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别抛弃“诵读”

2021-11-30林建威

师道·教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诵读中学语文课文

林建威

一、现象

现在有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一说话不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就是让人不知其所云,甚至有的脸红耳赤,在心里憋了半天,也未打出一个响儿。当今社会,中学生真正“能言善辩”者为数不多。我所教的一学生小蕊,内向,很少说话,问她,回答说:“我也很想说,总是怕自己说不好,怕别人耻笑,所以不敢说。”如此久而久之就更不会表达了。然而这能仅仅怪学生自己吗?他们为什么不会说或不敢说呢?况且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学校学着语文。这就不得不要反思我们的母语(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了。

二、溯源

先请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在台上口沫横飞地“谈”,学生则在台下恭恭敬敬地“听”。课堂上显得一片寂静。那么,台上教师“谈”些什么?细心一辨,无外乎就是基础字词、语法修辞、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而且老师的讲述非常细腻,以致于繁琐了,教师认为,一篇课文,经过这样详尽分析,就是给学生传授了知识,自己也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也普遍认为,听了老师的讲解,理解了文章大意就属学过了。其实这是低效的“满堂灌”,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字词句和结构篇章的分析上,而摒弃最根本最基础最有实效的“诵读”教学,这属本末倒置,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偶尔也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教学,这不过是在“字词·结构·修辞·中心”之外的点缀而已。无怪乎有些学生学了多年语文说话仍吭吭哧哧,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连微信内容都写得不像样,这些实乃“师讲生听”的教学结果。

三、探索

这些学生是否不懂造字法、构词法、句子分析法?不是;或者他们不懂作家作品、文章体裁和结构?也不是。对这些,他们早已滚瓜烂熟,他们所缺少的就是自己肚子里的“货”,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货”。譬如一名厨师,他虽然掌握了多种高超烹调技艺,但手中却没有油盐柴米这些基本原料,你能叫他烧出香喷喷令人回味的饭菜么?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拥有“语言文字货”?最牢固保险最行之有效也最古老传统的方法就是教学生诵读文章,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读,反反复复地读。一个人想真正学好语文,掌握住语言这门工具.绝对少不了诵读这一关。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自身是“诗三百,皆弦而歌之”,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有些课文,教师无须细致分析,至多点拨一下,因为学生自己熟读便能理解。教师应留一些空间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思维。不过对某些名篇美文、佳作精语,教师不仅要认真讲解,而且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诵读,直至流利地背诵和默写。唯有如此,学生的脑库中才能积蓄大量的原材料,等到应用之际方有“汩汩源泉”。学语文无捷径可走,只有下苦功夫去读去背,才是最佳出路。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更要把经典的诵读教学重新拾起运用课堂教学中。

然而有些教师却认为“诵读教学”早已过时,部分学生也认为现在还提倡熟读背诵实在是迂腐,他们说如今是高科技新信息时代,哪里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读去背那些单调枯燥乏味的文字,即使以后真的在阅读写作中碰到一些不懂的字词句,也完全可以借助字词典或电脑网络资料,何必杞人忧天,更不必让大脑徒增这些无谓的负担。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试想,你与别人交谈时,能否带词典资料或电脑去判断他所说的话?一些老师或学生是一叶障目,根本不了解熟读背诵的重要意义及妙处。那么诵读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经常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我们学习课文,目的是要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对同一文章,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哲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不要把学生框套在教材里的某一说法,而应让他们自由朗读,如此更能广开“思”路,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譬如我教《宋定伯捉鬼》这篇课文,就采用了诵读教学,让学生自己理解。有学生读后就发问:从“鬼”的言行中可知,这是一个忠厚老实善良而不会“诳人”的好“鬼”,为什么人还要去捉它呢?文章的意义在哪儿?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认真讲解,把教材中“人定胜鬼”的观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意识中就会先入为主,可能就不会出现那“怪异”的思想。若此,教师无意中也充当了一次杀手,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经常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富兰克林,美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极具演讲口才,他常常能把对手说得心悦诚服。有人就此请教他成功的奥秘,他说这主要得益于年青时代的诵读,若没有当时常练常诵的基础,想出口成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再次,经常诵读,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我国著名的经濟学家王亚南向青年教师介绍治学经验时说:“我初上学的十年完全是强迫地学习,全是死记硬背的,但在今天看来,这些还是很有用,现在用的东西很多是第一个十年学到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深思。而鲁迅能成为一代文豪,我想,他小时候在三味书屋里的诵读功不可没。(鲁迅的私塾老师没有给学生认真分析,倒是常常吆喝他们“读书”,于是鲁迅等学生便放开喉咙一阵猛读)读是最好的理解,读中积累素材,读中发现写作秘诀。我们若能长此诵读下去,等到该自己“出手”时也能运用自如而不会搜肠刮肚咬笔冥思了。

总而,诵读的妙处举不胜举,还是让我们听听古人的声音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愿中学语文早日补上“诵读”这一课。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诵读中学语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