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1-11-30胡琰芝
胡琰芝
一、让“目标”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学习目标的制订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形式,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科学确定学习目标,这对于“分层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指导学生确定共同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制定好共同目标后实施进一步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都制定好,才能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课前学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学生已经学习了将一个物体分成若干份后,用分数表示这个物体的相关概念,但本课重点教学内容为“把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将其均分,再用分数表示”。此时,我们要对本课难点进行分析,由于单位“1”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所以容易使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产生认知障碍。因此,在分析完学情与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课前进行预习,然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即:“你们想要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呢?”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逐一写在课本上,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4个正方体模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创造分数的活动中。学生在确定了学习目标以后,就能对分数的本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单位“1”进行剖析,深度的剖析会使学生的认知变得更加明了,进而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让“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以填鸭式为主,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慢慢地,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接收知识的习惯。同时,这也使得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较少。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首先,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其次,给予学生提问的权利,让学生敢问、善问,唯有这样才能使问题发挥出其本身的价值。鉴于此,教师要利用各种平台设计个性化提问,以此挖掘学生的潜能。
我们以“平行四边形”为例,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各类图形,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有些图形是学生所熟悉的,进而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由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这类平面图形还未形成概念,于是笔者给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类图形的边与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时,课堂就变成了学生自主交流的乐园,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各抒己见。由于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我们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就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吧!”隨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直尺、三角尺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怎样验证”。可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为他们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给他们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还能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三、让“规律”领导学生积极学习
小学生的知觉、思维、想象等多种认知正处于敏感期,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不断提供机会让他们感知知识产生、发展以及应用的全过程。自主探寻规律是学生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途径。该规律属于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与教材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不同。我们要想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就必须得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规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发挥。此外,在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们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为例,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并没有把这个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寻找规律,具体的教学过程为:先提出问题,即“植树的学生接到任务,要在全长3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此时,我们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其用画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如上的情况,学生还可以用线段图的方式找出这个问题所蕴含的规律。经过探索后,学生会发现间隔数与棵数是相同的。通过如上实践操作,学生体会到了间隔排列的含义,也区分了“两端都栽与只栽一端”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进而他们也能把这种方式应用到其他类似的规律题中。
四、让“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然而,在“让学引思”模式下,数学课堂呈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其中这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数学认知水平以及课堂学习的环境,将更多的空间归还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出发,以获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空间观念,促进他们形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和想象能力的无限发展。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蝴蝶、树叶、昆虫、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相机提问:“下列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认真思考都能够用生活经验来回答。一部分学生指出“轴对称图形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建筑物、家具等大多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还说“这种图形看起来比较美观,我觉得人体也是轴对称图形”,还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这些论述引发了很多学生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知的探索活动,归纳并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由此可见,从启发式的角度出发,我们给学生一定的交流空间,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探索范围,还能顺应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五、让“时间”敦促学生自主学习
如果有了具体的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考虑,这也会使得“自主学习”活动呈现出形式化的僵局。同时,也会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给出时间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究问题的结果,这样不仅能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有效结合,还能促进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草坪,在此情况下,提出问题“小明和小花要比赛,分别绕着这两个草坪跑一圈,谁先跑完谁获胜……”这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这种方法不公平,并提出“小明和小花不是在一个草坪上跑,他们跑的路程可能不相同,也就是这两个草坪的周长不相同”。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如何计算这两块草坪的周长?”我们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自主进行探索。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根据周长的内涵,提出“将长方形的四个边长相加”;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提出“分别算出长乘2和宽乘2,再将两者相加”;还有的学生提出“先算出长、宽的和,再将和乘2”。在学生汇报完基础的算法后,教师表示肯定,并再次追问:“这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较为简单?”学生通过对比后发现,第三种算法较为简单,进而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如上可见,通过逐步询问,我们给出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就能培养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也能促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让学引思”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不仅渗透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把握“让学”与“引思”两者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时间与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中提升参与度。此外,将“让学引思”这一理念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进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