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与诗的结晶

2021-11-30王昊

百家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

王昊

内容提要:作家徐锦庚的代表作《台儿庄涅槃》是一部当代纪实文学精品,该书以抗日将军和台儿庄百姓的双重视角审视这场震惊中外的著名战役,多维度、全方位地对抗日战争时期“台儿庄大捷”及其前后的史实作了细致深入的描述,再现了中日军队“徐州会战”的历史原貌,同时以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塑造了一批英雄和底层人物形象,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全书还关注了战后分散在两岸三地的历史人物及其后代们的命运,具有极强的现实观照意义。该书同作家的其他作品如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以及人物传记《大器晚成》等,构成了富有特色的纪实文学系列精品。

关键词:台儿庄大捷  国共合作  历史考据  人文观照

纪实文学作家徐锦庚《台儿庄涅槃》①是一部深入台儿庄地理、历史与人文精神层面的纪实类文学作品,出版于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的2015年。世人知曉“台儿庄”,一般由于八十多年前即抗战时期发生在此地的“台儿庄大捷”;而在本书中,“台儿庄大捷”仅仅是这一地区的众多名片之一。《台儿庄涅槃》共46万余字,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台儿庄大捷”为核心而展开叙述,下篇则从一个个普通人切入,对台儿庄的前世今生作了细致描写。孙春旻将纪实文学分为叙述历史和报道当下,同时指出纪实文学在“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作家笔下写出,作为“小写”的历史存在,起到与“大写”的历史相互补充对照、订正的作用②。由此看来,《台儿庄涅槃》既可以当作文学性读物,也可以作为合格的“小写”历史读本与官方记载的台儿庄历史交相辉映、互为补充。

一、现代台儿庄历史原貌的还原

作为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台儿庄涅槃》以1938年发生在台儿庄境内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为主要描写对象。上篇从1936年底开始写起,将台儿庄战役乃至“七七事变”之前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后的谈判,作了详细考证和描述。比如二人在杭州第二次见面与3个月后在庐山第三次会面,蒋介石态度的大转变及其内心算计,周恩来由期盼谈判成功到落空的失望气愤之情,以及参与国共谈判的其他人物宋美龄、张冲等人的尴尬处境及心理,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在书中,“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几天,国共两党对外发布的各类宣言、主张,都以原文形式得以集中呈现,增强了叙述的合法性与故事的真实性。张宏图认为,《台儿庄涅槃》具有一定的互文性特点,而且做到了“言必有证,史必有出”。③许多纪实文学取证和引文逐渐陷入误区,多道听途说或滥竽充数,这样不仅造成了文本结构上的臃肿,还对读者造成了误导。捷克作家基希曾指出:“真实是艺术最贵重的质料,精确是它最好的处理方式。”④《台儿庄涅槃》做到了引用的准确精炼。无论是对蒋介石、李宗仁还是直接参与指挥的各位将军的讲话、命令和回忆录,都做到了有的放矢,既丰富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又避免了许多纪实文学作品惯于赘述的弊病。

作为全书的核心事件,发生在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捷被分为战前、战中与战后三个阶段,即全书的第二章至第九章。书中所列史实详密扎实,即便连两岸现可查到的史料中没有涉及的某些细枝末节与争议之处,作者亦做了严密而符合逻辑的推理。例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同为冯玉祥的部下,张自忠曾遭到庞炳勋的突然袭击,而在台儿庄战役中两位将军却能放下旧怨,并肩作战。但这二人的关系在李宗仁回忆录以及庞炳勋的副官李鸣凤的回忆却不同。前者认为庞、张二将军素有芥蒂,李以国家大义居中调解,最终二人摒弃前嫌,勠力同心,共同抗敌,终成一段佳话;而后者则执意认为“庞、张从无恩怨,而中枢统帅部是因人善用。今张、庞均已作古,国人不可误解,使庞、张两将军地下难安。”⑤在双方皆是当事人但所言出入甚大之时,徐锦庚结合其他史料,又经过逻辑推演,最终认定李宗仁所言不虚,如果张与庞真无芥蒂,应在李宗仁劝说之时果断澄清,而且作者认为以李宗仁品行,不太可能在回忆录中传谣,所以断定台儿庄战役之前双方的确存在隔阂。这个有争议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徐锦庚在谨慎求证基础上合理推断的创作态度,而这一写作态度也贯穿了整部著作。

《台儿庄涅槃》的叙述与描写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从三战临沂到鏖战台儿庄,从沂水河畔到滕县城下,文本在叙述大小各次战斗时,叙事结构相当缜密,偌大的战场以时空转换为线索分成若干版块,体现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宏观把握与细部处理。比如第三章写临沂保卫战,张自忠、庞炳勋所部与日军在临沂地区反复争夺近两个月,作者力图用全知视角将其中大大小小的战役全部囊括,按日期将其逐一罗列,并附上精确的发生地点、参战部队番号与规模。用史家笔法,展现了开战背景之复杂,战斗过程之残酷,参战环境之恶劣,充分表现了日军的残暴狂妄。与此同时,表达了中国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与巨大牺牲。作品叙述临沂之战中,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庞炳勋的四十军在参战人数、装备补给上均大大逊于日军。但他们绝地反击,并一度击退来犯的板垣师团。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将领王铭章困守滕县孤城,最终壮烈殉国的经过也被着重描写:“6时许,日军用火炮将东关寨墙轰开缺口。”“午后1时许,日军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势,敌机将城内大半房屋炸平……守军伤亡过半。”“下午2时30分,日军又将攻击重点转向南城墙及南关。”“下午3时30分,日军忽然增兵2000余人,并发射密集的燃烧弹……火光滔天,守军阵地陷入一片火海……负伤官兵来不及撤退,与阵亡忠骸一道瞬间化为灰烬。”直到最后“王铭章率领剩余人马且战且退……王铭章环顾四周,发现身边的人已所剩无几,三七零旅旅长吕康头部连中两弹,当即昏迷……张宣武、汪朝廉等指挥官个个成了血人,仍强撑着指挥仅剩的几个士兵拼死还击。目睹此情此景,王铭章恨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呵!’……王铭章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倒下,几个鬼子端着上刺刀的三八大盖,朝王铭章包围过来。王铭章高呼道:‘小鬼子,不怕死的上来吧!’举起手枪连毙3人,王铭章哈哈大笑:‘小鬼子,知道你爷爷的厉害了吧?’笑声未落,一阵剧烈咳嗽,口里喷着大口鲜血,双眼仍然圆睁着。”“卫士陈洪恩也已负伤。不得已,他(指警卫副官李绍坤)只好把尸体移到壕侧,取出他的私章,捡了几块烂木板盖住,扶着陈洪恩洒泪而去。”⑥这段细节描述并非作者肆意想象,乃是严谨考证后写出的。对于之后有传言说王铭章是“自戕殉国”,作者更是寻访了王铭章的嫡孙,结合李绍坤的回忆材料,认为王将军确实是“身中数弹,当场牺牲”。王铭章的遗孀战后拿回王铭章血衣,腹部有7个枪眼也印证了“身中数弹”之说。虽说这小小的历史细节并不妨碍这位殉国将军在历史上的形象,但充分体现了作者认真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还原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又何尝不是对抗日英烈们的敬仰和追思呢?

二、犀利而不失温情的史家笔触

与很多描写战争的纪实类文学不同,《台儿庄涅槃》对“小人物”即形形色色的普通老百姓着墨颇多,甚至可以作为全书另一条叙事主线。叙述者有意带入郁德义这个年轻饭店老板的视角,铺开了一幅八十年前鲁南人民的众生百态图景。在大开大阖的叙述抗战时期徐州会战的同时,作者不忘穿插描写郁德义一家及其亲朋好友的境遇。除了郁家,与他交好的铁匠杨家,粮行交易员回民李洪志一家,都在生死未卜的忧虑之中慌忙逃离台儿庄。“每个方向的路上,都是逃鬼子反的人群。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挑着柳条筐,扛的扛,背的背,扶老携幼,哭爹喊娘。沿途可以看到,一拨一拨的军队,正匆匆往台儿庄行进。炮声时远时近,时密时疏,扰得人心神不安,激战前的气氛特别压抑。”⑦这是对李宗仁等一众国民党高层军官在台儿庄大战前夕排兵布阵叙述中插入的一段,体现了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独特理解。被迫遭遇战争的不仅是对峙的双方军队,还包括千千万万个如郁德义一样的普通中国百姓。他们的不安焦虑、流离失所,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同战争前笼罩在军队中的紧张气氛互为衬托,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重审,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

《台儿庄涅槃》不仅描写了正面战场上将军战士们的铁血斗志、英勇献身,书中还写了作者为收集资料而走访四川建川博物馆的经历。这座为纪念中华民族抗战而筹建的私人博物馆,保留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抗日斗争史料。在目睹了馆内二层有挂满国民党将军的瓷板头像与牌位群后,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在逐一考证后,将98位死于抗战期间的将军姓名、生前军衔、牺牲于何时何地全部在书中列出。这其中,绝大多数将军并非参与了台儿庄一役,但当这众多将军如此直观地摆在读者面前时,却比一般的文学语言更能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巨大牺牲。作者意图通过描写这些将军与战死的不计其数的普通士兵,提醒和平时期的人们,不能在历史洪流中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不要忘记抗日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牺牲。

除了李宗仁指挥的桂军与中央军,川军与滇军支援台儿庄的种种事迹也在书中呈现。这些西南人民的子弟兵,本与位于鲁南的台儿庄没有干系,却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战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川军自北洋军阀以来,一直忙于内战,而且装备落后,战斗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但就是这么一支“杂牌军”,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在邓锡侯、孙震等将军带领下毅然停止内斗,并主动请缨。然而川军出川征程十分坎坷,非但申请的弹药装备得不到及时补充,在入晋支援的时候还被阎锡山斥责“抗日不足,扰民有余”。这支没有让当局重视的军队,被蒋介石和阎锡山踢皮球般地踢到了李宗仁脚下,李宗仁却如获至宝,不仅发放了急需的补给和弹药,还出面安抚了邓、孙二人。邓、孙感激涕零,誓死效忠国家,这为不久后川军在滕县、台儿庄一带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杀,在叙述上有了铺垫,打下了基础。

书中写道,在山东人民无畏的掩护与热烈的拥戴下,邓锡侯更是感慨:“为民族而战,能得民众如此爱戴,今天就是战死疆场,也可以死而无憾了!”⑧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民族大义面前,山东人民与川军这份难得的情谊,靠着这部《台儿庄涅槃》而得以让世人了解。

如果说川军的大力支援和壮烈牺牲在台儿庄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那么滇军的出征则近乎被今人遗忘。同样是主动请缨,同样是开赴台儿庄抗敌前线,却因为较晚抵达,错过了台儿庄一战震世的“宣传窗口期”,在台儿庄战役后期,负责殿后阻敌,付出巨大牺牲,但换来了主力部队安然撤离徐州战场,亦是功莫大焉!滇军中一位团长名叫莫肇衡,在负伤后用血在道旁石头上写下“壮志未酬身先死”之语,抱憾辞世。滇军在日军飞机坦克开路,毒气弹、燃烧弹肆意投射之下,以牺牲万余人的代价,竟然奋战18昼夜而坚守阵地,岿然不动。这些令人动容的场面和壮举,竟一度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中少有提及,直到近些年来才得以补充更正。《台儿庄涅槃》对此予以深切的惋惜,并纵笔深情地在书中加以补叙。

作者还描写了唯一健在的滇军支援台儿庄战役的女兵;当她得知台儿庄地区领导不远千里来拜感她时,93岁(成书之时)的老人潸然泪下。⑨作者呼吁各界对当年滇军抗战壮举予以足够的重视,以正当年滇军之威名。

台儿庄大捷印证了一位外国记者当时的报道:“尽管日本人抱着阻挠中国日渐强盛这一目标来作战,可是,相反地,战争的结果反令中国成为一个空前团结和坚强的战斗单位。”⑩正是这场民族劫难与抗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实现了当初梁启超所盼:“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作者徐锦庚把围绕台儿庄一战搜集到的种种珍贵史料,和他那文学家的笔触结合所撰写的《台儿庄涅槃》,丰富了人们对于台儿庄大捷这段震惊世界的历史的认知。作者以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为世人再现了1938年春天战争中的真实、立体、全息的台儿庄,兼顾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真实性与可读性、整体性与细节性,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水准。

三、藝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台儿庄涅槃》作为纪实文学作品,必然涉及大量史料和数据,但毫无生硬和堆砌之感,这得益于作者长期从事新闻记者及报告文学写作的缘故。1995年徐锦庚从军队转业,先后在《宁波日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任职,并长期撰写各类报告与纪实类文学。他与铁流合著的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亦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一位长期就职于新闻界的文化学者和作家,他不仅关注国计民生等宏观问题,也善于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他的长篇纪实传记《大器晚成》用近四十万字刻画了自己的恩师陈明福先生从军、求学再到治学的坎坷不凡的人生,在叙述一桩桩极富生活气息的小事小情中,自然流露出对恩师人格、学识的赞叹与敬仰,叙述和描写,议论和抒情,相得益彰,充满盎然情趣。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家越是发自内心地汲取情感,情感就越真挚,那时它就越具有特色。这种真挚能够使艺术家找到他所欲传达情感的明确的表达。”徐锦庚将这种真挚感情投入到创作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写民办教育现状如此,写恩师如此,写台儿庄之战亦是如此。《台儿庄涅槃》将战争中的人与事通过补叙、插叙,加以铺排进行叙述,写得引人入胜,得益于作者本身的文学素养和真挚感情的投入。

作者除了关注宏观层面上国共两党在台儿庄之战前后的较量、谈判与合作等大事件,以平民化的视角在另一个维度上看待这场战争。两条叙事主线相互穿插,在增加了可读性的同时,也让读者反思这场战争对国家和个人的深远影响。《台儿庄涅槃》下篇还描写了郁德义之子郁化清的苦难遭遇与奋斗经历。郁化清在解放战争时期随逃难师生南下至广州,后辗转至澎湖和台湾,与大陆父母一别四十余年,他参军、退役再到成为一名台湾中学语文教师。然而无论在台湾居住多久,学不会的是台湾方言,割不断的是浓浓思乡之情。他在两岸关系回暖之际立刻克服种种困难,重返故乡台儿庄。通过书写郁化清的一生,反映出了千千万万个因为国共内战而生生割裂、两岸相隔的破碎家庭,对当下仍有极强的观照意义。

作为对照,同时期在台儿庄附近生活的杨传珍,与郁德义一家交好,曾在上篇中出现过,是被日军打死的铁匠杨培生之孙。新中国成立后,杨传珍的遭遇更为曲折,在被患有精神病的远房舅舅连累后,惨遭民兵羁押和折磨,差点被枪决。他忍辱负重背井离乡,历经重重磨难,在改革开放后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基层政府任职,后来他毅然辞官到枣庄学院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

《台儿庄涅槃》有意以两位经历过台儿庄大战悲惨岁月的普通百姓后代为线索,将叙事的触角从八十年前逐渐延伸至当下,讴歌了普通人的伟大的人格和坚贞的情操,传递出一种台儿庄人民在危难、困厄、命运面前永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并暗示这种精神必会在台儿庄人中代代相承。

舒晋瑜评价《台儿庄涅槃》为一部“试图把现实与历史打通”的著作。如果说上篇记录的是台儿庄的“前世”,那么下篇就是关注它的“今生”。下篇着重描写了战火洗礼后悄然改变、重获新生的台儿庄,包括城镇面貌的变化,参战人员及其子女的命运,还有以共同纪念台儿庄大捷为契机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近年来,枣庄政府意图重振台儿庄古城雄姿,集资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古城重建系统工程。为了厘清台儿庄这座千年古镇的沧桑变迁,徐锦庚翻阅了大量典籍。台儿庄作为地名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元代之后因地处南北漕运要冲而兴盛起来,逐渐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承接点。及清朝初年,台儿庄改镇为城,并由朝廷直属武将与驻军常年镇守,政治地位迅速提升。作者根据《峄县志》等资料详细考证了清朝咸丰年间的台儿庄古城城墙规制及城内各处布局,也为古城后续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于上篇提及的各位将军如孙连仲、王冠五、池峰城和仵德厚等,在台儿庄之战后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及其分落在两岸三地及其在国外的子女们的境遇,下篇也都有全面交代,与上篇相互照应。

《台儿庄涅槃》全书以连战造访台儿庄为开篇,突显了台儿庄大捷对于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大意义。第十一章提到了电影《血战台儿庄》曲折的审核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岸关系虽不似之前剑拔弩张,但隔在两岸之间的坚冰却仍然存在,就在这种背景下,以台儿庄大捷为题材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公映了,一时间轰动全国。据文中所说,审片会的规格出乎意料地高,当时分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亲自参与审查,当评委们莫衷一是之时,习仲勋下达了指示,同意影片公映,这部优秀的电影才得见天日。不仅如此,该片还在香港上映并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海峡对岸领导人蒋经国的注意。经过沟通协商,蒋经国看到了这部令他本人“感动得流泪”的影片,最终该影片在台湾也成功上映并广受好评,促使蒋经国解除对大陆实行了38年的“戒严令”,极大地促进了两岸关系正常化进程,为日后台海两岸的通邮、通商、通航奠定了基础。谁不曾想到,在近五十年后,“台儿庄大捷”这段令两岸人民无法忘怀的历史,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形式改善着两岸关系。

作家徐锦庚对这段往事有着清晰务实的历史观,他写道:“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抗日战争是抗击外国侵略者,是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攸关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殊死决战,体现的是民族气节。而解放战争是国内战争,是政见不合者之间的兵戎相见,是可以妥协、回旋的,甚至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时至今日,海峡两岸都不应忽视两岸人民曾经为民族与国家共同奋斗牺牲的历史,并要以此为情感纽带,共图祖国统一大业。

何建明先生在题为《历史总是在最精彩处呈现》的序言中评价:“《台儿庄涅槃》不只拘泥于单纯的描写战争场景本身,而是从中挖掘出战争中的人性与问题,反思战争的前因后果,使得这部书有了较强的艺术延伸力。”如上所论,《台儿庄涅槃》考据严谨细致,叙述与描写生动,涵盖的人物与事件众多,反映的历史真实复杂。而且作家将自己创作激情融入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之中,运用他富有文采的笔法,多维度、多视角地审视着台儿庄这块谱写传奇的土地,努力将历史聚焦在创造和推动它的一个个富有活力的个体上。笔墨之间讴歌着人性的伟大,体现着浓烈的人文关怀,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纪实文学佳作。

注释:

①徐锦庚:《台儿庄涅槃》,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②孙春旻:《纪实作为一种写作立场》,《文艺报》,2006年3月16日。

③张宏图:《论〈台儿庄涅槃〉的创作规律与文本意义》,《常州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9期。

④基希:《报告文学——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时代的报告》,1981年3期。

⑤⑥⑦⑧⑨徐锦庚:《台儿庄涅槃》,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70-75页,第146-151页,第174-175页,第133页,第232页,第304-307页,第254页。

⑩王平:《抗战八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梁启超:《梁任公近著(第1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俄]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张昕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舒晋瑜,徐錦庚:《〈台儿庄涅槃〉的浴火重生》,《中华读书报》,2015年8月26日。

何建明:《历史总是在最精彩处呈现(序)》,徐锦庚:《台儿庄涅槃》,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
论无产阶级领导权地位确立
20世纪20年代“二七”符号的建构和传播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谭延闿和中山舰事件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从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看国共合作的矛盾及冲突
张太雷与中共三大
马林在华活动述评
对中共三大前后张国焘国共合作观点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