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前沿
2021-11-30吴狄俞宏毓
吴狄 俞宏毓
摘要:想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就要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从发文量上来看,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不同学者和地区对该领域的贡献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当正视中国如今的发展浪潮,积极学习,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相结合,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手段,加强各地区的学术合作,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水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3
0 引言
提高研究成果水平,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研究已成为中国学者日常学术研究的话题之一[1]。本文采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2016—2020年间的国内六大核心高等教育学术期刊进行梳理,绘制该领域的时间图谱,清晰地展现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热点领域与焦点问题。
1 研究方法与文献数据处理
1.1 样本期刊与论文选择
相比图书与年会,期刊文献给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带来的风向会更加灵敏、直接[2]。本文选取影响因子排名前六的高等教育类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NKI,时间区间为2016—2020年,共检索出论文5882篇(见下表)。
1.2 研究方法
“文献共被引”一词在1973年被伊琳娜·马萨科娃和亨利·斯莫尔相继提出[3]。由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产生的神经网络图谱通过聚类的方式表现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4],这种形式可以使人直观显示一个时间顺序下的科学活动演进[5]。其形式独特,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效果非常显著,因为人们已经预见的信息远比不上尚未察觉的信息的价值。因此,寻找图谱中罕见的信息以及对这些罕见信息进行解构有重要的意义。库恩在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提出,科学是一种连续的历史性过程,当累积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出现危机,人们寻求新的方法取代旧方法,科学的革命就是这样发生的。这种关于发现点的涌现的理解与共引知识图谱中的被引异曲同工。
2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研究热点是在一段特定时间里,引起学者热烈讨论,发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研究问题。文献计量学提出,聚类结构可以体现某领域的热点问题[6]。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共被引图谱,共有398个节点,1 171条连线(见下图)。
为了得到前沿热点,我们分析节点排名前五的聚类。采取的计算方法为TF×IDF。在词组列表中进行加权,权重最大的词组代表聚类中研究的热点主题,通过加权词可以明晰高等教育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问题,包括外国民办学校发展研究、核心素养质量研究、职业教育历史研究、教师教育内在联系相关研究等。
从聚类的角度来看,德国位居首位,英国、美国、日本、青少年紧随其后,由此可见第一大聚类是有关国际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讨论。通过二次文献法可以看到,21世纪以来中国对西方国家价值观理念的深刻探讨与研究,主要是對其理论进行丰富、完善和修正,指出教育价值观作为文化输出的一种,国际声誉提升效果明显[7]。此外,还有针对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培养机构活动课程的研究[8]和俄罗斯爱国主义与教育相互关系及整合性问题研究等[9]。可见,国际上教育研究的热点从宏观逐渐走向微观,开始关注社会中教育矛盾较为激烈的问题。
第二个研究热点为基础教育,共有32个节点,权重最高的词为“核心素养”。作为我国课改的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正实现从群体表现到个体发展,单一结果到多元过程,传统测评到智能测评,学校检测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检测这五个方面的转变[10]。既要将每一个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也要对整体有大局性的把握,将教学内容、工具、模式融会贯通,根据学习情境设计有关问题,构建学科教育的知识体系[11]。核心素养作为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合,是人们解决现实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经济日益繁荣、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开始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作为培育适应大数据变革和时代需要的人的重要指标,教育界对核心素养充满了期望。在基础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中体会情境的变化和未知性。在内容上,要将学科结构紧密结合,防止学生从孤立的知识点思考,从而有效提升核心素养水平。2016年9月,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出台,使核心素养正式进入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但是如何让理论走入实践,仍然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难题。因此,核心素养相关的各国课程研究以及各地的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第三位的聚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校思政教育评估涉及哲学思辨与理论创新、实证研究分析两大方面,以实证研究分析为主,探讨内容包括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提出增强学生规避风险的监控意识等策略[12],还涉及成就、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13]等。哲学思辨与理论创新则是从当前教育问题反思和国外理论中国化两个视角进行评估[14]。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厘清其主流意识形态,就要明确学科之间的边界并构建完善的评价准则。总体来说,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视角,从理论层面划分学生主体,而不是简单地分割其现实存在。
第四位的聚类是杜威。该聚类主要是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通过二次文献法结合施引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学者着重从杜威的教学思想中产生新的灵感,认为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搭建有效且人道的联系。实现终身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由外力决定,而需通过中国特色的教育价值观实现。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应掌握学生对学科概念的理解程度,从而把课堂打造得更高效。关注隐喻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发展起到的作用,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课堂中不能空谈理论,忽视社会真实经验对学习的帮助。在大学管理方面,要构建成功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进一步联系社会,为社会服务。
第五大研究热点是教育政策,加权最高的词为“教育公平”,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贫困国家进行教育援助的政策、研究与实践;农村高中日常教学实践与高考改革的偏离薄弱之处;让教育公平从理论理想照进现实,通过教育评价进行疏导,找到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利用数据系统的便捷功能,将政策与技术有机结合,保护弱势学生群体的利益,为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上述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政策,特别是教育公平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着理论分析过多,缺乏实践验证的问题,在具体建议中,用以验证的例子较少。因此,需要关注实证调查研究,特别是微观领域,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育歧视、学生的个体发展等问题。研究视角不应固化于教育起点公平,教育终点的公平也同样重要。
3 建议与评价
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培养问题观念,加强对现实情境的考量。好问题的提出是一个研究的根基,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仍存在思辨理论文章众多、实证领域研究者较少的状况,提出的理论没有事实基础支撑。我们要使研究方法科学化,就要以问题为中心,增强研究服务实践的意识。
第二,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方法,在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还要把别人的方法、工具落实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中。要打破过去分散的、各个学科独立的局面,高等教育研究理应超越学科的界限,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剖析。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学科交叉学者和交流平台的建设。
第三,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水平,在培养学科人才时,要增强方法学习的意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方法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经验主义成为一线教师工作和科研中的主流,这俨然成了高等教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此,保证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序推进,既可以使研究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又可以让高等教育内在要求得到充分规范。提高学生和一线教师的科研水平,优化研究高等教育的实践技术,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4 結语
本文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态势进行了分析,为将来国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通过对2016—2020年高等教育类期刊的可视化分析,发现近5年的研究热点有在线教学、杜威、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思政教育等。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育是最大的热点,把握国家与时代脉络,对思想政治教育难点进行钻研探讨,是每个教育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在方法论层面,高等教育开始关注数据与评价方式的整合,在教师、学生、管理者中产生了独特的反馈机理。同时,重视教育问题的跟踪调查,在微观层面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研究聚集点。在研究视角层面,国内高等教育正火热开展国内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分析,研究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国内研究具有指向意义。
参考文献:
[1] 兰国帅,张一春.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高等教育领域12种SSCI和A&H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2):87-98.
[2] 潘黎,王素.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研究热点主线的计量研究——基于八种CSSCI教育学期刊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20-24.
[3] 亨利·斯莫尔.科学文献中的共引:两个文献之间关系的新度量[J].美国信息科学学会杂志,1973(4):24.
[4] 陈朝梅,费迪莉亚·伊贝圭,侯建华.共沉淀团簇的结构和动力学:多角度共沉淀分析[J].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杂志,2010(7):61.
[5] 侯剑华,陈悦.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S1):15-21.
[6] 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7] 肖军,王婷钰.德国在阿拉伯国家海外办学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1):97-104.
[8] 谢赛.指向实践能力提升的日本教师培养机构活动课程——以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2):78-91.
[9] 雷蕾.普京时代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二十年回顾[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11):53-59.
[10] 檀慧玲.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向度转变[J].教育研究,2018,39(6):98-104.
[11] 周彬.学科教育专业化:知识基础和行动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3):59-67.
[12] 朱琳.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成因与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88-95,121.
[13] 蒋承,罗尧,张雨晴.贫困大学生学业成就与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J].教育研究,2020,41(6):134-144.
[14] 刘燕楠.矛盾与困惑: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2016,37(9):11-18,50.
作者简介:吴狄(1997—),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学教育、高等教育。
俞宏毓(1977—),女,安徽宁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