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
2021-12-01李晨霞
李晨霞
(甘肃省小陇山人造板有限公司 甘肃天水 741020)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快速,为各行各业相关产品的生产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材料。然而,由于我国前些年在林木资源开发方面没有进行足够科学的规划,林业病虫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林业资源受到病虫危害的现象极为常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着手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林业病虫害,一些无公害防治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在防治病虫害的领域中,我国技术人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人员首先需要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科学地使用无公害技术进行治理。
1 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1 天然林覆盖面积较小
我国的森林资源虽然总覆盖面积大,但是很多森林都是经过人工种植和抚育而形成的,我国境内天然林占比较小。人工种植的林木通常结构比较单一,加上一些地区在进行人工种植的过程中没有对林木种类进行科学的搭配,使得森林自身的环境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发生病虫害。林木种类的单一会加快病虫害的扩散速度,增加病虫害治理的难度。
1.2 农药使用不够科学
科学研究表明,我国很多林木病虫害问题的发生都和农药的不科学使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林木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没有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不规范、不科学的操作方式大大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如果农药使用过量,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后续的病虫害治理工作更加困难。
1.3 林业病虫害的根治难度比较大
林业病虫害的根治难度比较大,也是目前我国林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我国国土辽阔,而人口分布不均匀,使得有些林区在发生病虫害之后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治理。当林业病虫害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要想根治,是极为困难的。加上有些林区林木结构比较单一,病虫害的规模发展非常迅速。在监督不完善的情况下,有些林区的病虫害甚至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才被发现,这大大降低了病虫害治理的效率[1]。
2 病虫害的特点
2.1 病虫害种类较多
我国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各地气候差异较大,而且各地森林的结构种类有较为明显的不同,这使得我国各地区病虫害种类多样,数量也较多,防治的难度较大。我国每年因为病虫害损失了大量的森林资源,这不仅给我国林业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还增加了我国在病虫害治理方面的成本。
2.2 病虫害的发生范围较大
我国近年来加大力度进行人工造林,加上现阶段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森林公园的数量逐年递增,在改善了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风险。而且,我国各地区病虫害种类不同,尤其在林木密集的地区,病虫害一旦发生,通常会危害面积较大的森林。近些年,虽然我国已经加大力度对病虫害进行治理,但是在林业病虫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仍然有限,总体来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2.3 病虫害扩展迅速
文中已经讲到,我国很多地区森林林木结构比较单一,这使得森林整体环境抵抗力不足,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迅速扩散。部分地区在病虫害治理方面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治态度也不够端正,没有对森林进行严格的监控,使得当病虫害发生时响应速度较慢。有些偏远地区没有指派专人对森林进行管理,当病虫害发生且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有一小部分地区每年都会爆发病虫害,而历经多年,这些地区在病虫害监控和治理方面仍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2]。
3 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的价值
林业资源作为我国生产发展的关键资源,直接关系着很多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林业资源的需求,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我国林业部门的高度关注。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切实对焦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落实生态环保理念,确保林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同时,在林业产业发展以及林业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还需要清晰准确地认识到病虫害防治问题的重要性,避免病虫害对林木健康成长造成破坏和不利影响。可着重关注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做好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树立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的工作理念,切实提升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质量,提高我国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1 有利于体现防治的生态价值,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是对绿色生态理念的全面落实。在开展无公害防治工作时,应当始终秉承不破坏生态环境系统的原则,对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完善,借鉴已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自然处理方式,保证生态的平衡性。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深化“预防、防控、整理”三位一体方针。同时,针对林业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壮大病虫害防治的主体力量。
3.2 有利于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从传统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展开来看,以往在防治工作中大都会选择化学药物方法。然而,在化学药物方法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对林业资源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防治工作的成本投入。而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则更多的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仅提升了防治的生态环保性,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更加有利于提升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4 无公害防治策略
4.1 加大力度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
要想让病虫害防治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相关部门首先要加大力度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首先,在进行植树造林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相关人员需要对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适合种植的树种。相关部门要挑选那些抵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同时,为了保证森林的生态多样性,还要选择一些其他种类的树种进行搭配种植。比较常见的是用乔木和灌木进行混种,在保证森林生态稳定性的同时,提升森林整体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其次,相关部门还要指派专业的团队对森林进行管理,通过定期巡查的方式,在森林覆盖区域内进行除草工作,同时检查是否有病虫害发生。在树苗的发育阶段,专业人员还要做好消毒工作,同时做好施肥和浇水,确保树苗健康成长,提升抵抗力。
4.2 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监督机制
在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过程中,监督工作必不可少。相关部门在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好监督工作。同样,在进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时,也要通过完善的监督体系确保技术应用的效果。有条件的林区要建设网络监控系统,对病虫害易发区域实施全天监控。一旦发现病虫害,要立即将相关信息上报给有关部门,做出及时应对措施。监督工作还要确保林木的检疫落实到位,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有关部门还要针对林区内树种的种类制定科学的巡查制度,因为树种不同,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对指定树种的巡查间隔时间也有所差异。对于混种的森林来说,要以最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为主要监督对象。
4.3 制定病虫害预防机制
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预防的重要性大于治理。所以,有关部门需要根据森林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科学的病虫害预防机制。技术人员需要对林区进行全面考察,全面收集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各种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林区周边的环境,将农田、城市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提高推断病虫害发生风险的准确性,然后对症下药,采取预防措施。另外,在治理完已经发生了病虫害的林区之后,要针对该区域加大监督力度,防范病虫害再次发生。我国境内不同地区的森林容易发生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当地的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于某些易发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尤其对于某些林区所在的城市和城镇来说,提升全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3]。
4.4 科学利用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无公害防治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它不仅能提升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运用得当的话还能改善森林的生态结构。同时,生物防治技术性价比较高,投入较少。在实际应用中,林业部门需要对林区进行全方位的病虫害监测,然后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规模,引入害虫天敌,利用天敌来消灭虫害。随着天敌种群规模的扩大,虫害的治理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技术人员还可以使用菌类治理虫害,一些真菌和细菌都是非常有力的武器,有些细菌可以在害虫之间传播,感染害虫,快速扩散,从而消灭害虫族群。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在林区构建起害虫防治屏障,还能增强林区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的病虫害抵抗能力[4]。
5 结语
近些年,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各地纷纷加大力度对当地的森林资源进行恢复和重建。一些遭到病虫害侵蚀的林区,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无公害防治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相关部门在利用无公害防治技术治理病虫害时,一定要对林区进行做周全的考察,根据林木结构和病虫害的种类以及规模,科学地选择治理方法。文章简单分析了我国林木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纳了病虫害的主要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希望可以为有关部门治理当地林区的病虫害时提供参考,提升治理效果,减少森林资源的流失,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