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铭记党恩赞脱贫 饱蘸真情颂沂蒙

2021-11-30孙国秀

百家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真情

孙国秀

内容提要:《沂蒙壮歌》是厉彦林继《延安答卷—脱贫漫记》以后,又一篇赞颂脱贫攻坚的巨作。厉彦林用饱蘸真情的“温度”之笔,构建纵横交错的时空坐标,讲述沂蒙脱贫攻坚故事,并将庞大的结构和宏伟的叙事结合,讴歌党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不断探寻沂蒙精神的“基因密码”,表达作者始终如一的故乡情感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沂蒙壮歌》  沂蒙精神   时空坐标  真情

期待已久的《沂蒙壮歌》终于来了!

从《延安答卷—脱贫漫记》出版之后,我们都在盼望,厉彦林老师应该写一部沂蒙山脱贫的文章。似乎,这是历史交给他的使命,也是沂蒙山的选择。

《沂蒙壮歌》还未付梓,有幸读到了十七多万字的全稿。因为等待的“饥渴”,所以才有拜读时的“大快朵颐”。如果说《延安答卷—脱贫漫记》是以他乡“旁观者”来描写伟大脱贫事业,那么《沂蒙壮歌》就是以故土“亲历者”歌颂党和人民的伟大。毕竟,沂蒙山,是厉彦林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所以《沂蒙壮歌》更具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自然,也是他对沂蒙深情厚积薄发的喷发口!回顾厉彦林老师的作品,从1983年的《故乡的手推车》到2019年的《高铁站傍小山村》;从1987年《沂蒙山,我的沂蒙山》到2012年《故乡啊,故乡!》;从2006年《赤脚走在田野上》到2013年《土地,土地……》,从1990年《农民的诗》到2015年《人民,人民……》,厉彦林对故乡的感情贯穿始终,对家国的情怀始终如一!

一、直抒胸臆讴歌党,沂蒙精神万代长

《沂蒙壮歌》是厉彦林献给建党100周年的生日礼物,其24000多字节选文稿在《人民文学》2021年第7期首篇予以发表,开篇几个大字“党是脱贫致富的靠山”,直抒胸臆,却是最准确的表达。在后面的篇幅中,厉彦林没有口号式的鼓吹,而是用鲜活的案例讲述我们的党如何带领人民脱贫致富。抱犊崮蝶变、“遥烧”村变迁、“光棍村”里孩子闹,用对比描写,展示乡村巨变,记录那些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小我而大天下的党的好干部。

在《沂蒙壮歌》中,有千千万万党员的缩影,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干,本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豪迈,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不论是老一辈基层党组织书记——厉家寨首任党支部书记厉月坤,还是新时代党组织书记——平邑县九间棚村支部书记刘嘉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莒南县委书记、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佃虎;不论是带领大家办合作社的支部书记许兵、山长青,还是带大家共同致富的私人企业党支部书记朱呈镕……正是这一代代、一群群为党尽忠、为民舍命的共产党员,带领着沂蒙山的人民谱写一曲又一曲的壮歌!

党员说:“面对脱贫这场大战、硬仗,对党忠诚,就得打冲锋、当先锋、不掉队。”贫困群众说:“有党的领导,我们一定能搬掉贫困这块大石头。”这就是党的凝聚力,这就是党的感召力。

“80年代末,1989年8月4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要位置刊发《山东临沂地区扶贫经验:给钱给物更要建设好支部》的报道。向全国贫困地区推荐山东临沂地区扶贫实践中的‘给钱、给物、更要建设一个好支部’的做法”,这就是脱贫的秘诀。

厉彦林在文中深情歌唱:这是一群脚踩泥巴、头顶国家的人,/这是一群为党尽忠、为民舍命的人,/这是一群胸口有火、眼里有光的人,/这是一群朴实厚道、感天动地的人,/这是一群散发光芒、给人力量的人!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有一个片段:陈独秀和李大钊面对着流浪的穷苦老百姓宣誓,“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做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与使命,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抛头颅,洒热血,为民的宗旨从来没有动摇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二、叙议结合写真情,时空纵横寻密码

在选材和叙事手法上,作者“怀着感动、兴奋和自豪的心情,穿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空隧道,沿着历史的脚印,聆听巨变跫音,回顾昨天,珍惜今天,思考未来。烛照日月的沂蒙精神,叩问、洗涤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点亮彩色梦想……”,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完成基因密码的探寻。

文章通篇依然因循《延安答卷—脱贫漫记》的手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充满时代特色的政论与典型事例的刻画相互融合交织,放入时空坐标,用饱含感情的笔触,展现作者的情怀。

《沂蒙壮歌》落脚点是现代,在整篇文章中是前后延伸——既追古溯源,又描写现实,同时,又不忘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展望美好的未来。山西头村在旧社会叫做“遥烧”村,因为交通不便利,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作者顺着时间轴缓缓书写:1958年开始修建陡山水库,到1987年修通钢筋混凝土桥,再到2021年變成省级旅游特色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书写生活的变迁,讴歌党和人民的伟大。文中还写道“我们虽然眼前是大水库,但更要学会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看似简单的白描,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写照。

在构建的时间轴中,作者归纳概括了沂蒙脱贫的基本轨迹“建国初期的经济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84);伴随改革开放兴起的区域开发扶贫阶段(1985—1996),治穷与治愚并举的综合扶贫阶段(1996—2012);步入新时代侧重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与保障贫困人口权利并重的精准扶贫阶段(2013至今)”并指出,“这是一个由低层次扶贫向高层次扶贫阶梯式递进的伟大进程,形成持续减贫、共同富裕的发展走势。”

如果说时间是纵轴,那么空间跨越就是横轴。《沂蒙壮歌》从开篇就说“‘沂蒙山’,地图上找不到、地理上也没有。因为它不是一座山,而是沂山、蒙山等山脉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今临沂市境内。”作者为了写作,调研的足迹遍及现在的临沂、潍坊、淄博、济宁、泰安、日照等下属的18个县(市、区),临朐县淹子岭村、隐士村、伏峪村,泰安的白马寺、淄博沂源草埠村、临沂天蒙山……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发掘每个地方过去和现在的典型故事,在沂蒙山这个广阔的空间横轴中,用真情铺垫,让实例说话,用数字证明!

《沂蒙壮歌》有宏大的叙事,也不缺乏有温度的抒情,更有精确的政论,叙事、抒情、议论,自然融合,情在叙事中流淌,在议论中凸现。

在“‘三生融兴’沂蒙样板”部分,作者用“生产·生态·生活×N=乡村振兴样板”解读乡村振兴平面蓝图,提出“硬件先行、支部顶天、治理断后”三个观点,并分别用不同的事例证明观点。在论述过程中插入叙述,讲兰陵临沭招揽人才、讲新泰大学生王云龙带领村里人致富,在如叙家常中表达作者观点“民主:公民头顶的自由星空和王者之剑! 民生:民众暖心暖肺的炭火和测量的尺。”“一朵浪花,只有汇入大江大河才不会干涸。一名干部,只有紧跟时代节拍、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业才能闪烁光芒。”

在“沂蒙精神红色引擎”部分,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结合党与人民水乳交融的历史,探寻沂蒙精神的“基因密码”——“一方面是党视人民至高无上的政治立场和为民奋斗的情怀,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执着信念,以命许党,永远跟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是沂蒙精神的逻辑起点,沂蒙人民一心向党的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自觉,是其逻辑必然。‘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融入党群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图腾和灵魂图谱。”通篇没有政論的枯燥,只有感同身受的信服;没有造作的抒情,只有让人或潸然泪下或鼓舞振奋的情绪变化。

三、水乳交融党民情,最美风景在路上

读罢《沂蒙壮歌》十七多万字,一言以蔽之:内容含真情,文字有温情,写得有激情!铭记党恩赞脱贫,饱蘸真情颂沂蒙,用独特的坐标,构建宏大的叙事结构;用最朴实的讲述,抒发最真挚的感情。

沧海横流,赞美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接续奋斗!

江山如画,歌颂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更加恢宏、壮丽的史诗!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真情
“铸盾360”奉献社会有真情
风雨真情
真情
留住你的真情
论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沂蒙精神艰苦创业思想研究
沂蒙精神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沂蒙精神”的践行者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沂蒙精神的形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