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色彩对不同时期文化氛围的影响

2021-11-30张萌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文化氛围青岛

摘要:城市特有的色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地域特色、习俗传统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随着社会的繁荣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颜色解读略有分别,因此不同城市会受到颜色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文化氛围。本文以青岛老城区为例,通过其独特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色彩特点,分析城市色彩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当地文化环境和文化需求的陶染,剖析其对青岛人的性格特点、审美意识等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文化氛围;城市色彩;色彩心理学;红瓦绿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3

城市色彩是城市大众空间中所暴露对象的外在颜色的总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青岛是一座由色彩命名的城市,与颜色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缘分。提起青岛,人们总是能联想到康有为先生的那一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有意无意间归纳了青岛老城区传承下来的色彩搭配,呈现出这个城市独到的性情风貌[1]。

本文以青岛老城区为例,从城市色彩与文化氛围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分析青岛文化氛围的变迁与青岛民众的文化诉求。

1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缘由

青岛城市色彩的特点主要在于红瓦顶与黄墙面的运用,与中国其他城市青砖青瓦的色彩搭配相比更加鲜艳亮丽。热情的红色和活跃的黄色穿插在充满生机的绿色与清凉的蓝色之中,给这座文秀的小城增添了活泼的意味。

青岛的历史并不悠久,真正步入发展应是自1897年起被德国殖民者侵占的17年间[2]。殖民时期的德国建筑普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华丽明快、夸张激越,而红瓦黄墙最能满足这种生机勃勃的浮华质感[3]。加之1901年租借地《城市规划》明确了红色陶土瓦的使用,让这座小城在成长的幼年时期便融入西方建筑的特色与色彩喜好并延续至今[4]。同时,青岛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使当地的环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德国殖民者引入的洋槐和法国梧桐能够在青岛生长,成就这片“汪洋绿海”。

德国殖民者对青岛城市规划的大量投入确立了青岛百余年的城市色彩基调与建筑特色,成为岛城红瓦绿树的开端[5]。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启的“平改坡”工程(青岛称“红顶工程”),确定了青岛延续德式建筑风貌的规划之路,使“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色彩特点在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手中融入时代精神并且传承了下来。

2 城市色彩及其对近代青岛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氛围是一种环境的集中表达,社会文化氛围便是一种社会境况的体现,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呈现在当地不同时期的文化环境和文化需求之中。人们只要走进青岛老城区,就会立刻从建筑群的风格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色彩运用中感受到这座小城在色彩文化上的沉淀[6]。

笔者根据CBCC中国建筑色卡色号大全对青岛老城区的医药商店旧址与邮电博物馆、基督教堂、康有为故居建筑本身及周边街景色彩进行划分,用于剖析其对近代青岛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见下图)。

老城区建筑多以暖色调的黄色粉墙或石砖与红瓦坡顶组成,有时会加入少量的低彩度冷色及中性色作为点缀。在色彩心理学中,暖色系的颜色能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温暖的感觉,增强亲近感,运用在建筑中就会从视觉上带动心理提高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周边色多为棕褐色、蓝色和绿色此类冷色系的颜色。棕褐色能带来安定的感觉,其较为中庸的彩度、明度都能使人情绪稳定,容易相处。而蓝色与绿色则是灵性与知性兼具的色彩,有自由、和平的象征,能够使人放松,回归自然。

细看建筑立面大多采用黄色,不同用途的建筑所使用的黄色彩度不同。例如,基督教堂使用的黄色彩度明显低于康有为故居建筑立面的彩度(近乎高明度的棕色)。低彩度的颜色更具有敬畏与沉静感,运用于教堂建筑能够增强宗教文化神圣庄严的感觉;而康有为故居运用较高彩度、偏暖色的黄色通常能带来希望、光明的积极联想,用一种儒雅的扩张力营造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氛围[7]。红色则象征热情、权威,是充满能量的颜色,但纯度过高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有时还会带给人血腥、暴力的印象。因此,红色多运用于建筑顶部及装饰部位,像医药商店旧址与青岛邮政博物馆这样通體红色的建筑并不多见[8]。

综合上述分析,近代青岛的文化氛围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激进、包容。

德占时期青岛曾迎来两次名人移居的热潮。这些文人墨客长期在黄墙红瓦、绿树蓝天的影响下,创造出的作品对岛城文化氛围与文化品质的影响都是空前的[9]。例如,萧军在青岛完稿、轰动文坛的《八月的乡村》,用质朴刚健的语言发出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热血呐喊;创办青岛文学史上第一本刊物《青潮》的王统照,抒发深厚的情感体味着苦难的现实;沈从文在青岛完成的几十篇小说和散文中,其代表作《边城》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讴歌[10]。

文人在青岛完成的文艺作品大多积极热血。从色彩心理角度分析,那个时期青岛建筑所用的红色与黄色都是相对高纯度、偏暖的颜色,会使生活在当地的人产生兴奋感,也就不知不觉在作者笔下留痕。加之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给人们造成的不安定感,使红色血腥、暴力的负面印象在那段民族意识空前强烈的岁月里不断放大并刺激着他们的神经,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 城市色彩对现代文化氛围及青岛市民的影响

现代青岛的文化氛围是有过渡和转变的。如今,文化氛围已经由从前的激进逐渐变为平和,更加偏重于贴近生活的市井文化,具有广泛性、通俗性、时尚性的人文特点[11]。文化的包容性仍然存在,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有了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12]。并且城市色彩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当地文化环境和文化需求都有不同的陶染,长期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性格特点、审美意识等[13]。

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建筑上红色与黄色的纯度和明度已经没有刚建成时浓郁了,灰度的增强削弱了红色热情、威望、血腥、暴力的印象,也减轻了黄色希望、激情、活泼的象征,给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稳健感。又因为绿树蓝天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绿色与蓝色的生机、知性保存了下来,散发出冷色调特有的后退感和收缩感。这两种情况的结合便是青岛传统文化环境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色彩色相不变的基础上提高灰度,会使色彩本身缺乏活力。虽然这会使该地的文化环境趋于平和,但是灰色作为过渡色可以和任何色彩搭配而得到一种平衡的画面效果,具有很强的适应性[14]。由此就能夠解释青岛虽然文化氛围趋于平和,但是文化包容性却如此强烈的原因。

收集市民对城市建设中城市色彩和社会氛围现状的看法,以及对自身的影响,剖析市井文化在青岛盛行的原因,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统计与分析,开展“青岛城市色彩对市民的影响”的问卷调查工作,对回收的94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在94份有效问卷中,对青岛的印象一题中有47.87%的人选择自然环境,28.72%的人选择城市色彩,13.83%的人选择建筑,9.58%的人选择人文风情;对“城市色彩在城市形象中的地位”调查中,68.08%的人认为很重要,27.66%的人认为重要,4.26%的人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可以忽略。由此两项可以发现市民对城市色彩的关注度比较高,基本都能够认识到城市色彩的重要性。这将增强城市色彩对市民的影响,增强青岛人对“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认同感。

在“青岛的代表性颜色”调查中,43.62%的人认为是红、黄、蓝、绿四色,27.66%的人认为是蓝色,15.95%的人认为是红色,12.77%的人认为是绿色,没有人认为是黄色。从最直观的角度来分析,“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人达成一致的共识,而海洋和蓝天作为这个海滨城市的第一视觉要素,蓝色成为第二多选择的颜色是合理的。

在城市色彩对性格的影响一题中,多数市民选择热情好客、儒雅温柔。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建筑上的红色和黄色虽然灰度增强,但是色相的基本属性依旧存在。红色具有的热情似火、喜气洋洋的氛围和黄色拥有的活泼乐观、明快兴奋的感觉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只是纯度的降低增强了色彩本身的融合性,因此这些色彩的组合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青岛人热情好客、爽快实在的形象,也增强了性格的随和感。在审美方面,城市色彩对市民的影响大多体现在拍照方面,在购物、穿搭和家装等方面也有少许作用。相比历史悠久的城市,青岛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色彩作用下,原色相的象征意义被放大,引导市民的普遍性格特征和审美意识都更倾向于热闹、亲民、通俗的市井文化。

在“青岛老城区城市色彩变化体现的方面”一题中,76.60%的人认为体现在文化类建筑及景区上,56.38%的人认为体现在居民楼上,41.49%的人认为体现在休闲场所中,26.60%的人认为体现在教育类建筑中,24.47%的人认为体现在商铺上,还有4.26%的人认为体现在其他方面。新城区不断发展,高楼大厦平地起,商业气息浓厚,但是在建设住宅、别墅(甚至是公厕)等低层房屋的时候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运用红瓦坡顶和黄白色墙面,其与高层住宅、商业大楼交相辉映,使青岛在历史与时代的视觉色彩交融下更具有文化包容力[15]。

总的来说,现代青岛文化氛围的发展是可圈可点的,虽然缺乏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积淀,但是在跟随时代精神开拓创新方面会比老牌城市更加轻松。青岛在成长初期主要受到的是外来文化的熏陶,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较强。加之现代青岛经济发展飞速,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城市色彩的运用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性和外来性。这种强烈的包容性使青岛接受新鲜事物更快,跟风更准,文化氛围也更加活跃。

4 结语

城市色彩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鲜明的城市色彩有助于建立城市良好的第一印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对生活在当地的人们起到正向的陶染作用。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有着优秀色彩基础的青岛具有强大的集聚张力,完全有理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握色彩优势,保持活跃的市井文化氛围,注重积累文化底蕴,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特色海滨文化,使这座美丽的小城迈开坚定的脚步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嘉婕,刘恒.基于交互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成都麓湖云朵乐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14):36-37.

[2] 李飞扬.差异化社会环境下象征主义的发展路径——以古斯塔夫·莫罗、克利姆特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65-66.

[3] 武泽明,邵森.南京林业大学二村休息区植物造景分析[J].艺术科技,2021,34(7):49-50.

[4] 李嘉婕,李雪莲.中国三大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与植物造景研究[J].艺术科技,2021,34(9):20-21.

[5] 任真.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实践的思考与研究[J].艺术科技,2021,34(9):12-13.

[6] 蒋幸珈.紫砂艺术与鉴赏[J].艺术科技,2020,33(21):21-22.

[7] 王碧洋,朱宇婷.论南京地铁三号线《红楼梦》主题壁画设计[J].大众文艺,2019(20):99-100.

[8] 孔露.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分析——以南京玄武湖翠洲门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9):16-17.

[9] 季优铭,朱宇婷.南京地铁站壁画艺术风格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94-95.

[10] 闵瑶.中国绘画艺术的“雅俗”之辩[J].艺术科技,2021,34(7):139-140.

[11] 陈晓芙.文创产品设计与城市品牌建立——以广府庙会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13-14.

[12] 武泽明,刘云.交互设计理念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汤山矿坑公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14):28-29.

[13] 朱宇婷.浅谈环境设计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建设[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66-167.

[14] 刘云.论木材纹理在艺术图案中的设计与应用[J].艺术科技,2021,34(7):41-42.

[15] 成明,朱宇婷.植物造景分析——以水花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62-64,67.

作者简介:张萌(2001—),女,山东淄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朱宇婷(199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氛围青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加强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探究
弘扬民族音乐促使民乐走进学生心灵探究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艺术理念
青岛明月申牌?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