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延闿和中山舰事件

2017-04-26路晨晖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

路晨晖

【摘要】1926年蒋介石借口中山舰无故调动,诬陷共产党人要阴谋暴动,随即逮捕了共产党员,破坏了国共合作,这次事件让国共合作险些破裂。而谭延闿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国民党元老之一。在此次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调停作用。

【关键词】谭延闿;国共合作;中山舰事件

谭延闿是国民党元老之一。早期曾在追随孙中山,国共合作时曾和共产党人亲密合作,在中山舰事件中他居中调停,为解决这一事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国民党内部对共产党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陈公博在其回忆录《苦笑录》中提到:“那时国民党人心目之中,不论其为左派或右派,无不想限制共产党的活动。”终于这种情绪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年后爆发了出来。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怀疑中山舰无故调动,是共产党要加害自己,突然下令广州全城戒严,占领中山舰,大肆逮捕李之龙等共产党员50余人,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等多处共产党机关以及苏联顾问的住宅,工人纠察队也被缴械。该事件史称“三·二〇事件”或“中山舰事件”。

而和蒋介石关系甚密的谭延闿,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在事件的调停中,他一方面对蒋介石的反共行为表示理解,一方面表达出对共产党的友好态度,这说明此时谭延闿的政治态度是矛盾的。

在事件爆发当天,谭延闿对蒋介石的突然发难表示很是不满,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立刻前往蒋介石处劝阻,当面谭对蒋说:“总理(孙中山)逝世才一年,骨头还没有冷,你干什么呢?国共合作是总理生前的主张,遗嘱也说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你现在的行动,总理在天之灵能允许吗?”谭延闿这几句话,说得蒋无言可答,低头不语。”然而劝阻并没有效果,“见面乃知疑云正布,剖析不易,反复论列,无结果而止。适宋子文来,遂同出,访精卫……”并给汪精卫带来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在汪精卫面前,谭延闿公开表达了对蒋介石的不满:“我看介石是有点神经病,这人在我们看来,平常就有神经病的,我看我们还得再走一趟,问问他想什么和要什么再说。”后又两次前往蒋介石处商谈。

他一面往返于蒋汪之间协调斡旋,另一们面,谭延闿也做了军事准备,准备武装反蒋。据陈公博回忆,在谭延闿和朱培德再次前往造币厂回见蒋介石之前对自己说:“我们是去了,但会不会给蒋介石扣留,实不可必。现在更没有别人,我们想托公博先生通知鲁咏庵和黄蘅秋,吩咐军队准备,以备万一之变。”虽然谭延闿在日记中并未提到要武装反蒋。但据事后多人的回忆录中都提到了谭延闿当时是主张军事反蒋的。“据亲历者的回忆,谭延阁曾伤令:准备专车,拟赴韶关调兵(当时第二军驻扎北江一带)。”周恩来也回忆说:“这时,谭延阁、程潜、李济深都对蒋不满”,“各军都想同蒋介石干一下”。当天他还前往苏联顾问家中致歉,“吾辈至可园见基散家(季山嘉)……略致歉仄之忱出。遇罗加怯夫、曾勃洛思基,谈数语。”还“称蒋介石为‘反革命”,提议“严厉反蒋之法”。据方鼎英回忆:“事件发生后,二军将领义愤填膺,欲谋联合三、四各军共同讨蒋,军长谭延闽已准备上火车返曲江防地正式发动。”

但是谭延闿处事一向以沉稳圆滑著称,被称为“水晶球”,是国民党内部缓和矛盾,团结各派的重要人物,武装斗争并不是他所提倡和擅长的。他擅长的是运用政治手腕,调停斡旋。“谭的政治手腕老练圆滑,他常滔滔不绝的安坐漫谈,除斤斤以大局为重外,不大解除实际政治问题,但就在他这种谈笑风生的谈话中,产生了调协作用。”

他多次向各方提出“武装反蒋”,并不是真的想用武力解决蒋介石,而是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就像他自己告诉汪精卫陈公博的那样:“以备万一之变”,因为事出突然,没人知道蒋介石到底要干嘛,做最坏的打算是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敏感。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安抚各派情绪,尤其是共产党方面。当时国共两党关系虽有间隙,但矛盾并不深。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不仅让共产党对大呼冤枉,对他愤恨不已。也让国民党各派对蒋介石的行为都极其愤慨和不满。谭延闿为了事件的和平解决,向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各派提出最极端也是最不可能的反制措施——“武装反蒋”,让义愤填膺的各派人马都平息一下自己的怒气,不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用以进为退的手段,缓和了各派对蒋介石喊打喊杀的态度,避免武装冲突的可能。

谭延闿多次往返于蒋汪之间,和国民党各派以及共产党、苏联顾问方面多方沟通协调。“任国民政府代主席的谭延闿氏充当沟通各方意见的角色。他似不受国民政府日常事务的拘束,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各政要人物周旋。他的这种活动确曾对时局产生了穩定作用。”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他居中调停的经过。

3月21日的日记记载:“出访精卫,遇荫潮、季宽。又过介石,遇荫潮,吾后出。仍至精卫家,遇周恩来。……李、邓复来,偕至精卫家,介石在坐,乃偕过精卫。遇介石谈久,仍逐客者说。……与咏安诸人谈久之。喫麫两碗。抱冰、护芳来。富春来谈,醉六今移居后楼,亦来共谈,遂不复出。”

3月22日的日记记载:“益之来,偕赴精卫家,开政治委员会。苏俄参赞沙勒伟也夫来,言已见介石,商有办法。有顷,诸人毕集,介石亦来。沙提出基散家、罗加怯夫、奥斯坚辞职,以铁里班诺夫代之。介石赞成,问题遂结,更数语先去。余辈继续议事,十二时始散。介石云诸已捕党代表皆他调,不奉行而妄行之军官亦惩处,事可了云。”

虽然事件开始时谭延闿对蒋有些不满,但他日记中记载在3月22日事件解决后,他与蒋介石有一次长谈。“至介石电话来,吾遂起赴其约,谈甚久。于此事起原及经过言之甚详,初疑介石不至于此,今乃释然。”而从蒋介石处出来后,又“访精卫,告以介石主张。”这表明谭延闿听了蒋介石的诉苦后,开始同情并理解蒋的做法。

然而此时谭延闿的态度陷入了矛盾。一方面他理解蒋介石的做法,在政治上跟随蒋介石;但此时的他依然对共产党依旧表现出友好和合作的态度,也对苏联顾问的离开表示不舍。这说明谭延闿夹在左右两边之间态度十分矛盾。在同一天的日记中他还写道:“晚,出送基、罗之行,颇有牺牲己见以求我处之安全,意殊诚挚。”

他在和张国焘的谈话中表现出对共产党友好的态度。“也许中共和国民党左派不免要吃一点亏,例如中共党员甚至左派人物不好再在第一军工作,但仍旧可在其他各军中工作。各军均缺乏精干人员,一定会欢迎原在第一军的工作者来参加。并向我保证,他并向我保证,他所统率的第二军就能这样办。”另外,他还对张国焘说:“中共和左派所领导的民众运动没有人能够代替。”

谭延闿由于自身跟蒋介石关系比较紧密,在事件初期想及时劝阻蒋介石的过激行为,在劝阻无效后,名义上打出“武装反蒋”,事实上在各派之间调停矛盾。在谈判中妥协让步,满足了蒋介石撤换苏联顾问和限共的无理要求,最终思想上还受到蒋的影响,同情和理解蒋的反共做法。

虽然中山舰事件最终以向蒋介石妥协而达成解决,但谭延闿在其中的斡旋调停,为中山舰事件的和平解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公博. 苦笑录[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3.

[2] 谢 华. 大革命的一点经历,峥嵘岁月(第三集)[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3] 周恩来. 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M]. // 周恩来. 周恩来选集(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4] 杨天石. 中山舰之后[J]. 历史研究, 1998(2).

[5] 方鼎英. 略谈中山舰事件——《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十一辑[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

[6] 张国焘. 我的回忆[M]. 现代史料编刊社, 1980.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
人民性是国共合作的根本前提
论无产阶级领导权地位确立
20世纪20年代“二七”符号的建构和传播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从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看国共合作的矛盾及冲突
张太雷与中共三大
马林在华活动述评
对中共三大前后张国焘国共合作观点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