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2021-12-01刘瑞华
刘瑞华 陈 娟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在“双创”政策的激励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当前我国又掀起了一波农民工“返乡创业潮”,不少农民工实现了从“打工仔”到“大老板”的人生逆袭。返乡创业正成为我国新时期农民工的职业新选择。自2000年以来,我国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数量以年均约7%的速度增长[1]。创业生态环境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2]和创业绩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3],优化创业环境是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先决条件之一,既直接关系农民工创办私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本文深入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当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趋势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以替雇主打工为谋生手段,栖息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社会群体。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近2.91亿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截至2020年7月底,中国新增返乡农民工1300多万人,比2019年9月增加450万人左右。如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人数还在不断增加。由国家发改委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各类返乡创业人员将达到1500万人[4]。返乡的农民工借助自己的打工经验,调动自有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1 “互联网+”产业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业态新选择
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选择从事种养殖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同时还建立了观光采摘区、生产基地、特色庄园等,集观光、采摘、娱乐、休闲于一体,形成了农业综合体服务体系。但在“互联网+”背景下,还有部分返乡农民工尝试将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有些甚至转型成为电商或微商。
1.2 农民工返乡创业多创建小微企业
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少农民工都经历过“填肚子”“买房子”“办厂子”的过程。大部分农民工都会综合考虑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地理因素,并结合自身打工经验,选择见效快、投资少、规模小、经营风险比较小的行业。
1.3 知识化和年轻化成为创业农民工的群体标签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主要是当地居民,且以40岁以下人群为主,他们大多接受过一定的学历教育或技术培训,拥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少数人只有小学学历或具有大专文凭。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返乡创业的质量和效益。从整体来看,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
2 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生态环境
在当前“逆全球化”和国内外经济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创业生态环境。
2.1 农民工返乡创业具备的优势
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一定的个体和资源优势。一是创业成本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会成本比较占有优势,这是因为农村的土地开发成本比城市的低,农村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农民工打工期间月薪不高时,其返乡创业带来的机会成本并不高。返乡农民工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通过低成本投入发展新型农业,创办个人家庭农场、私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二是个人经验相对丰富。农民工经过前期在城市里的“摸爬滚打”,积累了大量从业经验,其创业理念、风险意识以及识别与把握商业机会的能力等都受到了一定的锻炼,在农村特殊环境下能迅速转化为经营才干。他们在务工时积累的经验、人脉及客户群体等,都会成为其返乡创业的社会资本优势。三是易组建创业团队。农民工返乡创办的私营或个体企业,普遍采用家族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效益,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另一优势。
2.2 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短板
2.2.1 管理落后。农民工创办的私营企业一般属于中小规模,且技术含量比较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2.2.2 技术薄弱。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用员工大多数也是农民,文化程度同样较低,未经过专业系统的技能培训,往往是通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直接上岗。专业生产技术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3 服务滞后。虽然我国的“村村通”计划已圆满收官,土地流转政策也开始全面推广实施,但目前我国针对农村的金融政策和投融资体系并不完善。这导致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中小型私营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最终影响企业发展。
2.3 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机会
2.3.1 商业机会。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例如,许多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退出,使得中国市场出现了一些空白。与此同时,我国疫情防控局面持续向好,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为企业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农民工创办的私营企业可以瞄准市场需求,努力实现良好发展。
2.3.2 政策机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村产业发展支持性政策。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先后发布,均提出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再次提出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2.4 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
2.4.1 公共安全。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的双重影响,公共安全面临的不稳定因素较多,一些企业的订单大幅度减少,部分企业更是关门倒闭。
2.4.2 人才紧缺。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不高,未曾学习过实用技术和接受过系统的先进管理教育,对市场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投资和经营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此外,农民工创业往往选择在农村或乡镇进行,存在地理位置偏僻、配套设施落后、待遇不符合预期等问题,通常无法吸引真正的人才。
2.4.3 资金不足。贷款难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头痛的事。他们大多通过东挪西借的方式筹措资金,向商业银行贷款的难度大,且贷款的手续烦琐、周期长,无法满足其短期内周转大量资金的现实需求。
3 农民工返乡创业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要想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优势,补足短板,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资源开放共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从而打造理想创业环境。
3.1 加强政策环境建设
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建设,重点在于优化营商政策环境。
3.1.1 持续推行减税政策。完善并持续推行减税政策可帮助私营企业顺利度过初创期,有助于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与此同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机构适当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提高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规范贷款程序,关注并降低贷款风险。疫情期间,政府相关部门应精准推送复工复产的惠企政策,积极推动“免申即享”工作落实落地。
3.1.2 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返乡创业农民工用地优先权,简化办事程序。各地应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创业过程中的土地问题。
3.1.3 加大对培养企业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各地政府应大力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施对口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地方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荒”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
3.1.4 完善并实施返乡农民工培训政策。目前,农民工创业者大多数有过打工经历,熟悉某些专业技术或掌握某些产品的销售渠道,但其经营管理能力较为欠缺,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并进行强化训练,真正提升其产品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风险驾驭能力、员工管理能力等。
3.2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3.2.1 搭建创业平台载体。各地应结合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搭建创业平台载体,支持农民工充分运用资金、技术、管理和经验等优势进行创业。
3.2.2 保障公共安全。各地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以发展国内大循环为主,适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以“医食住教”布局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医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地方政府应推动建立农民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如建立农民工创业风险基金或农民工创业保险基金,向农民工提供创业保险产品。
3.2.3 改善经营管理。各地应全力保障农民工创业企业的用工需求;确保新增融资给农民工私营企业留有空间,并通过发放贷款和发行债券的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力推“互联网+税收”,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地;持续优化私营企业市场准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从生产流通入手,优化企业产品管理,降低中小型企业经营成本;降低行业从业门槛,促进人才上下流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和支持农民工从事新业态,为复工复产提供生产动力与消费引擎。
3.2.4 维持市场秩序。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努力使农民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大清理力度,集中力量整治承诺不兑现、政策执行不连续、经常拖欠中小民营企业账款等问题;推进减税降费,持续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3.3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
要想营造良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生态环境,还须加强营商制度改革,即改革落后制度,建立先进制度,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一是建立政企互动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一张网”和“企业点菜”等方式,建立政企沟通机制,以制度替代潜规则。二是加强法律监管。相关部门要多方位、多举措助力农民工创业企业发展,保护其合法权益,营造亲商、敬商、重商、安商、爱商的商业氛围;优化法律服务,保障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等现象。三是完善贷款担保制度。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抵押融资制度,允许企业以林权、海域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产权等抵押贷款,提供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融资等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需求。四是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农村大多传统企业内部管理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讲究关系与人情,难以应对潜在的风险,不利于将企业做强做大。因此,各地应鼓励和支持传统企业管理者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3.4 加强政务环境建设
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生态环境优化,关键在于加强营商政务环境建设。一是建设“数字政府”。要推进县级“数字政府”建设,打造“5G+智慧”政务服务大厅,实行24小时不打烊,开发掌上服务小程序和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一张网”建设,实现多平台对接,优化移动政务平台功能,加快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交换平台建设。二是推动办理业务“最多只跑一次”改革。例如,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简化登记手续,下放审批权限,优化“跑一次”服务;加大贷款扶持力度,简化借贷手续。三是构建信息平台。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必须构建一体化创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5]。该平台可向返乡农民工宣传相关政策,并提供有关扶持对象、支持领域以及优惠政策的申请条件、审批流程等服务咨询;平台还可以借助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向创业农民工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他们识别和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驾驭市场风险;还可利用该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技术,借助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当地特色产品、服务与消费市场进行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