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1-12-01周岑
周 岑
(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三农”不稳,天下难“安”,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方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培养大量乡村人才的过程中,农村社区凭借天然优势,成为乡村人才的孵化器。当前,农村社区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困境,文章基于课题实践,探索了农村社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策略,期待能更好地助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大力推进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步伐。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智慧乡村的需要,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开篇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对大量乡村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必须解决乡村人才瓶颈制约问题,力求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首先要培养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民职业化的需求,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举措。大量培育农村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破解当前农村土地撂荒、人口空心化和“谁来种地”的困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
2 农村社区及其人才培育功能
农村社区是一个强调组织制度、突出职业特征,同时又注重生活、凸显文化、偏重地域的共同体。它以各种农业生产和其他活动为基本特征,由同质性(以种植和养殖为主)活动的农业劳动人口所组成,体现在共同地缘的农村文化、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基本生活设施、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农村社区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居民社会化的功能,是农村居民获得社会化的摇篮,也是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皿。农村社区教育能够紧密围绕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进行沟通和衔接,并且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从而组织和实施农村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并使之形成合力和有机整体,同时又能够统筹各类教育文化资源,重复利用、拓展和开发农村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推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农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成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平台。
3 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困境
(1)农村社区可有效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通过对H市J、Y等农村社区的走访发现,一些农村社区的工作条件老、旧、差,甚至有些农村社区连开展工作的基础设施、设备都不具备,而且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极其有限,有些农村社区甚至无法提供开展乡村人才培训的场所。一些农村社区工作人员较少,多为兼职,无人力、物力承担开展农村社区人才培养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更无法提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所需的培训与指导。
(2)农村社区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用于培训与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缺乏。农村社区承担着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和文化提升等诸多工作,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农村社区专业工作人员的宣传与落实,要想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并顺利实施,构建农村社区的专业培训师资队伍是关键,组建专业人员团队是基础。通过在不同的农村社区走访发现,当前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工作人员,多是由农村社区内部工作人员、兼职村镇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和其他外部人员组成,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参加过相关专业的培训与学习,存在着个人素质的差异,很难胜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培训。
(3)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容与指导方式单一。调查中发现,农村社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单向传授式的讲座活动较多,其他活动较少,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培训内容多以理论指导为主,实践教学较少,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化;培训活动开展频率较低,开展的活动流于形式化,培训效果不明显,农民很难将讲座中的模式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践能力。
4 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困境产生的原因
4.1 制度保障力度有待加强
首先,相关政策不完善。农村社区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培训虽然受到了政府关注,并且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支持力度后劲不足,国家层面的有关社区人才教育的专门法律不多,特别是专项的法律政策比较欠缺。其次,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良好的机制是农村社区开展人才培育的保障,拥有完善的农村社区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是保障农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4.2 农村社区缺乏长足支持与投入
首先,农村社区获得的支持经费极其有限。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费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各个社区依据自身现有的经济状况来开展相关培养工作,一旦缺少经费保障,人才培养便难以为继,培养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其次,农村社区从事职业农民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缺乏,师资质量不高。农村社区组织开展乡村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专业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再次,农村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有待挖掘与整合。农村社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前只将可见的教育资源作为发展重点,还没有关注到社区中一些潜在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农村社区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
5 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化策略
5.1 完善相关政策,逐步推进解决农村社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
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建立相关的乡村人才培养的财政资金项目,保证农村社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资金能够进行及时的财政转移支付,使他们的培养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可以联合市县(区)组织部和镇、村等开设专项补助的资金项目,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所产生的费用进行适当的减免和补助[2]。
5.2 加大制度保障力度,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政策
农村社区助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当前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又紧迫的任务的基础保障,也是国家乡村振兴策略的推行和延伸,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是农村社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政策保障,也是农村社区开展相关培训工作的领导方针。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对农村社区开展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5.3 加强社会宣传,逐步争取全方位多渠道的资金的投入
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首先要争取财政经费的倾斜。由于农村社区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基本是由政府拨款,所以要建立健全相关财政投入的保障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当前“三农”工作的支持,切实争取更多的发展经费。其次,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由于农村社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化。建议可以加大社会上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或组织的资金投入,从而满足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际工作的需要[3]。
5.4 更新农村社区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观念
首先,转变培养对象“一刀切”的观念。梳理当地农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确定农村社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培养目标,选择并制定基于培养需求层面的农村社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比如考虑到当前农村的地域特点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农民自身发展的起点和优势,可以使用“菜单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农民选择与学习的自主权[4]。比如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的不同诉求和个人未来发展规划,农村社区要充分考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现状、自身基础、创业期望,实施“私人订制”式的农村社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安排对口专家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培养,突破困境和发展瓶颈,培养出真正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
其次,转变培养方式单一的观念。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输上,农村社区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红利,借助电脑、手机、网络,引入QQ、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形式,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助力于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减少培养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也更接地气、更高效。
再次,转变相对独立、分化的培养观念。农村社区要多方发掘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构建政府及涉农部门的支持政策,以及社会支持力量的联合统筹机制,整合区县职教中心、广播电视大学、农技校和社区大学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教育资源,汇聚社会上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力量,助力农村社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6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社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程。通过调研,当前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还面临着各种困境。基于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农村社区在争取政策和社会支持的基础上,还要多方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社会+学校+社区”模式的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培训合力,才能更加有效发挥农村社区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