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协同初中诗词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2021-11-30林洁婷
林洁婷
一、诗词教学现状,提出教学设想的背景
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阶段对古代诗词的学习要求主要是阅读理解、积累、感悟和运用。
从教学实践看,传统按部就班从读懂字词,到解读句意,再到解读诗篇内涵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即使把诗歌积累、理解、感悟到位,但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仍会大受打击;思维的训练也很受限。如此,学生面对新的诗歌学习时普遍产生畏难情绪。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诗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更好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把目光投向了跨学科协同和项目式学习,希望借助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等方式,来实现转变。
二、教学目标设计与内容重构
本课例结合学校特色,协同美术、音乐和历史等学科,以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宗旨,借助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尊重学生阶段性思维特征和学习特点,以“为你写诗,献礼百年”为主题,设计初中诗词写作的课例,以达到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目标,提高初中学生诗词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本课例拟定初一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设计五课时课堂教学,在语文学科层面达成核心素养四维学习目标。
1.语言目标
①结合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的简单梳理,了解不同体裁诗歌的形式特点;
②结合校园观赏(跨美术学科)、校园经典歌曲欣赏(跨音乐学科)和校史回顾(跨历史学科),尝试诗歌创作,体验诗意语言的运用。
2.思维目标
①学习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②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审美目标
①结合图片解读(跨美术学科),理解景物和意象的不同,学习意象的概念;
②通过师生作品欣赏互评,深化诗歌意象解读在内涵感悟中起重要作用的认识;
4.文化目标
①激发诗歌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诗词文化的志趣,树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②了解校园文化,培养爱校情怀,树立以民族复兴、社会建设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系列课程的实施涵盖诗歌基本形式特点的学习、诗歌创作技巧的探究与学习、校训与校园文化内涵学习、美术老师指导下的识图解图、建筑欣赏与图画创作、生物老师指导下的动植物观察探究、历史老师指导下的学校历史的了解和人文精神的感悟。除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一核心目标,生物、美术、历史、音乐等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项目式教学流程
本项目式学习课例以“为你写诗,献礼百年”为主题,以最终实现学会诗歌鉴赏与体验诗歌创作为目标,选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首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为主要文本内容,协同生物、美术、历史、音乐等学科,集合山水画、学校历史人文故事、校园建筑和動植物、校园主题音乐等元素和资源,最终形成诗画作品集作为项目式学习的成果。(见图1)
四、具体教学设计
初中诗歌写作需为学生搭建能力“支架”,第二课时就是支架搭建的关键,是学生诗歌习得创作技巧的重要环节,归根到底,也是学生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提升的所在。所以,这里以第二课时教学为例,呈现具体教学设计思路。下面展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流程图: (见图2)
五、教学反馈
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了通过朗读、对比阅读、语言品析、联想想象等基本的阅读鉴赏方法,提升了诗歌阅读鉴赏能力。
在参观校园的户外课堂中,学生比较全面、深入地认识了校园,了解校园历史变迁和发展,更深刻地理解了校园文化和校训精神,逐步树立以民族复兴、社会建设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在诗歌创作的户外课堂中,学生爱校热情进一步激发,更体验了诗性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过程,激发了诗歌创作的热情,在后续的学习和活动中,常有学生通过一首小诗表达自己深刻或强烈的感情。
六、课程亮点和教学反思
诗歌写作课共由五个课时组合而成,以诗歌创作体验为核心,结合了初中诗歌比较阅读、品析鉴赏阅读等以提升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协同生物、美术、历史学科,组织了呈现和传递校园文化的户外教学,从任务发布、技巧传授,到激发创意、实施创作,到最后分享评价,回归诗歌鉴赏阅读课堂的总结,并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发表的平台,整个系列的课程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下发生,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学习途径多样而协同,学生不仅增加了凝练的、诗性的语言运用体验,还完成了语文学科诗歌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发展了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仅培养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也在此过程中深化了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校园的热爱,树立起传承和弘扬学校优秀文化和精神的志向。
此外,在诗歌技巧习得的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结构化知识梳理、小组讨论与分享等学习方法贯穿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融合初中诗词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0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