定的、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团队建设提供指导建议,帮助他们构建高效、和谐的团队等。第二,在志愿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高校应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动态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团队建设,激发团队活力,同时要针对项目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指导[7]。

3.3 开展大学生农村志愿服务专业培训

高校及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所需的必要技能进行培训。首先,针对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项目,有必要选择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参与此类项目。在活动开始前,高校应该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演,做到每个参与的人员都对项目实施方案心中有数。如为农村居民提供义诊或基础疾病筛查的大学生志愿者,除了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背景外,还要有基本的疾病认知和诊断能力,这就需要在项目开展之前进行严格的培训。其次,针对调研类志愿服务项目,需要指导学生对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进行科学的设置,对调研所要采取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培训,对整个调研方案进行科学的梳理和设计,使其在调研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的目的。再次,针对提供精神抚慰、满足部分农村居民精神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需要对提供该项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知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认知水平,使其既不侵犯当事人隐私,又能满足留守老人和儿童心理安慰的需要。

4 结语

大学生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既能够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有益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志愿服务热情和动力,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营造志愿服务农村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农村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推动志愿活动的规范化,提升志愿活动的效率;根据不同内容的农村志愿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保障良好的服务效果。只有不断优化大学生农村志愿服务的路径,多效并举,才能使这项活动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为后脱贫时代的农村地区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志愿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志愿,致青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项目制与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困境: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辽宁省养老地产发展研究
江苏省大丰市2014年前三季度CPI简析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