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写景诗的用词特色及其感情色彩
2021-11-30宋宁宁
摘 要:文学界对于柳宗元的文章论述较多,与柳文相比,柳诗的关注度相对较小。柳宗元的写景文章如“永州八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其写景诗却相对不那么有名。然而仔细研究之下,柳宗元的写景诗也别具特色,与其写景文相互辉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出柳宗元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他的写景诗对于研究其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拟就柳宗元的写景诗分析其用词的特色,并从中探讨柳宗元的一些深层的思想感情特点。
关键词:柳宗元 写景诗 用词特点 思想感情
柳宗元留下的诗有一百六十多首,其中写景诗占五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非写景诗中夹杂有写景的诗句。柳宗元形形色色的写景诗不同之中其实有相通之处,从其所使用的词语、所描绘的景物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分析,大体都具有清新、肃穆、廉介的特点。诗境像心境,诗品如人品,从柳宗元写景诗的这些特色大体可以判断出他的耿介廉洁的性格以及沉郁严谨的心境。柳宗元的写景诗所用最多的三类词汇分别为:名词、形容词、动词。下文分别进行分析。
一、名词
所谓名词,大多就是柳宗元写景诗中所写到的景物,遥想作者当时,映入眼帘的景物千千万万,但经过诗人的淘汰和选择,唯有这些景物能够进入诗人的诗笔,这应不是偶然。柳宗元写景诗中最常出现的景物名词是“云”“山”“岭”“江”“渡头”“舟”“径”“路”“溪”“泉”“池”“水”“露”“村”“园”“树”“木”,可见,柳宗元的写景诗多写“山”“水”“树”等自然景物,而分析其原因,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作者所居的南方阴湿之地,山岭绵延,水洼纵横,树木郁郁葱葱,遍目皆是,所见之余不免有所感,因而有所写;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作者对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物情有所钟,喜好游山玩水,观览物景。柳宗元在其诗《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就说:“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a,尽管有时因为大自然的险峻的山川地理状况及不适宜的气候条件给作者带来身体疾病和生活困扰,如作者所说的“海雾多蓊郁,越风饶腥臊。宁唯迫魑魅,所惧齐焄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但作者依然对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心怀好感。不管是为了置身山水暂忘现实烦忧也好,还是借景慨叹,表达内心深處的遗憾和不满也罢,总之,比起富丽堂皇或者精致舒适的人造景物,作者更倾向于将审美的眼光投向自然。
柳宗元写景诗中出现的动物多是“猿”(“哀猿何处鸣”《入黄溪闻猿》)、“狖”(“负弩啼寒狖”《答刘连州邦字》)、“狵”(“鸣枹惊夜狵”《答刘连州邦字》)、“雁”(“天高数雁鸣”《旦携谢山人至愚池》)、“莺”(“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鸟”(“千山鸟飞绝”《江雪》)、“山禽”(嘲哳鸣山禽《苦竹桥》),这些动物大都是善鸣的动物,它们的叫声吸引了作者的注意力,引发作者的思绪和感触,在寂静幽深、人迹罕至的丛林榛莽中,这些动物的叫声倒是能惊醒处于沉闷中的行人,使静中显动,动而愈发衬托静;以它们的叫声或者飞动激起诗人心中的涟漪,或者于本身就感寂寥的诗人的心中更添一层愁绪。当作者在弯弯曲曲的小溪旁的路上行走时,突然听到猿鸣声,作者不是感到振奋或愉快,而是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入黄溪闻猿》),似是在慨叹,又似在怨怪,“我”因哀伤泪早已流尽了,你还白白地作断肠声,挑动我的哀思干什么呢?!
诗中写到季节时,“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涉及,然而写“秋”相较其他季节为多,如“秋气集南涧”(《南涧中题》)、“一夕生秋风”(《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荒山秋日午”(《登柳州峨山》)、“杪秋霜露重”(《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报秋来雁几行”(《得卢衡州诗因以诗寄》)等。即使写春,也有将春写成秋的诗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也有把春写成“苍茫”的诗句:“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梅雨》)秋天在文学意象里一般象征着万物开始凋零,事物由盛而转衰之时,充满了寥落肃杀之气,作者写秋多,说明秋的寂寥之气可能与作者内心的萧条寂寥感相互呼应。作者可能是因为看到秋风落叶而伤怀,即衰景触伤情;也可能是伤怀之人更易感到秋风落叶的凄凉况味,所谓伤心人见伤心事。
诗中写天气有“晴”也有“雨”,但写“雨”较多。作者有多首诗写到雨,或者是大雨纷纷,或者是雨后初晴,如“江雨初晴思远步”(《雨晴至江渡》)、“悠悠雨初霁”(《夏初雨后寻愚溪》)、“梅实迎时雨”(《梅雨》)、“风惊夜来雨”(《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稍稍雨侵竹”(《初秋夜坐赠吴武陵》)、“山城过雨百花尽”(《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山腹雨晴添象迹”(《岭南江行》)、“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这可能是因为南方天气多阴雨,作者见得多了,因而不自觉地写得也多,当然也可能是作者的内心在“下雨”,因而对于下雨的天气独有所感。
写一天中的时节时,有“晓”“晨”“午”“日西”等。写“晓”的有“晓日明村坞”(《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晓汲清湘燃楚竹”(《渔翁》);写“晨”的有“晨起行幽谷”(《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清香晨风远”(《芙蓉亭》);写“午”的有“独游亭午时”(《南涧中题》)、“荒山秋日午”(《登柳州峨山》);写“日西”的有“日西独向愚溪渡”(《雨晴至江渡》)、“落日多樵牧”(《田家三首》其三)。相对来说,诗人写到早晨的景象还是较多的,“晓”“晨”出现的频率比“午”“夜”较高。早晨的清新爽冽的空气似乎更能引发作者的诗思,也可能作者是一个经常早起的人,所以他能看到更多的清晨景象。
柳宗元写景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多是“翁”“臣”“客”“幽人”,这些人多是流“泪”“断肠”“愁肠”,很少有喜乐开怀、欣喜兴奋的。“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江雪》),“孤臣泪已尽”(《入黄溪闻猿》)、“况与幽人行”(《旦携谢山人至愚池》)、“田翁笑相念”(《田家三首》其三)“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非是白洲畔客”(《得卢衡州诗因以诗寄》)等。作者较少写到年富力强、青春洋溢的年轻人,而多写老“翁”,表明作者关注的对象偏于中年人、老翁,至少是倾向于在诗中写老翁;写“臣”、写“客”更寄寓了作者的谦卑或无奈的心情,“臣”乃对“上”而言,写到“臣”说明作者想到了庙堂,而自己作为被弃逐的孤臣又情何以堪;此诗中虽说自己“非是‘客”而客情不减,诗人是非常想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的。
二、形容词
上面所分析到的作者所用的名词如果说在感情色彩上尚无明显倾向的话,那么现在要分析的形容词就带有较强烈的感情偏向了。例如,作者写到鸟飞时用到的形容词是“绝”;写人的踪迹时用到的形容词是“灭”;写“舟”是“孤”,写“江”是“寒”“瘴”;写“池水”是“悠悠”和“空”,“泉”是“幽”“微”“断续”的;写“山”是“荒”“迥”“杳杳”;写路途是“遥”“远”,“路”是弯弯曲曲的;“谷”乃是“幽”的,“村”是“荒”的,“木”是“古”木,岭树重重叠叠;“花”是“寒”“疏”“寂历”的;“苍梧”为“阴”;梅雨乃是“苍茫”的;“风”是“惊”风,“雨”为“密”雨;写雨后初晴的感觉是“悠悠”;写“风露”用“清”字;写“霜露”为“重”;写“猿”是“哀”;写“莺”是“乱”啼;写人是“悠悠”“独”“宦”“羁”“愁”“不自由”“寂寞”“幽”,老翁是“独”自一个,“臣”是“孤”的;“愁是“深”的,“愁思”是“茫茫”的,梦会“断”。如此多的表达内心孤寂情怀和愁思的形容词出现在柳宗元的诗中,这实在不能说只是一种偶然。也许我们可以说作者当时所处的南方,现实所见确实是岭树重重叠叠,天气阴雨连绵,客观景物确实如此,所以诗中也多是这种意象,但看到作者写人时所用的大量的表达人孤独寂寥情感的形容词就不能说作者不是个伤心人了。伤心人见伤心物,从失意的眼中看去,景物尽是苍茫寂寥,所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他几乎没有真正开心过一天,他的快乐是那么短暂,如同春一般易逝,经常是刚刚开心就想到离别了,即使面对再美的美景他也能想到离愁别恨,想到羁旅幽思,他的心是那么敏感,那么“殷勤”,常“惕惕”戒惧而难见欢颜,更不要说见到真正的荒山野水对他的愁思的牵动了。
“瘴江”出自《岭南江行》之“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进入今广西以后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这里的“瘴江”,有研究者认为指的是“漓江和桂江”。漓江现在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桂林有“山水甲天下”之称,山水秀丽,风光绝美。一千多年的漓江、桂江区域,即使因为尚未开发而路途艰险,沿途风景也应该因为未经人为改变而更加奇绝,但是作者似乎并无心欣赏沿途美景,所作诗文充满了抑郁愤懑之情,“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游客船”,无论多么奇绝、充满野趣的风光,在作者的眼中也只是充满危险的蛮荒之地。因此,漓江、桂江或者广西区域的其他江河在作者这里也只是充满瘴疠之气的江河而已。“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鳙”(《柳州寄丈人周韶州》),“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负弩啼寒狖,鸣枹惊夜狵”(《答刘连州邦字》),形容夜雨之江用“寒”,形容云雾用“寒”,形容花朵用“寒”,形容猿猴用“寒”,足以表现作者内心心境之凄清寒寂。
三、动词
柳宗元写景诗里面动词用得较少,但动词是体现行动或行动意向的词汇,无论是景物的“动”还是人物的“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意向和情感。动词有“响”“鸣”“啼”“作”断肠声,“流”“销”“落”“慰”“忧”“侵”“遮”“滞”“叹”“待”“上”“望”“步”“割”“眠”“觉”“问”“累”“谪”“依”“钓”“耕”“翻”“引”“解”“沉吟”“欲”“息”“啸”“歌”“静”“沐”“行”“散”“付”“起”“覆”“忘”“惊”“断”“任”“迎”“连”“暗”“化”“赠”“绕”“隔”“去”“遣”“回”“到”“寄”“入”,等等。
柳诗所用动词几乎没有特别欢喜或欢快的动作,如“喜”“乐”“笑”“开颜”等,根据其描述对象的不同,基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写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多为感情色彩较为清冷的,如“响”“鸣”“啼”“作”断肠声,“流”“销”“落”,表现物象荒僻、由盛而衰的等等不好的动作。
第二类是写自身政治失意的,有时也故作宽解语。多为“忧”“愁”“叹”,或者表现自己的困惑而想要纾解的“问”,表现对将来寄寓希望的“待”;故作宽解时就“啸”“歌”。
第三类是离愁别恨,多为思念故乡、故园、亲人、故友,而又被路途遥远所“阻”“隔”“遮”,作者即使想要“寄”“赠”“慰”远人,也往往难以达成所愿。
“侵”“遮”“滞”出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刮风下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多雨的南方更是如此。一般人见到此种自然现象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感慨,至多感叹一句天气不好,但这样的天气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眼中就有了另外一番景象。风吹动水面上的荷花,被作者形容为“惊风乱飐芙蓉水”,使人惊吓的风胡乱地吹打着美丽的荷花;雨洒在攀缘于墙上的木莲,被作者形容为“密雨斜侵薜荔墙”,密集的雨水斜刺里侵入布满木莲的墙上。风和雨在作者这里都被人格化了,它们成了可以自主发出行动的人,但其行动不是好的动作,而是“乱飐”“斜侵”芙蓉和薜荔,在肆意地破坏着美好的事物。正如研究者所说这两句诗是“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懑之情”,我们从中可以读到作者对实施迫害者的愤恨,读到作者疾恶如仇的耿介个性。“岭树重遮千里目”的“遮”,“犹自音书滞一乡”的“滞”,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焦灼状态,作者登上城楼,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胸怀,反而感到的是被千山万水阻隔视线的郁闷以及与友人共陷患难、难以联络的悲哀。与此诗相呼应的为《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头望故乡。”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据说为“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柳宗元与友人观看山景,本来是想借山光水色消解愁怀,从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反而触动了他的痛楚之心和深深的思乡之情”。“柳州为喀斯特地区,多有峻峭的石山拔地耸立”,峻峭的石山或许会引发人的联想,使人想到刀剑等尖锐之物,但普通人一般不会想到这些“刀剑”会调转“剑鋩”来“切割”自己,而且此处“剑鋩”之割不是只在身体上割一下即止,而是“处处”在切割着自己的愁肠,延长了切割的时间,深化了切割的程度。柳宗元的想象当真决绝。
探究柳宗元写景诗的用词特色,基本可以体会到柳宗元其人性格廉介严正,是一个比较正统的士大夫和失意文人的形象,然而他也有他的独特的性格,比如他比较其他士大夫文人来说,更为敏感悲观,同为被贬,刘禹锡就比较乐观豁达,而柳宗元则比较耿耿抑郁,苦闷郁结于心中始终难以释怀。探究诗可以微窥其人,这归因于其诗字字源于其人,是其人的心声。就像前人所说:“他的风格是既多样又统一的。明净简峭,这就是他诗歌风格的总的特色。在柳宗元的诗歌中,虽有时描写的情境不同,但他寓情于景,以诗歌来抒发被贬远荒的幽愤,显示自己清峻高洁的胸怀,往往是相同的。”
a 本文所引柳宗元诗句均取自王国安笺释之《柳宗元诗笺释》,以下不再一一出注。
参考文献:
[1] 柳宗元著,王国安笺释.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2] 柳宗元著.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767.
[3] 谢汉强主编.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0,12,57.
[4] 吴文治注评.柳宗元诗文选评·前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作 者: 宋宁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学经典研究。
编 辑: 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