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
2021-11-3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应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史论结合,在树立大学生大历史观上下功夫。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树立大历史观,他指出,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統性、预见性、创造性”。树立大历史观,要在立足中国、环顾世界、纵贯古今的视野中,融会贯通,悟透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弄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基本道理。树立大历史观,要遵循史论结合的原则,既要用“史”来说明“论”,又要用“论”去分析“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有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四史”教育才会生动深刻,不会变成空谈。“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是历史资料的收集、分析、综合、整理,还是从历史资料中得出科学结论、总结经验教训等等,都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
建强阵地,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上下功夫。高校思政课程是“四史”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建强阵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关键在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交流、专题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统筹推进“四史”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积极开设“四史”类选修课,把“四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丰富红色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教材,切实增强教学效果;研究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方式,根据大学生认知层次、学习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理论性学习,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讲授与读原著结合、教学与研讨结合、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结合等方式开展教学,让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务求实效,在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只有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才能确保“四史”教育取得好的效果。要用好用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校史馆等资源,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红色基因,精心打造情景式教学,推出“行走的课堂”,丰富大学生的学习教育体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围绕促进乡村振兴、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主题,通过走访、调研、研修、实习、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大学生体察时代巨变,激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要大力开展“四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演讲宣讲、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曲传唱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组建大学生“四史”宣讲队,发挥“以青年视角讲党史”的独特优势,教育引导学生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用好网络载体,通过网络直播开展党课学习,拍摄“四史”微视频,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发力的工作格局。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