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寝室长培养模式创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1-11-30徐昕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徐昕

摘  要:近年来,频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寝室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学生在寝室环境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对当今典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强调培养寝室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研究寝室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寝室长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培养一批高素质寝室长队伍,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策略,并促成其有效改革。

关键词:寝室长;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158-03

近年来,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屡见不鲜。有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约有3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约10%的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大学生有三分之二的在校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寝室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以更加直观真切地反映学生的日常情绪变化、思想状况、学习动态、兴趣爱好以及个人情感等综合状态。同时,舍友之间因经济差异而带来的心理差异、不合时宜的恋爱、评奖评优等利益冲突、边界不清或不良生活习惯等均是造成寝室矛盾或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2011年下发《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寝室被视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预警和危机干预的重要窗口,把握此阵地,对促进良好的寝室关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主要体现在寝室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促进、安全稳定保障等几大育人功能上。寝室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人际交往、学习交流、文体娱乐、审美陶冶等方面具有自立、协作、审美和延伸等价值载体。相关研究侧重于加强学校管理或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来解决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忽视了将寝室长作为抓手进行研究,寝室长培养探究不足。

据本研究调查统计,大学里最易影响个体情绪波动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便是寝室关系。因此,寝室长队伍建设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倒逼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有助力我国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提升和抗压能力的提高[1]。

二、创新寝室长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寝室长工作站管理机制

1. 寝室长选拔

(1)开学后,积极推动各寝室民主选举产生一名寝室长,推选出来的寝室长通常需要具备热心、耐心、爱心、责任心,有号召力和亲和力等特质。

(2)借助科学量表(如人格问卷、SCL-90量表、价值观量表等)进行系统测试,对初步遴选的寝室长进一步心理测评,以此全面了解寝室长们的心理状况。

(3)根据心理测评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理论学习。通过组织寝室长岗前和岗中培训、创新寝室长队伍培训模式来保证寝室长队伍的可持续输出力,有效保障寝室长队伍的基本素质和基础能力。

(4)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通过组织寝室长队伍前往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充分调动寝室长队伍参与朋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赋予他们明晰的角色定位,增强角色认同,强化岗位意义,明确岗位职责,做好角色转变。

(5)从心理危机的发现、识别、上报等流程机制方面展开展定期团体辅导,以此及时助力寝室长队伍掌握一定的朋辈群体心理调适技巧。

2. 工作站的组织架构

院团委下设“学院学生公寓寝室长工作站”。“学院寝室长工作站”有利于打破专业和班级的局限性,顺利将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延伸到学生公寓,把“学院寝室长工作站”建设成为“宣传阵地”“信息阵地”“服务阵地”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工作模式。

工作站下设一个“总站”和四个“分站”, 分别负责大一、 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心理工作。“总站”由各年级辅导员和专职心理老师负责指导,统筹安排四个“分站”的日常工作。“总站”和四个“分站”均设立“卫生督查部”“心理体验部”“数据分析部”“新媒体部”四个部门,同时设立学生站长,均在寝室长队伍内部竞选产生,成员主要包括各班寝室长、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会员。

“学院寝室长工作站”日常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等主要工作。

3. 寝室长队伍建设的保障

(1)队伍建设。寝室长队伍应纳入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体制,要落实好寝室长享有的评优评先等学生干部待遇,使其“在其位,谋其政”。

(2)经费保障。学院(學工办)应切实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一方面,配备一定空间的办公场地和必要的辅助治疗设备;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通过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寝室长工作案例,推动学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辐射。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学院学工办与团委、学生会、学生骨干、寝室长队伍、学生党员密切协同,形成心理健康工作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生骨干工作测评和文明寝室创建的重要考核内容,每月定期对寝室长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开展评估和考核,以此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学院学工办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学院学工办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2]。

(二)寝室长负责制的优势

与小初高相比,大学里传统的“班级”概念越来越淡化,而寝室成员在四年内又相对固定,日常学习生活交流的时间最多,大学生在寝室中的表现也是体现他们思想、行为和情感的晴雨表。

1. 问题发现及时

高校心理辅导通常采用“专职心理咨询师—二级学院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模式。在这一传统模式里,班级心理委员一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末端。然而,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仅靠平时有限的班级活动,班级心理委员并不能及时且全面地掌握全体班级学生的有关情况。但上图所示的“寝室长培养工作机制”,恰到好处地将寝室长置于整个学生干部体系网络的最末端。这一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好比人类末梢神经,深入到朋辈群体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学生行为举止、情绪状态等方面的重大波动,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倘若遇到较为严重的个案,则可以快速告知辅导员,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工作机制较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高校心理健康评估一般一年实施一次,使用单纯的量表)更快速、更易操作、资源消耗更少,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也更容易采集获取,且更加真实、准确、有效[3]。

2. 帮扶辐射面广

一般而言,大学班级的规模通常在30人左右,而寝室规模一般在4—8人之间。寝室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制较之传统的班级心理委员“单打独斗”模式,极大地拓宽心理帮扶的辐射广度,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扁平化”铺开和“细胞式”渗透。切实发挥了朋辈影响效应,完善了心理咨询体系,扩大心理辅导辐射面。

3. 心理咨询程序简化

专业的心理咨询通常受时间、地点、程序等因素影响,与之相比,寝室长心理帮扶机制则可以随时随地灵活机动地开展,它摆脱了时间、空间、程序等局限,让个体能够全身心放松,减轻了部分学生的抵触心理。这样的工作机制不仅弥补了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估的短板,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还降低了传统数据收集过程中会产生的误差,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这一模式减轻了学校与学生的工作量,也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和动态数据掌握的及时性、全面性与准确性[4]。

4. 扎根基层效果明显

寝室长是寝室成员情感维系和心理凝聚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助手。日常寝室长与舍友们一起学习、共同生活,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上不断磨合直至合拍,这种可以相互信任的友谊使得当事人很容易接受寝室长的建议,能够进一步提升疏导效果。寝室长可以全方面、几乎24小时了解舍友的心理状态变化趋势,将积极与消极部分及时反馈并做出反应,为后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和辅导提供可靠依据。

三、寝室长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丰富心理健康互动平台,提升调查研究深度

寝室长培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新路径,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相比陌生的心理咨询人员,部分学生更愿意全面或毫无保留地和寝室长这一同辈群体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感受,提升交流的深度,从而保证老师和学校更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5]。

(二)强化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心理辅导质量

借助寝室长培养模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主体性,引导寝室长通过创造温馨的寝室氛围和和谐的寝室关系,凸显寝室环境的育人功能。通过设立“学院学生公寓寝室长工作站”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成立心理互助小组,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良性互动行为模式的培养,而且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形式,满足学生心理建设有关需求。

学校积极以寝室为阵地,使思政工作的个别性、差异性、针对性得以凸显,为大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总结和展望

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受众群体,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等呈现出多样性与个体性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其个人成长发展、高校学风建设、国家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加快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本文对寝室长朋辈心理疏导工作的构建模式进行分析,论证了心理健康视角下培养寝室长的价值和紧迫性,肯定了寝室长心理辅导工作负责制的优越性。基于寝室长培养模式,高校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丰富心理健康互动平台,而且可以提升心理教育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率,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海朋洋. 大数据时代高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5):240-241.

[2] 蔡亚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90-91.

[3] 王素霞,刘红梅,孙清立,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2):102.

[4] 周涛,王晓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長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01):27-29.

[5] 黄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 统计与管理,2013(04):166-167.

(荐稿人:肖俊英,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