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调中健脾饮辅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2021-12-01李淑霞褚付英王启民
李淑霞 褚付英 王启民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是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嗳气、早饱、恶心等[1]。当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与胃肠激素密切相关,由于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致使胃动力减弱,从而引发FD[2]。故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促进胃动力、帮助消化为主,虽然能够短暂缓解患儿症状,但极易复发,收效欠佳。基于此,本研究对FD患儿采用自拟调中健脾饮治疗,旨在分析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4月—2020年9月在枣庄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95例FD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掷币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男女比例26∶21;年龄3~9岁,平均(6.42±0.75)岁;病程3~6个月,平均(4.70±0.68)个月;体质量10~20 kg,平均(17.43±2.59)kg。观察组48例,男女比例7∶5;年龄3~10岁,平均(6.29±0.83)岁;病程2~8个月,平均(4.58±0.80)个月;体质量13~20 kg,平均(17.51±2.50)kg。2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3]: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恶心、嗳气以及早饱等症状,且症状持续4周以上,内镜示未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器质性病变,相关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疾病、肾脏病等病史,无腹部手术史。中医诊断参见《中医儿科学》[4]积滞之脾虚夹积证:患儿不思饮食,食则饱胀,脘腹满闷,纳呆便溏,形体消瘦,神疲乏力。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FD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发病年龄为3~10岁,患儿监护人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先天性疾病,对本研究所用西药及中药存在禁忌者,中途退出者等。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西药多潘立酮片(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058,规格:10 mg/片)治疗,3~6岁患儿每次1/3片,3次/d;6~10岁患儿每次半片,3次/d,持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调中健脾饮治疗。组方:陈皮9 g,枳壳9 g,焦三仙各9 g,党参9 g,白术15 g,山药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浓煎至保留100~200 ml药汁,分早晚2次温服,持续治疗1个月。
1.5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采集患儿晨起空腹静脉血,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LT)以及胃肠激素P物质(SP)。②2组患儿治疗前后均进行胃肠电图仪检查,检测患儿胃电节律,以2.4~3.7次/min为正常胃电节律(N),2.4次/min以下为胃电节律过缓(B),3.7次/min以上为胃电节律过速(T),计算2组患儿N、B、T百分比。③依据患儿脘腹胀满、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证候无、轻、中、重计0、2、4、6分,得分越高提示患儿证候越严重。④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评价疗效,痊愈:症状消失,胃电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胃电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胃电节律明显恢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2组患儿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治疗前,患儿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AS、MLT以及SP升高,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例,
2.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胃电图指标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N、B以及T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N百分比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B百分比明显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2组T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胃电图指标比较 (例,%)
2.3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2.4 临床疗效治疗后,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2.34%。观察组痊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67%。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FD是一组具有上腹痛、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而经检查排除各项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是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病,患儿可因长期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影响患儿生长发育[6]。当前,关于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多数FD患儿均存在胃体排空延迟、胃及胃窦运动异常等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而引起胃肠道动力障碍的原因主要与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有关[7]。近年研究还发现,胃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并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通过胃电图检测来评价胃动力障碍情况[8]。
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主要以助消化、促进胃动力等为主,多潘立酮作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其可增加胃体、胃窦、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肠道黏膜蠕动,恢复胃肠道张力,加速胃排空,同时还可促进食道的蠕动,增强食道下括约肌的张力,从而改善胃动力障碍,缓解患儿早饱、嗳气、上腹痛等不适症状,具有一定效果,然而单独应用效果欠佳,且停药后极易复发[9]。近年来,临床为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习惯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中药治疗,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一优势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且收效颇丰。鉴于此,本研究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以自拟调中健脾饮治疗,旨在分析中药治疗FD的效果。
FD属中医学“积滞”“痞满”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肾气未充,筋骨未坚,气血未足,脾胃薄弱,脾传输乏力,胃受纳有限。若寒温不适,饮食喂养不当,则易损伤脾胃,而致脾失健运,胃腐熟运化不及,即停滞不化,而成积滞,症见脘腹胀满,纳呆便溏,不思饮食,食则饱胀;若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则可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而致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体倦,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故而该病的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主,以健脾助运、和胃调中为辅。自拟调中健脾饮中以陈皮、枳壳为君药,陈皮善于理气运脾而调中,枳壳善于理气宽中而行滞消胀,二者合用以行气消滞、调中运脾;以焦三仙为臣药,三者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合用以消积化滞、行气开胃;佐以党参、白术、山药,三者合用以益气健脾,调中助运;炙甘草既补中益气,又能调和全方,故为使药,全方共奏消滞化积、行气调中、健脾助运之功效。
GAS、MLT作为兴奋型胃肠激素,在F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均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动力的作用[10]。而SP主要分布于胃肠道,其能收缩胃肠环行肌和纵行肌,其水平降低可诱发胃肠道动力障碍。本研究对FD患儿实施自拟调中健脾饮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AS、MLT以及SP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自拟调中健脾饮能够显著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促进GAS、MLT及SP的分泌,改善胃肠道动力障碍,效果优于单用西药。这可能是由于自拟调中健脾饮中君药枳壳能够刺激胃肠道黏膜,促使Mo细胞分泌胃动素,增加胃肠道运动,改善胃肠动力障碍[11]。陈皮能够促进唾液淀粉酶等消化酶的活性,同时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炒麦芽中富含α和β淀粉酶,其能够促进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加速胃酸对食物的分解、消化,从而改善患儿消化功能[12]。山楂中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等,其能够促进胃内消化酶的分泌,加速胃内肉食的分解、消化,同时还可调节胃肠功能,刺激胃肠激素的正常分泌。
胃电图是评价胃肠动力的常用工具,根据胃电节律的改变,可对患儿的胃肠动力及治疗效果做出评价[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胃电正常节律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胃电异常节律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证实自拟调中健脾饮能显著改善胃肠动力障碍,调节胃电节律,这可能与自拟调中健脾饮能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有关,同时该方中炒麦芽富含大量食用纤维及淀粉酶,这些淀粉酶能够通过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而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同时食用纤维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胃肠道运动功能[14]。山药中主要成分山药多糖、山药皂苷等,其中山药多糖能够改善人体脾胃功能,增加胃肠动力,改善胃肠消化功能[15]。
综上所述,自拟调中健脾饮治疗FD患儿效果显著,其能显著改善患儿胃肠激素分泌水平,调节胃电节律,改善胃动力障碍,缓解患儿早饱、上腹痛等症状,治疗效果优于西药,不足之处在于纳入观察病例数有限,使得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今后需加大样本量,以降低偏倚,使研究结果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