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危机与重构

2021-11-30马艳杨润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马艳 杨润东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了诸多变化:学习场域的无边界化、学习能力的自组织化、学习资源的丰富化、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学习课堂的融合化等。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成员,其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再是知识的神圣权威、信息的唯一来源、课程的被动执行者。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快角色转变,扮演好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创新能力的呵护者和培育者、情感精神的交流者和陪伴者、人工智能的合作者和权衡者、终身学习的建构者和示范者等角色。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角色危机  教师角色重构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通过软硬件的结合使机器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人智慧、思维和行为。20世纪40年代,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就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1]。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由约翰·麦卡锡等人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科的结合成为了一个新领域——教育人工智能(EAI),重在通过AI技术更深入地了解学习的发生过程,更微观地窥视社会经济、物质环境、科学技术等外在因素影响学习的路径,从而推动个性化教学[2]。在当代社会,智能导师与助手、智能测评系统、学习伙伴、图像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大大推动了“精准学习”“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智能技术的冲击使其角色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厘清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应然向度,并探寻其转变的现实路径,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危机

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教师80%的重复性工作,如批改作业、推荐题目、讲解试题等。那些只能进行统一化、标准化应试教学的教师肯定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必须对这种角色危机有深刻的认识。

1.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神圣权威

教师角色是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是教师在教育领域开展教学的形象预设,它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是教师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价值选择[3]。我国传统上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并且“传道”的角色与职能是放在教师工作首位的。教师凭借“已知”“先知”的优势向“未知”的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成了知识的神圣权威,教学成了一种单向度的知识传递。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知识爆炸给世界带来爆炸性的变革,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使当今世界步入一个数据时代,知识分布于网络的各个节点,在知识面前,每个人对其占有、使用和支配的权利是平等的。在AI技术的驱使下,智慧课堂云集世界名师,讲授最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自学课堂上教师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甚至是教师都不知道的知识。而且,人工智能在信息检索、文本加工、知识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均打破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也是学生,教师个体不再是知识的主要占有者和传播者,不再是知识的神圣权威,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

2.教师不再是野蛮的规训者

学校是典型的规训场域,通过国家许可的合法化地位,对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灵上的规训,让学生习得统一的知识与语言,懂得规则,收敛野性与本能冲动,从而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行动,平和地在群体中生存[4]。这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必经之路。但这种规训在应试教育的催化下,在教育资源的争夺下,在教育内卷的形势下,走向了一种歧途:一刀切的上学年龄、规定的上课时间、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和单调唯一的考核标准。这种规训方式能够快速产生大批量的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满足工业1.0时代、2.0时代的需求。但我们已进入工业4.0的时代,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这种规训模式亟需变革。AI时代学生所从事的职业,许多都是新兴职业,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足以应对不断加速变化的智能社会。在应试教育的赛道上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硬拼成“学霸”“学神”乃至“高考状元”的人恰恰最容易成为智能时代的无用之人[5]。在这种规训模式下,学生很难具备AI时代所要求的研发创新、复杂沟通、信息处理等基本职业能力,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社会所淘汰。

3.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学生几乎没有其他可选择的渠道,“教师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期望的接受器,教师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 [6]。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后,课程外包、知识订购、教育机器人、Siri、Cortana、Alexa等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并且这些知识都是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进行个性化推送的。MOOC、知识付费APP、云会议、云课堂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产品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通过任意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不再拘泥于制度化、固定化的课堂时间,并且还能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这在改变现代社会知识来源的同时,也改变了知识习得的方式,教与学将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分离,传统课堂将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场域,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

4.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严格遵循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及其标准答案去传递知识,连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这些注重学生个人主观性的科目,都是按照客观标准答案进行教学。教师俨然成了“教书匠”、“经师”,将自身的职业理想和专业提升定位于知识传授的狭小领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费在“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上,严格奉行“成绩至上”的教育规律,尊崇技术理性的教学“技巧”。导致部分教师“吃老本”,故步自封,只靠自己在学生生涯或者是刚入职时学的“一桶水”维持一辈子的教学,缺乏对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探究。人工智能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一种根本性的挑戰,语音识别、图像分类、机器翻译和问答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授受超越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并且能以图文并茂、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呈现不同的知识样态。各种在线课程网站和平台(如网易公开课、百度教育、新东方在线、学堂在线等)都冲击着教师作为教书匠的角色。在人工智能的催逼之下,仅仅将知识授受作为教师唯一任务的“教书匠”无疑将被替代。

5.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

以往的课程决策、课程审议主要是课程研究者和决策者的事情,教师仅是以“教教材”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实施者和执行者,游离于课程设计与开发之外,以教为本,以学会考试、提高分数为纲,束缚着学生,也压抑着教师自己,既不利于课程的制定和实施,也不利于课程预期目标的达成。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弹性学习将是常态,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由于社会阶层、经济资本、地域发展、教育资源等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将大大缩减。狭隘的专业化知识训练已经不那么重要,只有基础扎实、适应力强、个性创新才能迎合动态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课程开发和设计的重点必须放在思维的培养和信息的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上。课程的开发体系必将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而不只是执行和实践。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构

未来人工智能必将在知识储备、转换、传播等方面超越教师,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即将改变的只是教学模式,而不是取代教师。教师的育人本质没有变,教师的核心角色和内涵没有改变,教师依旧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因此,在挑战面前,教师须要做到的是主动适应时代的变革,更新观念、提升素养、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角色重构。

1.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人工智能时代,浮于表面专业,只能做些重复性和标准化工作的人,都可能会被机器取代,社会需要个性化、创新型的人才。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1)教师要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对学习者进行建模和知识表征。教师可基于实时课堂教学生成的大数据(如做题正确率、考试情况、历年学习成绩、听课专注度、个性兴趣等),利用包括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统计分析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第二,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在对每个学生建模和知识表征的基础上,实时动态地评估其学习状态,再与丰富的各类学习资源进行匹配,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结合国家教育方针与社会人才需求,智能化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设计自适应学习路径,开展个性化学习测评,智能化辅导答疑,甚至是情感陪伴和抚慰。

(2)教师要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者。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个性化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利用情感模型分析技术、人体眼神姿态识别仪等数字化设备,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将学习者课堂上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精力集中度和学习行为等数据全程捕捉下来,以此推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注意力状态,提供个性化即时反馈与强化,并为学习者量身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第二,个性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教师也可以利用AI技术,为学生创造柔性学习环境,包括个性化的温度、湿度、光照、色彩;课桌椅的高度、形状、舒适度;噪音的屏蔽等,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喜好进行个性化构建。

2.创新能力的呵护者和培育者

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要求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先决优势,为智能时代的发展提供支撑动力。未来,教师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任。

(1)教师要做学生创新能力的呵护者。第一,教师要呵护学生对创新的热情和自信,要改变“题海战术”“分数至上”的教学方式,注意保护学生面对新事物时展现出来的热情、好奇、自信、求知等宝贵品质;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要热爱科学、执着追求,永远对世界怀有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意识,不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第二,教师要积极创造多元、科学、包容的创新环境,客观看待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给学生更多沉淀与思考的空间,肯定努力,包容失误,从而提升学生创新的热情,让热爱研究的学生能潜心创新创造。

(2)教师要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第一,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把以灌输记忆和熟练输出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化为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提升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展PBL项目学习、STEAM教学、儿童哲学等新型课程形态激发其获取和传递知识的乐趣,从而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预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探寻科学进步的规律。第二,创新方法的培养。科学创新需要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引,在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从技术层面培养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布置一些小课题、实验论证或者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实践方法,并加强团队合作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邀请创新专家和学者开展主题讲座,针对学生当前创新存在的问题给予解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3.情感精神的交流者和陪伴者

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将拓展为师-生-机关系,即由人-人关系拓展至人-机-人关系。人工智能在教育的许多方面,承担着教书的角色。但是,人工智能只能进行数据的运算和推演,无法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关怀。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情意角色不仅不可取代,反而显得愈发重要。

(1)教师要做学生精神情感的交流者。教育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产品,AI可以改变教育方式,但不可能代替教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可能用机器替代,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所以,教师在把繁重的教学任务交给人工智能后,要更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后主动找学生交流,询问其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的感受,并定期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坚定信仰,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并遵守社会规范、公共道德和科技伦理。

(2)教师要做学生精神情感的陪伴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历程中的“情感伴侣”。孤独感、挫败感及学习干扰等是学习者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是导致大量在线学习者辍学的主要因素。教师要注意及时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疏导、暗示、鼓励等方法削减那些影响学习情绪或者学習动机的负面因素,引导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完整精神生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态度,去唤醒学生、热爱学生。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如报告会、学术沙龙、茶会话、远足等休闲活动,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与疏导,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干预,让学生在充满数据的人工智能世界里,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4.人工智能的合作者和权衡者

尽管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受到了人工智能的挑战,但是,人工智能与教师并不是对立博弈的。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繁琐、机械、重复的脑力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学生的心灵、精神和幸福。未来的教育将会进入“人机共教、人机协作、人机融合、人机共生”的新时代,教师要和AI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协作,实现高效教学。

(1)教师要做人工智能的合作者。在人机共教阶段,教师要意识到AI的加入为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并积极主动掌握AI教学技术,能够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并处理各种数据,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还要主动让渡出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如传统的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同时,教师要主动弥补人工智能的劣势,将工作内容聚焦于更富于情感性、创造性和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上,包括启迪心智、挖掘潜质、疏导心理问题、个性化学习指导、沟通交流等。

(2)教师要做人工智能的权衡者。在与AI协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权衡利弊,警惕技术依赖,更好地承担起人工智能无法承担的责任。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承担教书的任务,但它只能辅助教师,不论人工智能对教学的作用有多强大,它始终都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教师需要分清哪些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替代,哪些工作需要自己承担,千万不可过分夸大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成為AI“臣民”。

5.终身学习的建构者和示范者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新学科的发展、交叉、渗透速度大大加快。“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专业认知已然受到了人工智能的直接拷问,教师现有的知识不可能终身受用,那些“吃老本”的教师终将被淘汰。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建构者,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做学生的“活水源”。

(1)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建构者。在角色认知上,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完善自己的爱商、数商、信商,提高专业素养和哲学审美水平。在角色践行上,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将更加细化和专业化,教师不可能成为通才和全科教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个性专长选择一个最主要的角色,然后把它做到极致,成为专家。在角色协调上,面对人工智能教师高水平的12种角色,教师以往的知识优势丧失殆尽,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心理紧张和角色不适的情况,教师要在社会的角色指派和角色规范下,努力做好角色协调,避免角色冲突。

(2)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做终身学习的典范,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努力学习的热情和执着后,也会受到启发,从而激发起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传授读书、写作的窍门和方法,说出自己坚持学习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地践行。

总之,人工智能给教师的角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原有的不适应AI时代的角色将不断被清除或更换。探析人工智能对现有教师角色带来的危机及其消解路径已经成为教育人工智能(EAI)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从时代的视角对教师角色的发展与变革进行探究、如何区分“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异同、如何立足于教师作为“人”对于人格、生命、自由的诉求而进行专业化培养、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角色将何去何从等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卢克·多梅尔.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4.

[2] 闫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01):26-35.

[3]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43.

[4] 宗锦莲.教师是谁?——试论引发教师角色混乱的几种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76-80.

[5] 吴冠军.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1):1-15.

[6] 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06):1-6.

[作者:马艳(1995-),女,山西朔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杨润东(1990-),男,贵州纳雍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石  虹】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用“小AI”解决人工智能的“大”烦恼
当人工智能遇见再制造
AI人工智能解疑答问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来了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