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温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2021-12-01司鹏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温病中医学新冠

司鹏飞,赵 婷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发生于2020 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最为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场疫情一方面深刻考验了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为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之一,也是中医学主干课程群的重要组成。作为最年轻的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对抗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各类感染性疾病的使命,明清以来的大量温病学经典,构建了中医学疫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辨证体系,记载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法与方药。温病学的诊治体系,不仅对感染类疾病的治疗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对诸多内科疾病的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而,疫情背景下,深入探究温病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对温病学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1 扎根中医原创思维,强化临床能力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临床疗效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引导作用[1]。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认识论,具有独特的临床思维,因而在中医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作为中医临床基础课程之一的温病学,是中医基础与中医临床的桥梁课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当成为温病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1.1 以中医温病学理论体系和原创思维为根本 温病学是明清医家在与当时的各类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外感温热类疾病的诊治体系,这一体系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是明清医家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面对新的临床问题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可以说,温病学理论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学原创思维,例如“因发知受”的病因思维,“卫气营血”的传变思维,“透热转气”的治疗思维等等。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面对完全没有特效药物的新发疾病,中医学者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以及湖北当时的气候环境,判断2020年初湖北地区的疫情应当属中医“寒湿疫”的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清肺排毒方”“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三方作为基本方,在湖北地区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正是摒斥单纯“抗病毒”的思维,而以中医思维为主体,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而获效。因而,温病学的教学必须强化中医思维的主体地位,正确的中医思维是中医临床取效的关键。

1.2 强化温病学重点方药的临床应用 在当下温病学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单纯强调疾病的病机与辨证分型,而对相关治疗方药一笔带过,而导致学习结束后,学生只记得方名,不知道药物组成,更无法灵活应用。笔者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可以用“一体两翼”来概括,“一体”即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和临床思维;“两翼”则分别是温病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与温病医家创制的经典方药。事实上,温病学的不少名方,虽然方剂学课程中没有涉及,但在临床上,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疾病,都有广泛应用,如化斑汤、沙参麦冬汤、宣清导浊汤、东垣清暑益气汤等等。因而,温病学方药应用的学习,应当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落脚点,通过系统分析相关证候主治方药的方剂结构、主证、病机与治法,强化学生对温病学方剂的掌握,进而提高其应用温病学理论解决诸多临床问题的能力。

1.3 广泛开展案例式教学 由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殊性,中医学存在大量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难以直接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古人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类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分享,必须与一定的情景相匹配才能产生独特的效果[2]。因而,临床实践往往是隐性知识习得的较好途径,传统中医以跟师襄诊为核心的师承模式即是如此。在现代课堂教育模式下,往往难以复制传统的师承模式,案例式教学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从例子中学习通常比阅读抽象的指导语学得更多[3],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例子中隐含了大量隐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可以通过情境的类比而习得。真实完整的医案能够呈现出一个临床情境,其中既有大量条理化的理论知识,也有大量难以言说的隐性知识,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情境的类比,习得其中的知识,尤其是那些用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知识。同时,大量临床病案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临床病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整合,培养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中医思维的养成。张伯礼院士就强调,案例式教学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4]。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首先是体现临床辨证思维的病案,培养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病情中,应用温病学辨证理论进行辨证;其次,选取重点方剂应用的案例,以培养学生临床用方遣药的能力;再次,选择体现某些特定治法的案例,如“透热转气”这一治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案例;此外,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现实,如运用温病理法治疗新冠肺炎、甲型流感等疾病的典型案例。

2 开展混合式教学,强化经典原文学习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一场应急性的在线教学热潮在全国高校展开。由于是特殊时期的应急行为,教师、学生准备均不充分,多数在线教学仅仅是将课堂讲授转移到网络上进行,并未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绝大多数高校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疫情缓和后,当总结和吸取其中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学的制度设计,继续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2.1 采用对分课堂等多种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有诸多模式,笔者仅以对分课堂为例,简述混合式教学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分课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简称PAD 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根据我国高校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5],该模式把教学过程根据时间维度,分为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大致可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讲授、课后内化吸收、课堂讨论四个阶段[6]。

在具体操作上,第一阶段为课前自学环节,由教师在互联网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以微课、文本、习题等形式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相关问题,作为下一个阶段课堂讲授的重点。第二阶段为课堂讲授环节,重点对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线下面对面模式的教学,对重难点知识,如辨证体系、病机传变、方证要点等内容进行精讲。第三阶段为课后学生的内化吸收,在温病学课程中,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根据课堂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提供相关的临床病案,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辨证、治疗、遣方用药的能力。第四阶段为课堂讨论,由教师提供相关病案,或某些争议问题,如“伏邪”,学生分组讨论,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第三阶段学习之后仍存在的难点知识进行答疑解惑。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学生的学”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尤其能够在经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2 借助“互联网+”深化温病学经典学习 现行温病学教材是在温病学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以四时温病(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与温疫几类疾病的辨证论治为基本框架,教材编排模式类似《中医内科学》。目前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以这几类疾病为基础,对温病学基本知识如卫气营血与三焦的辨治体系、临床辨证及方药应用等知识点逐一展开进行阐发。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性强,学生可以通过对几类疾病的学习,掌握常见几类温病的诊断、辨证、基本治法与常用方药等。

但是这种传统模式亦有其弊端,温病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现行《温病学》教材按照疾病排列,一方面难以囊括温病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学生学到的其实是一个缩略版的温病学,诸多有效的方药,例如中焦宣痹汤、加减木防己汤、椒梅汤、香附旋复花汤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而无法纳入;另一方面,教材以疾病为纲的编排方法,也难以呈现温病学辨证体系下的疾病传变模式,温病辨证体系的有机整体被人为割裂,因而常常导致学生学习之后,不能形成温病学的诊疗思维,难以应用温病学的辨证体系指导临床。

中医四大经典课程,除温病学外,其他均以经典原文作为教学内容。直接学习经典原文,一方面,能够相对系统地领会这一学科或经典的理论体系,能够较系统地对其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相对于解构之后的辨证论治教材模式,经典原文有更强的理论张力,对原文的讲解和诠释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温病学的理法,同时原文中所蕴含的方证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方剂的应用。《温病学》教材后虽附有部分经典原文,但囿于课时数限制,往往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此时,借助线上平台,对通过录制慕课、微课,系统讲授《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的理论框架与重要原文,同时提供相关学习材料、名家病案等作为学生自学和讨论课的素材,将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以弥补教材中经典原文讲授不足的缺憾。

3 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育人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在本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包括温病学在内的中医疫病理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本身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素材,在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3.1 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 温病学自古以来就是对抗各类感染性疾病为主的一个临床学科,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温病学也在抗击各类传染病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例如20世纪50年代石家庄和北京的两次乙型脑炎,以及2003 年我国的SARS 疫情等等。但是,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的一些言论,诸如“西医治病,中医调理”“中医治不了大病”等,尤其是近些年来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一些争论,使一部分同学对中医学本身的专业信念不够坚定,专业自信不足。然而,本次新冠疫情,在缺乏特效药物的情况下,通过中医辨病辨证论治,拟定了清肺排毒汤等行之有效的方药,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身上。即使是重症、危重症病例,在西医生命支持的基础上,使用中医药进行辅助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部分患者氧合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较大,此时在呼吸支持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治疗往往在一两天内血氧饱和度就逐渐稳定了[8]。同时,中医医疗团队组建中医方舱医院,以中医为主、中医药疗法全覆盖的方式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称为“江夏方舱中医模式”[9],而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这些成就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医学子的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他们的专业信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与创新精神 千百年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就是历代中医学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的结果,基于临床的理论创新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生命源泉。温病学的产生,就是在宋元以来,医家在诊治各类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如吴又可在其《温疫论》序中就指出:“仲景虽有《伤寒论》,然其法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三阳竟自传胃。盖为外感风寒而设,故其传法与温疫自是迥别……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故其著《温疫论》,力辟温疫与伤寒不同,并详细阐发温疫治疗的理法。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面对全新的传染病,中医学者根据其发病的气候特点、疫情时间、临床症状与体征,创造性地提出“寒湿疫”这一全新概念,强调从寒湿疫毒论治[10],并在《伤寒论》《温疫论》等中医古籍的基础上,拟定全新的治法和方药,发展和补充了中医疫病学的内容。

3.3 传承中医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仁心仁术则是中医学自古以来的基本价值取向。新冠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恰逢中国传统春节之际,然而包括张伯礼院士、钟南山院士等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人员毅然纷纷递交申请援鄂的志愿书,愿意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去支援湖北的疫情防控工作。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国有4 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将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视为他们的使命。他们与我国古代的张仲景、吴又可、王孟英等先贤的事迹均属于我国医学宝贵的人文精神。

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11]。温病学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的桥梁课程,也是一门以防治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为主体内容的课程,其中蕴含了大量应对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思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要不断推进温病学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温病学经典名著与名方的学习,强化中医临床思维的养成,把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着力点;教学方法上,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同时,强调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充分发挥温病学课程在中医人才培养、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温病中医学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