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现实抢抓机遇促发展

2021-11-30王萃

参花(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发展

摘要:勤劳善良的先民们在安定区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本文就安定非遗资源概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今后的打算加以论述。

关键词:非遗资源概况 机遇和挑战 发展

一、安定非遗资源概况

(一)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概况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陇中,东西宽70多公里,南北长80多公里,总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东面是会宁县,西北是榆中县,南边是陇西、渭源两县,东南是通渭县,西南是临洮县,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刘瑾《安定林业赋》中写道:“安定一隅,黄土旱塬,丘陵沟壑,茫茫浩瀚。夏商西周,羌人存焉。春秋战国,西戎所居。秦时陇西郡,汉属天水郡。唐渭州西市贸马之所,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宋元明清,战乱频繁,地震尤盛,森林毁坏殆尽,四周童山濯濯,赤地千里,民生凋零。左公叹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携万物而拂百世,经风雨而历千秋。”勤劳善良的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安定非遗资源简介

安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传承发展较好。安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10大类中均有项目,各类项目累计56项。其中,民间文学占16%,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占28.5%,传统美术占12.5%,传统技艺占25%,民俗类占10%,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医药、曲艺项目共占8%。

二、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两办《意见》的出台,更是将非遗保护提到了新的高度。安定区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处于脱贫地。《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大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支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安定区非遗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也面临诸多困难。

(一)重视程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众较为陌生的新概念,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了解不深、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广大群众和政府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常处于无关紧要的状态。城市化进程加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大多是在农村,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环境的变化和传承人的衰老和逝世而濒临失传,原有项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受到不同情况的损害。

(二)活动经费不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总结的经验。所以更多资源集中在农村,要进行全面普查和记录建档,需要经费的支撑。有濒临失传的项目,急需抢时间挖掘、调查、保护。一些高龄的传承人需要进行采访。路途遥远,需要一定数目的经费,文化馆经费较少,能用于非遗工作的只是一小部分,严重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保护单位专业人才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領域非常广泛,有文学、医药、舞蹈、美术、音乐等,见证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渊源,又体现了地方特色,要想更好、更全面、深层次地挖掘,工作量特别大。安定区没有成立非遗保护中心,靠文化馆兼管,工作人员只有两名。非遗工作的开展又是千头万绪,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部分项目面临消失的危机。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用品、技艺也在改善,致使部分非遗物品不再受欢迎,非遗传承人没有钱挣,技艺不再受欢迎。一些传承了几百年的项目后继无人,比如安定影子腔,在没有电视、手机等媒介时,人们很喜欢在逢年过节大型集会时观看皮影戏,但是随着彩色电视机,尤其是手机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皮影戏的表演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视听觉需求,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项目面临消失的危机。

(五)传承人年老技衰,出现断档。一些早年盛行的非遗项目只有老艺人传承,而没有后继传承人。有部分技艺也因传承人年纪大而丧失传承能力。比如传统的安定擀毡技艺,人们曾经炕上铺毡,两三年能请毡匠擀几块毡是经济和地位的象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棉织品、蚕丝、鹅绒或价格低廉且保暖性好、美观的聚酯纤维类产品替代了羊毛毡。毡匠早已过时,项目也缺乏传承人,出现断档现象。

三、促进非遗工作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社会参与度,共享非遗成果。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意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可见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以及对人民群众参与非遗的期望。如何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1)引起当地领导的重视。融入当地发展规划,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有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2)多媒体报道。综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多加报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宣传,开播非遗专栏,营造重视保护的良好氛围。(3)做好对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的调动。非遗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年非遗司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提出活动主题——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这正是对人民群众参与热情的激发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恩回馈。(4)成立群众组织。成立文创协会、民间文化研究会等群众性组织,组织一些对非遗保护热情度高、思想先进、技能高超、有影响力的传承人或热爱非遗者,分享资讯和做好培训等工作,激发引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做好地方非遗的保护工作。2019年,定西市成立了非遗文创协会,在全国非遗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付忠民担任会长。非遗文创协会在文创产品的研发思路上,在传承人的传承发展上给传承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以上途径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加强项目挖掘,细化管理措施。在提高社会参与度的基础上挖掘当地有价值、有意义的非遗项目,能够体现当地的特色推动旅游业发展,能够发展壮大成为产业的项目,有利于百姓健康的优质项目等,是我们接下来重点挖掘和保护的项目。对已有的项目按照全国统一的编码进行登记并按级别建档,形成电子资料。采取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保护方式,利用音频、录像、抖音、快手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记录,利用硬盘或建立数据库等方式存储,利用广播、电视、抖音、视频等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对于濒临消亡的项目和年老的传承人更要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比如安定旱窖制作技艺,是安定人民千百年来与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抗争,想办法积流雨水的智慧产物。但随着自来水送到百姓家,旱窖制作技艺也濒临消亡。如何传承好这类项目,也是一线非遗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将制作技艺采取录像的形式进行抢救的博物馆式保护,也是近年来专家提出的一个保护措施。

(三)提升传承人素质,优质带徒授艺。传承人普遍都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年龄大的甚至没有上过学,申报项目一般是委托他人,对于传承的技艺也是会做不会说,不了解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等。这就需要项目保护单位对传承人做好培训。督促他们了解非遗法律法规和非遗保护条例,做好非遗传承,组织外出培训学习,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高技能,做好带徒授艺工作,使优质的传统技艺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融入教育体系,传承传统文化。两办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在开展非遗活动中,我们组织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定西剪纸、陇中皮影戏、陇中小曲等非遗项目带进校园,让学生学习剪纸技巧、欣赏皮影表演、听特色唱腔,师生们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对感知、了解、推动当地的非遗项目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我们也将当地的中医传承人带入校园,给学生教授“八段锦”,告诉学生一些养生常识和一些紧急救援的方法等,收效良好。

(五)丰富民俗活动,演绎地方特色。早在《汉书·王吉传》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特色的民俗活动通常是千百年来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幸福,包含价值观取向等。民俗活动对研究当地的風土人情、生产生活等有较大价值。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举行比赛或会演等提供展示的舞台,既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又能提高传承人的积极性。

(六)生产文创精品,提升产业发展。文创产品的有效开发是激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热情的有效途径。激发传承人的创新热情,激发全社会参与制作文创产品,打造当地文创精品是顺应当地旅游事业发展的一个必要举措。(1)挖掘和搜集原有的民间工艺品。(2)激发传承人进行再创作。可以组织传承人集中学习参观,打开视野,激发创作灵感。(3)举办展示展销活动。留意群众需求,扩大文创产品的影响力,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4)做好产品的媒体推介。学会使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推介文创产品。使文创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5)打造特色旅游。联系振兴战略和非遗特色,实施非遗技艺的研学游、农村劳动生活的体验游等农村旅游项目。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转换为旅游经济优势,振兴后的乡村成为旅游度假的首选,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七)建立非遗展馆,集中优势资源。非遗展馆建立集体验、教育、培训、传承、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能够很好地集中展示当地非遗资源,将非遗项目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为民众了解当地的文化打开一扇窗。在观看、品尝、体验、游玩的过程中能够更全面、更详细、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礼仪、音乐舞蹈、医药医技、特色美食等。这也是外地游客旅游参观的好去处。在参观非遗展馆的过程中达成销售,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收入,使优质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将非遗资源融入景区、度假区等,让当地特色非遗为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王萃,女,本科,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机遇和挑战发展
区域发展篇
大数据时代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考
“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浅析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