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12-01傅文第
傅文第
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深化改革,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中医药理论与技术精深、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式的中医药各类专业人才[1]。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现代医学、科学和现代教育的挑战、规制和审视下,存在着“向何处去和如何发展”等问题,分析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寻求改革策略,是破解好发展、新发展和快发展的瓶颈,构建新时代高质量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
1 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国家在中医药发展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等方面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意见,把中医药优先发展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中医药发展在政策引导、社会环境和发展保障等方面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但在中医药事业内部,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还存在不充分、不全面等问题,找回中医药高等教育本真,守住“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初心,要从本源入手,破解发展困境。
1.1 现代视域下传统中医药地位的式微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西医博弈与争辩一直没有停止。传统中医药学一直没有脱离中华文化和中华古代哲学母体,其理论体系、认知路径、价值取向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系统缜密、完整而独特的医疗体系和诊疗技术[2]。现代医学采用分析还原方法,主张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成分来研究,从低层次规律来解释高层次现象[3]。中医院校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其知识体系、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普遍打上了客观标准、数据说明和实验验证等现代科学模式烙印,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意象思维,“气为一元”“阴阳”“五行”等没有形成完整而清晰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学生带着科学思维的定势和认知范式机械地学习具有鲜明古代哲学色彩的中医药学,对所学习到的理论、思想、体系和诊疗技术等势必产生质疑和理解偏颇,形成思想混沌、方法迷离等现代中医药教育样态。在强势的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审视下,传统中医药地位式微,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1.2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缺乏培养中医思维土壤
现代医学教育是以现代医学、科学和现代教育为基础和支撑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明显的生物医学思想、现代科技成果和班级授课教授等形态,自诞生之日起,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侵略性。“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公共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三阶段培养医学生[4]。以靶点思维、还原理论和实验检验等唯一性和唯一样态迅速取代了世界上的传统医学教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流。我国高等中医院校自创办之初便大量借鉴、吸收西方办学经验和做法。离开了“中医为本”的场域,丢掉了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片面强调走进实验室和班级授课,僵化地套用现代医学教育样态,机械地用实验、数据和逻辑等点线指标进入西方医学评价范式,其结果是以“整体”和“辨证”为基本特征,以大量临床实践和悟道为培养路径的中医思维很难建立起来。弱化了中医思维这个学好中医药学的灵魂和基础,现实中中医药高等教育遇到的诸多问题多汇源于此。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撕裂下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不足
现代西方医学教育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通过现代教育平台,完成了讲授、实验和临床等学习与实践活动,西医学与科学相承,浑然一体。中医药学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其衍生和发展的中医药学理论、养生思想等无不打上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烙印,更多体现人文情怀和哲学特色,与现代科学思想与行动理念相悖。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均以西方现代教育为蓝本,传授科学思维、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学生科学思维范式占据主导,对中华文化传统意象思维等感到陌生和主观排斥,加之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文本晦涩,与现代语言相左,没有考核评价等硬指标跟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撕裂下学生带着科学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迷惑进入现代课堂学习古老中医药,科学思维与传统中医药教育强行对接,结果使学生定位模糊、思维倒错、术理弥乱、知识错位[5]。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思维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中医药文化自信不足必然妨碍中医药人才健康成长。
1.4 弱化了师承使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不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进西医教育形式和现代教育制度,创办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并沿用至今[6]。现代医学教育,采用统一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等规范,可以在短时间、大批量,培养整齐划一、适合岗位需要的医学人才,具有速度、数量和效率等优势。传统师承教育则采用研读典籍、体悟和感受师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形式,具有数量少、效率低和质量不一等特征。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和模式仍主要沿用西方医学教育形式,而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符合中医药传承发展特点、沿用了千年的师承教育,仅是当下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补充和替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质量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成功的案例。在院校教育占据中医药教育绝对优势的现实背景下,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如何结合与融入,如何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摆脱中医药高等教育与现代班级授课制强行嫁接的窘境,是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2 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不充分的成因分析
有国医大师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质疑,指出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不论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经费投入等不知要比建国初期优越多少倍,但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一批中医大师?相反,中医药人才在退化,学术发展在萎缩,面对大师的拷问,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准制约发展的症结,是发展好中医药事业的现实呼唤。
2.1 未充分理解学习中医药经典的守正价值
学习中医药经典是学好中医药学的前提和基础,读经、揣摩、应用和试错等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使然和实践特色。传统中医药教育的特点是立在当下、“向后看”,学习、传承古代先贤的医学圣典和实践真知,重在体会、把握和承续。而现代教育则是放眼未来、“向前看”,认识和反思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重在实践、应用和创新。在当下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往往以西方科学体系为标准和重要参考依据,按照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规律开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惯性套用科学范式指导下,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医药学体系中的哲学特色、文化土壤和历史渊源,把学习中医经典仅当作中医理论与体系架构中的一般知识加以传授,忽视了“经典是基石”“经典是灵魂”“经典是本源”等中医药学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体系与中医药学的经典诵读、记忆与掌握不对接,使中医药传道的知识源流阻塞,失去了传统和文化的土壤,导致中医院校大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底气不足、创新乏力。
2.2 未精准把握传统师承与现代班级授课的关系
师承是中医药学在特定历史与文化氛围下生成的教育形式,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的应用和实践[7]。班级授课制是现代科学理念指导下产生的现代教育形式,它与科学思想一脉相承,是当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徒弟不仅是表述上的不同,更是认知方法、思维理念、传授方式和情感认同的本质差异。师承教育的精华是在有经验的师傅指导下,以情感为纽带,以医术为基础,医疗技术融入师徒情感,其核心是既教医又育人。在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班级授课制代替了师承,其思想和方法的机械套用和直观嵌入,虽然提高了中医药教授效率,短时间培养了大批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型”人才,但一体化教学极度弱化了中医药强调的“主观体验”“悟道会意”和“三因治宜”等中医药治学与传承精华,“早跟师、勤跟师”“医教协同”“在实践中纠错”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探索餐桌上的“配菜”和“作料”,师承与现代教育的虚弱对立与实质妥协,使当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明显呈现“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时代特征。
2.3 未完全阻抗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功利思想的侵蚀
当下,青年一代从小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接受西方科学方法训练,形成的是西方的科学体系和逻辑思维。而学习中医药学又需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意象思维,两种思维在出发点、逻辑方法、知识架构、问题透视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矛盾交织给学生系统学习中医药带来困惑和障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经过40年高速发展,讲求速度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需求的惯式。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对社会感知更加敏感,于是,急功近利、效益优先等成为“常态”,部分高校成了传授知识的“流水线”,人才培养的“加工厂”,学生成了“教育产品”,教师成了产品加工者,教育战略突出短平快,教育目标追求效益第一,教育质量强调用户至上。在中医西医化学习背景下,强烈的功利思想导致学术媚俗浮夸、教学缺乏个性、医德教育流于形式、教育规律失语、“五唯”现象严重,这些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
2.4 缺乏中医药标准国际话语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的界定还倾向于国际视野下的国际标准,还偏重于单纯的国际排名和国际影响力,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削弱对教育本质和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本源等基本功能和价值初心的探索。在实践中,还存在追逐西方标准,不顾历史与文化差异,脱离中国实际和国家需求等现象,片面强调用实验、数据、逻辑等“科学”标准衡量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中医药学发展,忽视中医药学产生的传统文化基因和古典哲学元素。中医药学发展不能盲目进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医学评价体系,片面认为西方认可、西方接受才是走向世界。如何清醒、全面、精准地把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摒弃泛科学主义和西方至上等媚外倾向,重拾大国自信、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我们还要做好精神、心理和行动等准备。
3 以质量文化为引领,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宝生指出,大学要致力于提升内涵,自觉地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8]。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和教学各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质量文化建设为牵动,推进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
3.1 找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定位
当前,人类面临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和挑战日益严重,疾病与健康博弈日益激烈,在科学场域下,现代医学发展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局部医学”向“整体医学”靠拢,呈现“整体-分解-再整体”的新趋势[9]。中医药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注重预防、治病和康复等健康的全过程,注重和谐,强调整体与天人合一,其医学思想和疾病理念是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现代医学不能比拟的。要科学审视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崇洋媚外,要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发展自信。中医院校教育要跟上新发展步伐,明确根本任务。师古与科学相结合,继承与扬弃相一致,发展与融合相统一,在保持经典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培养中医药人的大家思想,提升中医药话语权,开展传统医学经验知识与现代生物医学交叉研究与教育,推动中医药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2 创新中医药教育教学模式
中医药学不仅是医学,同时也是哲学、道德和艺术的集合体,是复杂科学的典型代表。中医药经典是对医学理论的感悟、诊疗经验的总结和临床实践的结晶,是中医药灵魂和发展之根。“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悟妙道”业已成为学好中医药的悟理大道。现代医学是医学、现代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成果与实践应用,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共同为全人类健康服务,是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要紧贴社会需求、自身特点和教育规律等实际,师承与班级授课相结合。一要明确中医药为本的主线,坚持“中医为体,西学为用”,发展现代中医药学;二要借鉴现代科学成果,丰富中医药现代诊疗技术,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三要改变现有的中西医课程模块化模式,构建以中医药课程为主体的树状结构体系,突出姓“中”特色;四要加强人文渗透,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以文化自觉引领中医自信;五要引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建智慧校园,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六要运用跨界思维,回归中医药元认知,创新中医药教育新道路。
3.3 摆脱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工厂样态
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教育由于过分强调效率和知识传授的普适性,相对忽视应用知识的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把治病人的未来医生当作生物人来看待和培养,于是育人过程逐渐演化成了“工厂模式”。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握中医药学的理论特色、本质结构、方法规律和人文情怀,以经典学习为根本,以掌握方法为支撑,以跟师领会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归宿,道术仁结合,突出中医药学的医文合一特点,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把握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文化源流和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的时代特征,以中医药质量文化为引领,突出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特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突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育人特色,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3.4 建设高质量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
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一大困惑就是如何处理好师承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延续千年的师承教育完美体现了中医药学习中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特性,是跟名师、学经典、悟妙道的最佳形式。遵循特色和创新原则,从需求和问题导向出发,建立内涵清晰、模式丰富、机制健全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是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有机结合,把师承“贯穿”“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时段和全方位,突出中医药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10]。要加快中医药高等教育转型与深度改革,本科教育阶段,推行“导师制”,研究生阶段实行“师承制”,继续教育阶段践行“双师制”,着力建设结构混合、层次复合、时段衔接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融合的高质量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为健康中国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3.5 创造重质量的人才成长环境
随着《中医药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法规和文件正式颁布与实施,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法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中医药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
中医药学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原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和政治诉求的文化实现。中医药学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和现代科技支撑,同时更需要体制保障与法律规制。因此,应推进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营造全社会尊重、爱护和传承中医药学的良好氛围和法制环境。克服中医药“西医化”“边缘化”和“文化化”倾向,坚定文化自信,敢于把中国标准和中国规范推向世界,彰显中医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旨,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和自觉行为,成为全体师生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运行机制、行为准则和管理模式,为国家培养亟需的人才,是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紧迫任务[11]。
4 结语
当前,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兴之路上,随着中华文明的再次崛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必然被世界重新认识。中医药传承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多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以西方科学和西医教育为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中医药教育在西医教育的笼罩下,师承教育受到挤压,与现代医学教育相比仍处于弱势,仍未改变中西医严重失衡状态。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国家亟需的中医药人才的历史使命,肩负着繁荣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要抓住中医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认识中医药在文化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锐意改革创新,突出中医药学的文化基因和中国土壤,坚定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突出中医药为主体的发展道路。加强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建设,使中医药质量文化建设和实施成为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