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评介
2021-11-30韦夕红
摘要:《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以论文集的形式集中了当今应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西方相关音乐理论体系以及民族音乐种类进行了概括与论述。通览文集,其研究观点和研究视角都具有多样性,这为从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理论 多元化
一、背景概述
《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是以论文集的形式集中了当今应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此书一方面对该学科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做出全面、深入的分析、确立;另一方面对于各自在该领域的长期实践进行详细梳理,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该学科的社会学价值、作用以及对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作用,为国内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内容简介
《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在介绍了西方学者的成果之后,也提出了个人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解与认识,即把音乐活动分成音乐制造过程和制造的组织过程两个环节。对前者的研究为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而后者为应用民族音乐学领域。本文以中央音乐学院社会考级为讨论焦点,探讨中国音乐社会考级过程的产业链问题。《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内容较为丰富,集中体现了西方应用民族音乐的多验性和多元化。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个相互推动、相互丰富的过程,因为理论体系应用于实践,而实践又以理论发展为归宿。
三、内容价值及特点评析
西方对于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动态研究可以追溯到2001年美国民族音乐学会应用民族音乐研究小组的成立。与传统的纯学术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学会相比,该研究更加倾向于对“存在合理性”的确认。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动态研究主要包括音乐节、音乐会的相关组织工作、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同时以此来培养社会不同个体与学术机构之间的关联。另外,这个平台还可以对世界各国的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者给予支撑,针对拯救濒危消失音乐,鼓励西方应用民族音乐治疗,甚至通过音乐来化解地域冲突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音乐的民族化来自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劳动的变化,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进步的过程,但其音乐土壤却来自人类对于原始文化的认同和对原始劳作方式的认同。不同土壤和不同劳作方式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存在着较大差异,根本原因是其孕育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变迁直接导致了音乐表现以及音乐文化的遗失与变迁。我们以扭皮特社群为例,当地人会在特定的时节中进行捕捉鲸鱼丰收的庆典活动,由于该活动的重头戏是用鲸鱼胃膜所缝制的鼓乐演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当地人口中“有鼓乐便有丰收”的认知。然而随着北极气候的逐渐恶化与变迁,这种捕鱼循环周期出现了断裂,最终导致整个社群的生活出现了系列失控。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延续已有的音乐文化,当地社群便冲出传统约束,在捕鱼生活循环周期中,将人与鲸的角色进行互换,实现了将由鲸而生的鼓乐用互惠方式移交给鲸群的仪式,带领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唤起集体记忆与生态保护情感。
作为西方民族音乐总体发展的重要分支,应用民族音乐学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世界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通过科学、有效的记录、复兴、保存、展示等活动方式,来展开实践。另一方面则是对上述的活动路径与活动方式进行总结、研究与批判。随着时间的流逝,应用民族音乐范畴又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其关注点也伴随着社会化语境的变迁发生了迁移。除此以外,由于学术资源的有限性,很多国内学者对应用民族音乐学在西方历史的演变中,得到了更为立体的展示。在此期间,国内的许多优秀学者也从西方学术角度对应用民族音乐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杨民康教授在“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中,将西方应用民族音乐所倡导的持续发展、田野回馈与田野档案保护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也以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仪式音乐进行剖析,他的研究被研究社群称之为一代典范。张伯瑜教授更是站在了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对世界音乐周等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他的理论同样也为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据了解,张伯瑜教授十多年来带领其学术团队致力于向国内学界引介西方民族音乐学最新研究成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2007) 到 《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2012),再到《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2018),多年来,他始终以“西方民族音乐学”为主线,以构建“学术共同体”为使命,不断由点到面,不断推进西方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国学者能及时了解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如此来看,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发展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的发展伴随着西方音乐学术观念的变迁而发生转变,特别是一些外部环境的转变也起到了一定影响,可以说西方应用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整个的民族音乐发展存在巨大的关联,更是为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四、不足之处
该书存在一定的狭隘性,《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一书缺乏对东方和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音乐的组成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就是包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体系的民族文化,所以必须涉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扬民族音乐,才能更好地丰富其理论,推动实践发展。从其内容而言,以传统的中国东方民族音乐为例,东方民族音乐与西方民族音乐在起源和构成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而正是差异的存在才让中国的古典音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碰撞,产生出更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音乐体系。这是音乐的一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必须加强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研究,才能更好地让西方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从原来只注重文献典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形态学的研究,开始将音乐与文化习俗、社会环境、人文背景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也纳入研究范畴,并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总的文化框架中去观照、探讨。“文化相对论”使中国学者冲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学术权威、文化权威的羁绊,开始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这需要建立中国音乐自身的描述、解释、理解与表达的话语系统。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到相关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对于西方相关音乐体系有了更加完善的认识。但是仅此是远远不够的,理论是服务于实践的,必须应用于实践之中,只有对西方音乐不断地进行探索,才能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让实践服务于理论的完善。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在一个多世纪的演变中完成了从零到有的改变,在这个阶段也实现了从微弱到强大、从被排斥到被重视的角色转变。现阶段的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已经不只是西方音乐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世界人们对传统、民族音乐展开实践研究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理论以及内容的剖析,进一步了解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以及其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全球的实践与推进,进而从不同研究视角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理重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02):1-7+161.
[2]黄洁茹.略论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13(03):221-223.
[3]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
[4]林平.悟乐有道:实用音乐美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6]张伯瑜,等,编译.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7]张伯瑜,主编.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
[8]欧阳绍清.应用民族音乐学:历史与当代路向——兼议“张伯瑜等编译《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影响[J].人民音乐,2019(10):89-91.
(作者简介:韦夕红,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責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