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装备制造业需求下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1-11-30罗道坚徐龙胜吴辉罗新江
罗道坚 徐龙胜 吴辉 罗新江
摘要:中高职院校深化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围绕课程体系设计、资源建设、组织与实施、评价与改进等方面构建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供大家进行探讨。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一、贵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8年12月,贵州省政府实施《贵州省十大干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以来,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近1万亿元,成为贵州历史上工业化进程最快的时期。方案要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到2022年产值达到1600亿元。故贵州省持续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了一批高端化、智能化、保持较快增长的“贵州制造”产品,涌现出了“中航电梯”“詹阳重工”“贵州钢绳”“力源液压”等蜚声海外的品牌。但贵州经济基础薄弱,技术人才储备较少,制约了产业规模增长和创新研发。
探索构建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才能高效培育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贵州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贵州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分析
课题项目组调研和分析了贵州省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及装备应用137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如下:
(一)技术技能人才现状和主要特点
贵州省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制造、检测检验设备生产、航空发动机、高级教练机、汽车零配件供应等企业,从事零部件加工、质量检测、工艺设计、智能制造控制系统搭建与维护、设备检修等工作。课题组对贵州省37家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750份,共回收了726名从业人员的问卷,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占比见下表。
根据上表分析装备制造企业学历分布,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在大型企业比例最高为7.58%,在中型企业为4.38%,就职小微企业比例很小;本科学历员工在大中小微型企业比例相当;高职学历员工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分别为46.68%和56.22%,在微型企业的占比最低为40.82%;中职学历员工小型微型企业占比较高,分别为44.58%和42.42%,在中企业中占比为32.26%,在大型企业中占比最低为20.02%。
(二)技术技能人才规划及需求情况
按照全国装备制造机械行业人均年产值100万来计算,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至少需要从业人员16万人才能实现2022年的1600亿元产值目标。目前,贵州省制造类企业提质升级迟缓、工作环境有待提升,工作岗位流动性大,加上部分学生及家长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人才缺口巨大。
三、数控专业人才岗位能力核心要素解构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分析,企业对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主要在“道德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包括:
(一)优秀的道德品质
当前,部分中高职院校存在过于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培养、职业发展需求。
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有优秀的职业能力和道德品质作为支撑。中高职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自我发展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与革新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厚植工匠精神,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过硬的专业技能
贵州装备制造类企业急需熟练操作数控设备、精通数控编程、掌握产品质量检验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技能人才,主要能力包括:(1)识读、绘制复杂零件图、装配图等能力;(2)能够排查和解决设备存在的电子电工电气故障;(3)掌握常见金属材料特性、热处理知识、金属材料加工工艺;(4)操作、使用、维护普通加工设备、数控设备能力;(5)熟练运用测量仪器,具备对零部件进行质量检验、分析的能力。
(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应当根据学生在中职、高职等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对职业素养的需求,设计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应该重点关注素质教育,必须融合敬业、忠诚的职业道德,培养正面、乐观、积极的职业心态,树立爱岗、奉献、合作的职业价值观;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培养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淬炼精湛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和动态的发展观,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执行力、职业习惯。
四、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高職有效衔接培养复合型、跨界技术技能人才,就需要在体系设计、资源建设、组织实施、评价改进上下足功夫。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建立行、企、校专家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课程体系总体设计、组织实施、绩效评价。首先通过专业调研来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职业领域整体认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对职业岗位所需的通用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进行拆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来编排知识点、课程模块,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课程体系实施评价。
建立中高院校之间职衔接工作小组,研究和解决衔接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问题。衔接院校应共同成立包含两校主管领导、相关教管教辅部门、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及课程负责人在内的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加强校政企的调研、互访、交流,充分挖掘各自的资源优势与育人特色,争取区域产业企业资源,明确校政企在实训条件、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投入。
中高职教师深度参与到课程体系设计、建设、实施中,保证衔接课程的相对独立性、灵活性。建立教师深度参与衔接课程结构、标准和内容进行衔接贯通设计、建设、实施的工作机制,保证:(1)文化基础课程确保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达到中高职各自层次的要求;(2)专业课程保持专业知识的深度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满足岗位迁移与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建设
随着贵州装备制造业逐步启动“机器换人”和智能工厂,职业院校实训设备投入逐渐加大,难以开展部分综合性生产实习实训。开拓多种渠道课程资源,是有效开展人才培养的保障。
充分发挥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包与资源库。吸收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深化校、企、行之间产学研合作,协力开发、建设并共享一批符合学生能力发展逻辑的机械制造概念和原理、工艺识读与编制能力、夹具选用与设计技能、创造与创新思维拓展等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包,满足学生中职升学高职的知识储备,提升毕业入职企业的适应能力。
积极参与贵州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的产学研活动,开发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借助贵州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的聚集优势,统筹校、行、企多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元素融入实践教学项目的工作手册教材。同时,校企共建、共享引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智能化水平、生产效率、教学质量。
深度融入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协会,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共商参与的沟通机制。借助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协会在企业间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授课教师互选互聘,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共商的课程衔接沟通机制,从产业行业发展视角综合评价课程的开发质量,缩短中高职课程衔接进程。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
以保障学生就业能力作为课程衔接设计根本思路,从“文化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等三大模块探索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文化基础课程
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规律。“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注意区别中高职的层次、保持课程连贯性。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差异、文化素质基础来确定知识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方法,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高职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把握学习重点,在教学内容生动性、灵活性上下功夫,逐步增加学习的挑战性,加强演讲比赛、艺术文化节、三下乡等隐性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中高职专业理论课程要根据各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的差距,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避免课程衔接轻重颠倒、前后脱节。中职要侧重于适应生产需要,通过“机械制图”“车(铣)削工艺与技能训练”“电工电气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零件图纸的识读与绘制、机械制造工艺及质量检测、机电设备应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职要侧重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偏重培养岗位实践、技能运用、创新能力,通过“CAD/CAM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学习,递进式地培养学生的CAD/CAM加工、工艺编制、工装设计、设备检修等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
3.职业能力训练课程
中高职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设计需要邀请企业参与共同梳理起点聘用岗位、晋升岗位的能力要求。中职要侧重于培养装备制造生产人员基本职业能力素质,包括机械加工知识、培养职业素质、安全生产知识以及从事职业行为能力;高职要侧重于机械制造知识运用、生产过程管理、创新能力培育等培养,围绕一个完整项目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思维方法开展“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创新创業实践”等课程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对复杂项目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与改进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定期开展课程实施阶段性评价、适时优化和改进课程体系。
定期开展课程衔接实施评价,及时优化和改进课程实施环节。中高职院校要建立授课教师定期交流机制与一体化的质量监控机制,提高授课教师教学规范性,统筹、协调、检查、督导等衔接分段培养工作,引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模式,及时优化和改进课程实施环节。
定期评价课程资源使用成效,适时优化和更新衔接课程资源。中高职衔接工作组建立课程资源使用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等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评价,动态优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提高课程资源使用绩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的效能。
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指标,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实施质量评价。定期开展毕业生调查和企业走访,及时调整就业率、毕业生起薪、晋升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人才培养指标在课程实施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保障体系、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五、结语
随着贵州先进装备制造业产能的进一步扩大、产业的进一步升级,要切实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中高职衔接问题急需解决:如何建设中高职衔接教学团队,如何围绕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推进中高职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如何建立无缝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机制等。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应从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出发,以培养奠定学生长效发展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中心,联合校、政、行、企系统性进行顶层设计,协同推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罗道坚(1986— ),男,布依族,贵州罗甸人,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徐龙胜(1972— ),男,布依族,贵州罗句人,中文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文化素养;吴辉(1985— ),男,侗族,贵州玉屏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罗新江(1986— ),男,布依族,贵州贵定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电气控制其自动化、数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