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茶经》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的思考与探讨

2021-11-30蒋子良

参花(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茶道现实意义

摘要:茶圣陆羽,是茶学的创立者,他撰写的《茶经》对中华茶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茶经》的问世是中华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茶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对茶事全面总结的学科专著,它将与茶叶相关的诸多典故文献归纳在一起,对茶叶和茶饮做出了全面、详尽、系统、深入的分析。本文深入研究《茶经》的具体内容,总结陆羽所著《茶经》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为茶文化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历史价值 现实意义

在天门茶圣陆羽故园,可以看到晚清天门本地书法家所书写的《茶经》临摹体,整幅字依序布置在西塔寺内,文字清晰流畅,苍劲有力。《茶经》内容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十章。《茶经》对采制、饮用茶叶的经验予以系统的归纳,对茶叶之起源予以深入的探查,对茶叶相关的各项内容予以全面的论述,为茶叶知识的传播、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引领了茶道在我国的系统化发展。

唐代陆羽是茶学的创立者,在整个人类的茶饮史上,其编撰的《茶经》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先河。毫无疑问,陆羽是当之无愧的茶学家。此外,陆羽还是才学横溢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和一代史学大师,《全唐诗》到《唐才子传》等诸多唐代文化典籍均收集了陆羽的诸多作品及其个人传记。他在其他领域的作品之所以没有流传下来,皆是因为被“《茶经》所掩”之故,可以说陆羽在茶学界的贡献湮没了其在其他领域的才华。基于此,即便是不少文学著作中将陆羽称之为著名的文学家与诗人,当代却甚少见到其在文学领域的作品。笔者根据《茶经》内容对其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作出如下思考与探讨。

一、中华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从广义层面上理解,“茶文化”指的是人类发展史中,创造积累的和茶相关的所有物质、精神两方面财富之统称。《茶经》这部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共有上、中、下三卷,内容覆盖了和茶相关的诸多领域,比如茶字之源、茶叶的采制、茶叶的蒸煮、茶的品饮、茶事之历史记载、茶叶在唐代的主要产地和各地茶叶的品质等等。它对中华茶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归纳。

自物质层面解读《茶经》,其将茶叶采制所用之器具归总为15种,将茶叶烹饮所需之器具归总为24种;自精神层面解读《茶经》,它对种植、采制、烹煮等相关技术予以全面的总结,还记录了唐中期之前和茶事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茶经》将茶道概括提炼为“精行俭德”四字,从最本质的层面上对茶文化进行了升华。

唐朝时期,茶饮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茶区种植也扩大到较广的范围。按照《茶经》对茶叶产地所作的介绍:以当前的省区地域看,当时茶叶种植在川、贵、湘、鄂、陕、赣、苏、浙、闽、皖等地都有所见。在唐代中期,饮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习俗,无论是宫廷王室,还是普通百姓,不管是风流文人,还是吃斋念佛的僧人,均饮茶,均崇尚茶。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华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二、中唐以前中国茶事的历史总结

在唐代以前,茶文化在华夏大地已经初有发展演绎,这一点可以从诸多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中得知。例如《尔雅》,即明确记载“槚,苦荼”。再比如《广雅》,这部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典籍也记载了当时的荆巴之地有采茶做饼之生产行为;还有司马相如所著述之《凡将篇》,将茶确定为中草药。发展至晋,出现了更多对茶和茶文化的文字记载,比如时人认为茶不但能倡廉,而且可以健身;不仅能用来敬客,还可用来治病。《茶经》对前人零星的记述进行了系统的归总,将和茶叶相关的诸多典籍文献归纳在一起,针对茶叶、茶饮做出了全面、详尽、系统化、深入的归整分析。

陆羽《茶经·七之事》对49本记载茶事的古典籍进行了归纳提炼,共记述数十个不同的历史人物,所涉茶事包括茶市、和茶相关的故事、和茶相关的神话、茶之特性和功用、茶之鉴赏和品饮等在内的诸多方面。此外,《茶经》别的章节同样也存在和茶相关的诸多历史记述,如记载巴山峡川生长着两人合抱之粗的大茶树;再比如“茶”字之渊源,还有茶的不同称谓,茶的历史流转,茶在华夏大地上被发现、被利用的历史等等。追溯起来,早在神农氏时期,茶已经为我国先民所发现,到了鲁周公时期,已经在上层社会广为知晓。各朝各代都有饮茶名士,都有爱茶狂人,比如汉代的杨雄和司马相如,再比如吴朝的韦曜,还有晋朝的刘琨和谢安等等。据此不难得出:《茶经》对唐中期之前的茶事进行了完整的归总和汇集。

三、世界“茶学”学科的创始人

站在现代学科角度分析,从狭义层面上看,“茶学”为“农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也可以被视作是“食品学”的重要内容;从广义层面上解读,“茶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为茶相关之自然科学,另一为和茶相关之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研究茶,主要包含对茶特性、种植、生产加工、品類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和解读;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上看,茶学的主要内容包含和茶相关的经济贸易、文化艺术、生活运用。有不少学者建议扩充传统“茶学”至广义层面的“茶文化学”,以广义的“茶文化学”为现代“茶学”展开研究和探讨。

如按照此理解,现代“茶学”内容庞杂,覆盖范围极广,和茶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为其重要内容。对《茶经》进行再次通读和细读,可以将其内容提炼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直至“十之图”,是“茶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雏形。再看其名——《茶经》,一个“经”字充分体现了著述的高度综合性,与茶相结合,则强调了著述的专注点所在。后世,即便有人著写相关的作品,也都是以《茶经》为基,要么是对《茶经》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要么是对《茶经》予以模仿,没有出现从根本上创新的著作。故而,陆羽是当之无愧的华夏茶文化的奠基者,是我国“茶学”这一学科的真正创建者。

四、中国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

中国是茶道之乡,唐朝之前对茶饮做出较为全面、详尽记载的是《广雅》。按照《广雅》所载,在三国时期的荆巴之地,时人采茶做饼,添加米膏制成之后,饮用时烤一下,让颜色变为赤色,捣为末状用开水浇覆,以葱姜来佐味,饮用后,具有醒酒提神的功效,这一记载初现茶道之蕴含。

唐朝时期,饮茶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茶道在华夏大地已经初步形成。也是得益于这一整体的社会环境,陆羽才对茶文化展开了系统化的归总,以求取进一步的提升。《茶经》所著的陆氏“煮茶法”,即明确要想将茶煮好,一定要把握九个基本的要点,分别是茶叶要制好、选好,器具要配好,料要选好,水要用好,茶要烤好、碾好、煮好,最好还要能饮好。

陆羽在《茶经》中,对“鉴茗”“辨器”“识水”“煮茶”“品味”等演示茶道的主要程序作了详尽阐述,这是见之于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感受的“物理”部分。在“精神”层次,陆羽对饮茶的意义首次提出了卓越的见解,论述更为精辟。归纳起来,其表达的茶道精神,可概括为五个字,即“五字精蕴”:

一为“清”。意为“清心养神”,达到“神清”。《茶经》云:“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愤,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饮茶,可以使人荡昏寐,即使人心清、神朗、脱俗,从而获得修身养性的效果。因此,行茶道,尚茶礼,是一种精神上的修持,境界的超拔。而这也是饮茶与饮浆(饮料)、饮酒之功利价值的最大区别。

二为“和”。和气安性,贵在气和。《茶经》曰:“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这里陆羽是在阐述客来投茶、煮茶的规则,但又勾画出了躬行茶礼的典型场面。客来敬茶,核心在“敬”,主客互敬,必然是一种心气平和、安宁和谐的氛围。故茶道之和,实乃天人的融通,人际关系的谐和,心境意念的纯净与平衡。

三为“俭”。俭德精行,倡导徳俭。《茶经·一之源》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陆羽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茶,用来品饮,最适合修身养性、生活俭朴的人。在“精行俭德之人”的心目中,茶的感觉,实在是胜过了“醍醐”和“甘露”的鲜美。以茶道待客、会友、处世即是以俭朴之身待人,亦以俭朴之理律己。追求的是欲念的淡泊,体现的是真善的本质,从而让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

四为“怡”。“怡”者,喜悦、愉快之意也。行茶道、尚茶礼,可以让人们充分地获得从感官到精神的极大快乐、放松与超脱,陆羽在《茶经》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达到这种境界的形式和途径。比如“鉴茗”,陆羽在形象地区别成熟鲜叶时写道:“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在这里,人们感觉到的是茶叶引人入胜的色彩和形态,采摘茶叶的劳累和攀越坡崖的疲惫,让一种愉快的自然审美悄然消化,此即为“怡”。此外,在“辨器”“识水”“煮茶”等茶道规制中,陆羽均详尽地描述了如何鉴茶具之精美、价廉、别致,如何观炉火之烈烈、跳跃、活浚;如何识沸水之腾波、鼓浪、激荡,如何赏茶汤之碧绿、清醇、幽香。身临其境,品赏佳茗,真可谓愉悦之至也。

五为“健”。所谓“健”,即是通过饮茶,协调人的身心平衡,达到体健。而通过参与演示、观赏茶道,体会、感悟茶道精神,可以净化、平静人们的思想情绪,达到心理健康、平衡。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是饮茶侧重于生理功效的阐述。在煮饮茶的器具中,陆羽于“风炉”一足书字其上曰:“坎上巽下离于中。”坎、巽、离,为八卦中的三个卦名,分别代表水、风、火,即水在上,风在下,火在中。之所以作如此说,是为了表达一种自然的规律、自然的秩序和自然的平衡,而人们应该遵守它。在另一足,陆羽又写道:“体均五行去百疾。”“五行”指物质的五种基本因素:金、木、水、火、土。此处陆羽之意是说:在煮茶过程中,应该“五行”具备,上下内外协调平衡,强调的仍然是自然的规律、秩序和均衡。均衡状态下的心理,必然是正常健康的心理,也是人类通过各种途径希望达到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此即是通过饮茶和行茶道能够达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健”,陆羽用古朴的语言说出了它的精奥。

故而,在笔者看来,陆羽所创、所倡之“煮茶法”为茶艺界、茶道之典范。

五、精行俭德的茶文化精神实质

回顾陆羽的一生,其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茶学,他对茶学的贡献对于全世界的茶文化都是巨大的。

在陆羽去世后,他被后人尊作“茶圣”,而回顾陆羽生前,他嗜茶,也精茶,再加上著有《茶经》,所以被同代人戏称为“茶仙”。但在当时为陆羽赢得尊崇的却并不是《茶经》和其对茶文化的贡献,而是其诗书文章。不过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茶学走向独立学科的起点正是《茶经》的问世,《茶经》初创了茶学,在茶学的发展史上,《茶经》的地位是其他著作所不能匹敌的。而就陆羽个人来讲,《茶经》的撰述却是在陆羽于文学界崭露头角后,换而言之,陆羽先走红的是其文人士子的形象,茶学是被其置于第二位的。即便是《茶经》广为流传后,待到陆羽晚年时期,其称著于世的依然是自己的文章。《陸羽自传》有记,陆羽自江西上饶搬迁到南昌的路程中,从南昌到湖南赴任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千骑郊劳”,都有“新知折柳赠”,都有“旧侣乘篮送”。陆羽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社会礼遇呢?究其原因并非是因为其对茶学的贡献,而在于陆羽的词艺在当时已经“闻达”于世人,在于其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陆羽还是一位历史学家,其编著有诸多不同的史学著作,比如《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等。此外,陆羽还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有名的文物鉴赏家,他还对方志学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吴兴记》《慧山记》《武林山记》等诸多地志、山志。

陆羽所著的《六羡歌》中“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反映了那个年代陆羽精行俭德,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一心忧国为民的情怀。这也正是茶文化的精神实质。

六、陆羽《茶经》的现实意义

《茶经》从问世到现在,已历经上千年,尽管如此,《茶经》中不少论述,现在看,也极富价值。

在《茶经·一之源》开头,就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的记述。这就为探查茶之起源提供了有效的文字资料和依据。

在《茶经·一之源》中,“上者生烂石,……下者生黄土。”“法如种瓜,三岁可采。”“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在《茶经·三之造》中,“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这些论述不但高度契合了现代种茶学的相关理论,也符合现代种茶的实践经验,对于茶产业极富指导价值。

在《茶经·一之源》中,“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对茶之功效予以了全面、充分的解读,并确立茶道的基本精神为“精行俭德”。这些内容对茶道和茶功效的研究价值很大。

在《茶经·五之煮》中,明确表示煮茶需以清洁活水,水不能煮过三沸,而且茶叶和水之比也必须适当;《茶经·四之器》则要求以选用好茶具,茶杯、茶碗要和茶色匹配。毫无疑问,这也有助于当下茶艺人员泡好茶。

《茶经·七之事》归总了近五十本古籍所载的茶事、茶史,这对于研究茶在中国的发展史意义重大。

《茶经·八之出》对唐朝时期茶区的具体分布情况予以记述,同时列举了品质较高的茶产地。深入解读这些记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发名优茶品。

从内容上看,《茶经》极为丰富,深入解读这篇著作,不但有助于了解、掌握茶文化和茶发展演变史,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经营茶事业,推动茶文化更好地传播。

七、结语

唐代的陆羽是茶学的创立者,其所编撰的《茶经》系统地总结了采摘、制作、饮用茶叶的经验,全面地阐述了与茶叶相关的各项内容,《茶經》的问世是中华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茶经》将茶道概括提炼为“精行俭德”四字,从最本质的层面上对茶文化精神进行了充分的升华,这也体现了陆羽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茶经》中的论述不但高度契合了现代种茶学的相关理论,也符合现代种茶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当下茶艺人员更好地泡茶,茶文化爱好者更好地品茶,对于茶产业的发展极富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明星.《茶经》跨文化传播的历程、特点与启示[J].人民论坛,2021(23):104-107.

[2]夏霖,王俊勇.《茶经》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02):6-11.

[3]高焕.陆羽《茶经》中的美学思想浅析[J].福建茶叶,2021,43(06):253-254.

(作者简介:蒋子良,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吉首大学,研究方向:民族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茶道现实意义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寻迹万里茶道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茶道六百年》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