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里花开

2021-11-30史飞波

散文诗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驻点不丹吴先生

史飞波

藏地的秋,与夏天是不太分明,有时候七八月酷暑天,暴雨过后,也凉意沁脾,秋意浓浓。立秋后的藏地,秋的味道就更足了,秋风瑟瑟,寒意凌人。

帕里,平均海拔4300米左右,常年均温0.2℃,是后藏亚东县中部的小镇,亚东县南北地形的分界线,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距离日喀则市区250公里,东与不丹接壤,与不丹仅一山之隔,到不丹边界线最近仅5公里有余。从帕里往南走,一路全是下坡路,山环路旋,河谷深切,水流湍急。越往南走,海拔越低,迎面扑来的是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植被也从高山草甸逐渐变成灌木丛,再渐渐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然而,帕里周边景色迥然不同,四围高山环绕,远处万顷草甸,蔚然成茵。

白露鸣蝉,寒生霜凝。此时的帕里,白露已过,冬意隆隆。因工作原因,我前来帕里驻点,在4800米的草原上度过了18天,也过了一个三十而立特别而独特的生日,这里没网络没电没信号。驻点期间,每天要到边境线巡边、驱赶牦牛,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驻点位于分界线山脊下,受不丹河谷暖湿气流抬升影响,每天浓雾弥漫,时常阴雨绵绵,因高山低温,降雨也自然变冻雨了。

一天午饭后,远处山坡上来了一群牦牛,我们一群人按惯例上山驱赶牦牛,不一会儿就把牦牛驱赶进入不丹境内。在巡边的山脊上,乱石杂叠,寒风呼啸,随处可见盛开的野花,次第绽放,寒香凝露,开得安静祥和。眼下已是九月,山顶的海拔5000多米,气温接近0℃,这些花儿在百花凋零后,不急不忙,不争不赶,静悄悄地盛开,独自绽放在雪域山顶,我内心肃然起敬,深深地为这些山顶的花儿折服与动容。

下山的路上,那些山顶盛开的野花在我脑海萦绕,不禁让我想起了希阿荣博堪布写的《次第花开》,书中讲到放下执著而后安乐,发愿菩提心,修炼六波罗蜜等,最能给我感悟和启迪。寂天菩萨曾经说过:“问题如果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这当然并非宿命论,更多是一种坦然与从容。当然,类似这样的话,严耕望先生在也说过类似的话“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我想,山顶的野花应该是安乐坦然的,才会有这静谧安详绝嚣世外的美。

由于平日没电,晚上天黑尽了,便卧床休息了。一天夜里,帐篷外下起了绵绵秋雨,淅淅沥沥,滴滴嗒嗒,雨点打在帐篷上,噼里啪啦,嘣嘣作响,自然也就是难眠之夜。辗转反侧,久难入睡。也不知过了多久,随着雨声渐渐入睡了。那夜的雨,不知道下了多久,只记得深夜的时候冻醒了好几次。早晨睁眼一看,帐篷外白茫茫一片。走出帐篷,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了看日历,今天才9月9日呀,昨天草原还是绿草如茵,今天已是万顷雪原了。突然的暴雪,我们都猝不及防,真是应了古人那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天气尚且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虽妄自读书很多,却少能心有会意,感同身受。迟至今日,我才深深感受到古人常说的事非经过不知难自然是圭臬真理。然而,当读书的真理被实践检验的时候,那得来的开悟既是珍贵的更是痛苦的。当读书人的情怀与理想超越出天地间某种特定的冥冥力量时,那更多的是无奈与落寞。我记起了读书时刘复生老师讲吴天墀先生的往事,吴先生早年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一生才情,滿腹经纶。民国二十九年,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史学季刊》看到吴先生大作后,立即聘请吴先生担任他的秘书,之后刘文辉爱惜人才,委任吴先生为芦山县县长。然而,随着国民政府的败退,江山变革,之后“文革”兴起,吴先生的人生际遇自然也是跌宕起伏。吴先生在登记成“管制分子”后,日常“学习改造”之余,只能以拉架架车为生,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从佛学大师王恩洋致吴先生诗中“能死非勇能生勇”一句,便可领会这中间的味道。人生不顺,若到了生不如死的程度,便无所谓什么“求生的本能”,那时的存活,是名副其实的苟活。所谓忍辱负重,有些人靠修养,有些人靠使命与责任,这的确需要勇气。我想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然也是这种写照。儒家穷迫时,自然是蜷缩着独善其身,这也许是读书人的通病与共性。

离下山的日子也近了,内心却凝重而不舍。下山那天,平日里相处的老百姓都来送别,纷纷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些嬷拉大多已五十多岁了,言笑中流露着不舍,也许是我驻点期间做过可口的饭菜才会短时间这么亲密,也许是临别的礼仪,我想更多的是这里的老百姓天然本能的淳朴与热情好客,他们就像帕里这里的花一样,安详的生活,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不与外界相争,不急不忙,坦然从容的与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

车子渐渐的远去了,远处的山渐渐模糊了,可那山顶的野花在我心中却愈发清晰,永久开在了我心田。

帕里山上,次第花开。

猜你喜欢

驻点不丹吴先生
不丹: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烟的国家
不丹学者:中国比印度更尊重不丹
微笑受害者
利用远教站点,落实驻点干部带学
随县教育局与帮扶户“结对认亲”
2300名干部进村“串户”办实事
“一线为民”的庐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