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苗族服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11-30杨海露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摘要:民族服饰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生活智慧的重要体现。通过探析四印苗服饰传统技艺能够挖掘民族古老文化记忆,重构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苗族服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现代工业产品的介入、现代机械制作技艺的冲击、传统技艺者的主观因素和传承者的缺席等困境。因此,本文从重构民族文化自觉的内生力量、多维外部力量推动传统技艺发展和培养传承者的工匠精神等入手提出对策,希望能让四印苗服饰传统技艺更好地被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四印苗;服饰技艺;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3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生活环境而制作的,而服饰传统技艺更能体现各民族的生活智慧。传统手工技艺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智慧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1]。而传统技艺与机械化批量生产不同,自古以来手工作品“不仅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表达着人们的精神世界”[2]。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民族服饰传统技艺,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解读民族的内生文化,挖掘古老的民族记忆,重构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也能让我们从新的文化角度思考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技艺的重要性。

贵州省六枝特区四印苗自称“待蒙”,因服饰独特的“四印”图案花样,其又被称为“四印苗”,总人口有1万多人,居住在贵州省西部的清镇、六枝、晴隆一带,其周边民族主要有汉族和布依族。六枝特区的四印苗人口总数约为3 000人,其服饰与居住在清镇的四印苗略有不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机械的普及,让很多苗族人涌入城市寻求发展,致使众多传统手工技艺陷入机械化替代和传承者缺席的困境。民族服饰传统技艺是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总结和积累出来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技艺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载体,体现了各民族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依的生存之道,如果民族传统技艺缺失,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损失。笔者作为一名四印苗同胞,有感于此,因此从服饰技艺着手,分析其传承现状,提出重构内生力量、借助外部力量培养传承人工匠精神,推动四印苗服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1 四印苗服饰传统技艺的类别

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古老民族,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社会不同文化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苗族人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服饰承载了不同民族的记忆、文化内涵以及精神情感,表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标准和精神追求。相传,四印苗族先祖战败之时,为了让族人能够隐姓埋名地生活下去,将所有文字和印玺毁掉,一妇女不忍看到族群文化就此消逝,提议将印玺印在自己衣服上,后人因此将印玺图案称为四印苗,四印苗服饰由此而来。四印苗女性传统服饰分为上衣和下衣,配有置于后背的洗脸帕、腰间的飘带、裙前的围腰。上衣为贯首衣,衣襟为大翻领,衣服款式前短后长,制作工艺以蜡染、刺绣为主,蜡染颜色为蓝色,刺绣的绣线多用鲜艳的红色、橙色和绿色,下衣为蜡染百褶裙,裙角为种植的苎麻织布染色而成,裙子蜡染部分颜色为白色,裙角为靛蓝色。男性服饰为斜襟盘扣的长卦,布料为靛染麻布,呈深蓝色。其中,女性服饰不同部位的制作技艺也不同,服饰制作时间跨度长、步骤烦琐,同时也需要制作者有一定的制作技巧。

1.1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清代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记录了苗族女性“衣裳先以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而去蜡,则花见”[3]。六枝特区四印苗蜡染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蜡染步骤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裁剪布料、熔蜡、蜡绘、蓝靛染色、脱蜡。第一步,制作成人穿的百褶裙,需要长二丈,宽一尺二的白棉布;或是成人上衣,需四块相同大小的白棉布,制作前胸、后背和两袖。经济和交通不发达时,蜡布是自织的麻线织布,经过多次浸泡、捶打和晾晒,布料会变得柔软,易于上色。第二步,熔蜡时需要一个较小的铁容器或铜容器,将石蜡或者蜂蜡倒入容器中,保持合适温度,温度一般在100~130摄氏度,蜡油温度过高,蜡刀控不住蜡油,绘图时容易将图案弄花,温度过低则不易上蜡。第三步,蜡绘时根据不同花样使用不同蜡刀蘸取蜡液进行绘图,绘制过程需要将蜡刀稍微倾斜,让蜡液顺畅地绘在布上。第四步,在蓝靛染色之前,需手工制作蓝靛染缸。制作蓝靛植物染缸需要三种植物,蓝靛、蕨菜秆和酸汤秆根系。把适量蓝靛植物用水浸泡2~3天,之后捣烂加入石灰水沉淀,沉淀后可得蓝靛。用水过滤烧制的蕨菜秆灰,在过滤水中加入捣烂的酸汤秆根系、沉淀好的蓝靛、几两白酒,顺时针搅拌染缸,待染缸发酵一星期左右,清水变黄即可染布。蓝靛染色后,蜡布颜色为深蓝泛红,即染色成功。第五步,将染好的蜡布放入沸水中脱蜡,脱蜡完成后用清水洗净晾晒即可。

1.2 刺绣

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是集实用性、文化性、审美性于一身的传统民族服饰[4]。四印苗传统刺绣的种类为数纱绣,绣法主要为反面十字挑、梭针,刺绣的花样主要为马蹄花、筛子花和水户花,还有十字纹、涡纹、几何纹等。传统四印苗刺绣,是在蜡染图案之中刺绣,使用丝线刺绣。演变至今,由于丝线易褪色,便使用鲜艳多彩的毛线刺绣,以白棉布为底,直接以刺绣图案代替蜡染图案。在四印苗传统服饰中,不同部位使用的绣法也不同,上衣图案中,多使用反面十字挑,顾名思义,从反面刺绣,花样在正面显示。衣领后方的三颗穗子则使用平面梭针刺法,从正面反面刺绣均可完成图案,图案多为几何纹形。

1.3 织布

四印苗织布的制作工序复杂且耗时长,制作流程大致有种植和采收麻线、齐麻、纺麻、煮麻、理线和穿线织布等步骤。每年“四月八”左右即可种植火麻,历时3个月,火麻开花即可收成。若过早种植,至农历五月风雨过大,火麻易折倒。农历四月种植,至农历七月即可将火麻与庄稼一起收割。火麻收回家后,第一步是将其放在屋外让秋露浸湿,而后晒干,重复此步骤直至火麻皮呈白棕色,趁火麻湿润之时将火麻皮刮下。第二步将火麻放在手中搓成麻线,当地人称为“齐麻”。第三步將麻线放入纺车中,经过纺车反复旋转,变成更为紧实的麻线。第四步,将适量马桑树焚烧而成的灰放入水中,煮沸之后,放入纺好的麻线,每次煮线时间约为10分钟,而后捞出麻线反复捶打,重复此步骤,直至麻线变得柔软洁白,过后用清水洗净,再把晒干的漆树果捣碎,与洗好的麻线重新放入清水锅中,一起煮沸,让麻线变得更加柔软顺滑。第五步,在整理麻线前,在宽阔场地的四个方位固定半米长的杆子,除起点需要固定三个杆子之外,其余方位固定两个杆子。使用1米左右顶端留有两个线洞的牵线杆,将晒干的麻线串在牵线杆的线洞中,按照顺序把麻线绕在杆上。这是为了整理麻线,便于织布操作,此后,将整理好的麻线卷按照顺序放入织布机中,梳理好麻线即可用于织布。

2 四印苗服饰传统技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六枝特区苗族居住自然村落逐渐出现空心化,外界因素和内生动力的缺失致使服饰技艺陷入失传的困境。

2.1 现代工业产品的介入

现代工业产品的介入让六枝特区四印苗在制作服饰时产生了很多变化。例如,在蜡染时,大多数苗族女性选择用人工化学药品染色,植物染由于制作步骤烦琐和消耗时间较长,逐渐退居第二位。制作服饰的原意是服务于日常生活,而制作服饰步骤的简化和时间的缩短,让人们感受到生活能够更加便捷,因而趋于选择化学药品染色。再如,现在女性上衣使用布料为棉布,布料更加柔软和细致,更利于蜡染、绣花,穿起来也更为舒适。

2.2 现代机械苗绣技艺的冲击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机械化批量生产给社会带来了高效率的生产模式,而越来越精湛的机械化刺绣也逐渐赢得各民族的喜爱。在六枝特区四印苗集聚区,机械刺绣商家大概有3家,皆是汉族经营。机械刺绣刚踏入市场时,由于机械绣法不够精准和标准,尚未得到苗族人民的认同,经过几年发展,机械操作的精准度升高,刺绣服饰的花样愈发精美,很多无时间进行刺绣的苗族女性开始认可机械绣法。

2.3 传统技艺者的主观因素

贵州苗族女性是服饰技艺传承发展的主体,其审美和制作方式影响后辈的学习传承方式。在过去,四印苗族女性服饰的图案简洁、質朴、抽象,服饰制作遵循古制,展现了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现在由于各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相互影响,苗族女性审美发生转变,女性服饰图案的制作更加华丽、多样,颜色也更为鲜艳多彩,传统技艺也随之发生改变,苗族人开始采借其他蜡染技艺或刺绣技艺制作传统服饰。

2.4 传承者的缺席

传承者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有人传无人学是文化发展的一大憾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苗族青年选择外出务工,谋求发展,留在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孩子。传承中坚力量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老人愿意教学,但小孩年纪过小无法领悟文化技艺要点,使得蜡染、刺绣和织布等传统技艺只掌握在老一辈传承者的手中,而新一代由于不懂和不会,逐渐与传统技艺疏远。

3 四印苗服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四印苗服饰传统技艺是四印苗在漫长岁月中总结和积累的生活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发展传统服饰技艺,不仅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可以助力乡村振兴。

3.1 重构民族文化自觉的内生力量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5]。要传承和发展文化,最重要的是民族内生力量的崛起,可通过打造外部文化环境和变更内部教育方式重构民族文化自觉的内生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将民族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另一方面可让文化传承成为当地人的共识,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能力,共同创建民族特色文化环境。此外,据田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传统服饰样式的多样性和不规范性导致服饰传统技艺发生变化,可通过内部组织共同商定传统服饰样式并确定使用的传统服饰技艺,如花场委员会组织民众学习服饰技艺,制定重大节庆时的服饰规范,请传承者作为老师进行讲解和教学,真正从内部激发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事业。

3.2 多维外部力量推动传统技艺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维护和支持。可通过打造四印苗品牌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宣传,推动技艺传承与发展。据田野调查,六枝特区四印苗在县城内拥有一个四印苗文化展示作坊,其中展示的服饰产品皆为传统服饰,但不利于推销文化产品,可通过传承者牵头的方式,用服饰传统技艺制作多种日常生活小物品,打造文化产品并进行销售。同时,政府应及时给予支持,帮助其进行宣传和销售,还可通过电商和直播等方式,介绍和销售四印苗文化产品。

3.3 培养传承者的工匠精神

服饰传达的不只是民族文化,还饱含创作者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要传承与发扬服饰传统技艺文化,最主要的是传承者的价值追求与民族情感。如今,服饰传统技艺早已不是苗族女性必修的人生技能,机械化让现代服饰的发展和制作更加普遍,同时也影响了苗族服饰的制作技艺。而能够坚守用传统技艺制作服饰,不仅展现了苗族的服饰技艺,还表现了苗族女性对于服饰的审美、对穿着者的情感和对传统技艺执着的工匠精神。培养新一代传承者的工匠精神,或许能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条可行路径。

4 结语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民族生活的智慧。民族服饰的传统制作技艺,更是民族日久天长摸索而得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通过重构四印苗内生力量和推动外部力量,走出民族服饰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困境,共同促进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吴超.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 方李莉.传统手工的现代价值[J].中华手工,2004(1):31-34.

[3] 杜文铎,等,点校.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77-387.

[4] 谢蕊.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及其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1.

[5] 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4-10.

作者简介:杨海露(1995—),女,贵州六盘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借助阿昌特色餐饮业,推动阿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