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综述

2021-11-30杨建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旅产业链文化产业

杨建翠,王 浩

(1.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旅游规划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段时间以来,文化旅游产业被认为是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特殊兴趣的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供需、管理、发展模式与制约因素等主题在过去近30年的文化旅游研究中多有讨论,相关理论成果集结了我国文化旅游实践中的诸多经验,也为文化旅游纵深推进提供了有力指导. 然而,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趋势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边界日渐模糊,文化和旅游部门行政体制“合体”,文化旅游产业开始拥有文化基因和旅游载体相融合的新身份和新地位. 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构建和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不仅事关文化旅游产业本身的发展问题,更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产业链是民众在进行文化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由旅游者需求链引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品链条,由产品供应链条组织生产和服务,最终形成的完整产业链[1]. 文献回顾发现,国内关于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研究最早兴起于2009年,此前学界多就文化产业链或旅游产业链进行单一论述,及至2009年8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始见文化旅游产业链相关研究,并在过去近10年间产出了部分较具影响力和突破性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尚未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研究进展开展过系统梳理. 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该领域的文献概况、研究主题展开回顾,并对现有文献成果进行理论评述和展望,以期厘清国内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文献概况

以“文化旅游产业链”为主题检索词,未设定发文时间,发现截至2021年5月15日,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48篇相关文献,国内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成果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以前没有文化旅游产业链相关研究成果,在2009年8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才开始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才受到学者们关注,2009年至2012年是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之后关注度逐渐降低. 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激发了文化旅游产业实践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链相关研究. 2014—2015年又出现了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成果发表的第二个小高峰时期. 2018年3月,原国家旅游局和原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以下简称文旅部). 2019年6月,文旅部发布《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促使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再次进入成果发表高峰期. 文化旅游产业链发表成果的波动趋势说明,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受到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影响、契合当时的政策和社会热点.

2 研究主题

对48篇文献进行主题分类,得到如图2(百分比表示文化旅游产业链各研究主题文献的占比)所示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各研究主题文献概况. 从图2发现,对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研究主要归为3大类主题.

图2 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主题文献占比

首先是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和拓展研究,其为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主要借鉴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的构成要素及产业链拓展方式进行了探讨.

其次是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 相关研究通常是先界定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在此基础上借鉴已有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理论框架,从不同视角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要素和文化旅游产业链形态结构,并对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机制展开理论研究. 还有部分实证研究将这些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对一些文化旅游景区或文化旅游行业的文化产业链的构建路径和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最后是文旅融合产业链研究. 一般地,以前两个方面研究成果为基础,基于产业链、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理论和研究框架,对文旅融合进程中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路径提出设想,并针对当前一些文旅融合区域或行业出现的产业链问题提出文旅融合产业链治理对策. 以下对3类主题代表性成果依次展开综述.

2.1 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及延伸

2.1.1 产业链学者们主要从价值链[2-3]、供应链[4-5]、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产业等不同视角对产业链定义、内涵、构成、延展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开展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产业链的构成及分类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链结构进行划分,认为根据产业链性质内容划分,产业链包含了产品链(生产链)、供需链、价值链等多个维度;根据产业链上中下游关系,划分为上游产业群,中游产业群和下游产业群;根据产业链形成过程,划分为前端产业群、中端产业群和后端产业群. 还有学者根据产业集群与核心产业的关联度将产业链中的产业集群分为核心产业群与延伸产业群或核心产业集群、外围产业集群、扩展产业集群等. 此外,还有从其它不同角度划分产业链构成要素方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当然,产业链延伸和扩展方式也是产业链研究的重要内容,学者们一致认同两种主要扩展形式,即产业链的纵向延展和横向拓展.

2.1.2 旅游产业链构成及旅游产业链延展方式旅游产业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且产业形态多元化,因此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形态也呈多样. 学者们参照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链构成要素和产业链分类方法,根据广义或狭义的旅游产业概念界定,借鉴产业链构成及分类方法,分别从产业链的要素构成、业态分类、供需环节、上下游关联产业、价值链、旅游与技术融合、产业链品牌价值链等多种视角对旅游产业链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解构,从不同角度将旅游产业链结构划分为不同类型. 有学者把旅游产业6要素划分为链核产业群和扩展产业群[6-7];罗明义从产业部门与旅游核心产业的关系,把旅游产业链各部门划分为旅游的核心部门、依托部门、相关部门3个层次[8];赵小芸认为旅游产业链包括资源规划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产品消费等要素[9];舒波认为旅游产业链的网络结构由上游的食品、设备、工艺、家具和能源等制造商、旅游要素供应商与整合旅游要素的运营商和中游的旅游代理商、下游的旅游者共同构成[10];马梅提出了旅游产业价值链模型,认为旅游产业价值链由基本价值链、可变价值链和延伸价值链构成[11];舒波基于品牌价值链,将品牌延伸意义上的旅游咨询、电子商务、品牌宣传等产业部门也纳入旅游产业链结构[10]. 总体而言,该方面研究主要是基于旅游产业内涵和产业链理论,对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及延展方式开展了研究.

2.2 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路径

在该领域,学界多基于文化旅游产业属性的界定,对文化旅游产业链要素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路径. 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是横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兼具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属性,既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学者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行业属性界定不同,使得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要素结构划分和构建路径也不同. 各学者对文化产业链研究基本是先界定文化旅游产业属性,再依照属性划分产业链构成要素. 整体而言,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路径为以下5种类型.

1)按照文化产业链的构建模式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这种观点把文化旅游产业属性划归为文化产业体系,认为文化旅游产业行业属性仍然属于文化产业. 因此,按照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方法,对文化的9个行业按照文化产业核心层、辅助层的方式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还有学者按照核心层、外围层、辅助层划分文化旅游产业链[12];常卫峰等[1]把文化旅游产业的9个行业按照上游、中游、下游的方式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兰苑等[13]则从横向关联产业和纵向关联产业两方面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2)参照旅游产业链构建模式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此构建模式把文化旅游产业视作旅游产业的分支. 据此观点,郭莉等[14]按照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6大构成要素来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3)按照文化旅游产业链包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所有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 该方法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叠加,所以文化旅游产业链包括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所有要素[15-16]. 持这种观点的马勇等[17]按照上游、中游、下游划分文化旅游产业链各要素;陈云萍[18]根据产业要素与核心产业的联系紧密程度,按照核心产业群、基础产业群、衍生产业群构建文化产业链结构;朱飞从[19]横向关联产业部门、纵向关联产业部门两个方向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也有学者根据文化和旅游产业部门融合后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文化旅游产业链结构划分为主体业务链和辅助业务链两大部分. 还有学者将文化旅游产业链结构划分为核心产业群、基础产业群、衍生产业群[18].

4)按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后形成的新产业要素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兰苑[13]、刘洋[20]等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边界逐渐消失而形成的新产业,替代了原来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因此可按照新生成的文化旅游产业业态构建和划分文化旅游产业链.

5)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点切入,构建“旅游+文化相关产业”型文化旅游产业链. 常卫峰等根据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点切入,以“旅游产业链+文化相关产业部门”的方式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1].

2.3 文旅融合产业链

2.3.1 文旅融合产业链研究成果概况在文化旅游产业链主题下,文旅融合产业链相关主题的文献占比较高,细分主题包括文旅融合产业链(占比12%)、文旅融合(占比10%)、融合发展(2%),总占比超总文献数量的20%,如图1所示. 这表明文旅融合产业链研究是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领域,与以“文旅融合产业链”作为检索关键词,发文时间不限定,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相一致. 从发文数量来看,截至2021年5月15日,该库中检索到文旅融合产业链研究的文献数量为32篇,其中5篇是报道型文章,27篇是学术论文,如图3所示. 但用“文旅融合”并含“产业链”作为篇名关键词检索,发文时间不限定,仅检索到4篇文章,检索结果与用“文旅融合产业”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章高度重复,故本文用涵盖度更广的“文旅融合产业链”主题的检索结果来综述分析.

图3 “文旅融合产业链”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2.3.2 文旅融合产业链研究主题文献回顾发现,大多数文旅融合产业链研究是将旅游产业链、文化产业链的相关知识与文旅融合研究的内容相结合,探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如何相融,构建和延伸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以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产生乘数效应,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文旅融合产业链研究成果中理论研究偏少,应用型实证研究成果占多数. 此外,研究成果多数以中小尺度文化型旅游景区或某些特色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涉及的案例地主要有贵州[21]、常州[22]、湘西州[23]、松阳县、浙江上虞市[24]、云南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25]、赣州[26]、长江经济带[27]、黄河故道[28]等. 研究主要对案例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产业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然后从文旅融合角度对研究对象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路径和产业链治理提出思路或对策.

从研究涉及的文化和旅游行业看,除了少量文献讨论宏观的文化和旅游业全产业链构建[17,29],更多文章热衷于讨论各地细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产业链构建,行业范围多涉及与旅游业相关的农业文化旅游[30]、茶旅文化产业[31]、康养产业[32]、纺织业[33]、香榧产业[34]等细分行业的产业链构建.

从研究视角看,部分文章契合当时国家政策或社会热点问题. 例如,蒋惠凤[35]从供给侧改革视角研究了文旅融合供应链管理;刘玲等[24]从乡村振兴视角对湘西州非遗苗画文旅融合产业链进行研究,张苗荧[36]则从智慧城市角度对文旅产业链构建进行了研究.

如图4所示,进一步对32篇文献进行主题细分可发现,大多数研究借鉴了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研究思路,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第一,探析文旅融合对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应;第二,从理论方面探讨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要素和构建途径;第三,文旅融合产业链优化设计;第四,文旅融合产业链治理研究. 此外,也有少数文献从不同视角对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与非遗文化的利用和保护、地方营销、智慧城市建设等文化细分行业的发展和保护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下分别就各个主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文旅融合对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影响机制. 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原产业边界消失、结构重组后形成的新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均是产业链上的节点,彼此互为补益,相互支撑[20].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通过价值链的重组融合,将原来分属于两大产业的核心价值活动环节融于一体,改变了原来的价值创造逻辑,从而催生出新的产业模式,促进了两大产业创新. 文旅融合的目的是要打造兼具文化深度和旅游广度的创新型文旅融合体[37].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源自消费者需求和文旅产品供给,两者以技术融合为保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链[20]. 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就必须完善当地经济中的产业链建设,尤其是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的产业链[38].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不是单一产业主导,而是技术融合下产业渗透重组后形成的新业态和新产业链. 产业融合过程中不但需要产业链前端多产业生命周期协同发展,还需要强调产业链后端多元产品的持续更迭流程再造. 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产业链纽带机制,发挥产业链条上企业、组织、单位等之间的联系,发挥产业和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和加速产业发展的交叉和渗透,形成带动性的产业机制,最终形成区别于传统的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的新型产业链[38],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巩固、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产业链规模[39].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融合过程中,还要受到大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区域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度、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宣传、市场化竞争程度等[38].

2)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路径. 由于学者对产业属性分类和构成有不同的见解和划分方法,并且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在生产、服务和宣传等环节有很多融合切入点,使得文旅融合产业链结构复杂且多元,产业链构建路径也有不同方案,一般选择某一视角对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路径进行研究. 如戴斌[39]提出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科技力量的深度渗透,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的需求端、供给端和公共服务领域都产生了变革,供应链正从企业内部的一个支撑部门向客户端延伸,衍生出新的价值和服务模式,因此要对供应链进行革新,以大数据和数字化驱动供给,重构文旅供应链;李树信等[40]仿照产业生态系统,创新构建了由核心产业群落、支持体系、外部环境组成的文旅融合产业链;张正兵[38]从融合和产业链角度,提出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组织、单位的集聚体;刘洋等[20]认为文旅融合产业链构建需要重构两者产业链核心要素,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解构与重构,分阶段以条块视域实现前端技术融合、中端功能融合和末端市场融合,其中应以复合创新实现技术融合、以技术融合影响技术扩散、以技术扩散推进技术创新、以物质遗产及其文化、地域文化及其符号实现功能融合;蒋惠凤[22]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提出在文旅融合形成的产业链中,当地政府、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服务商、社区居民和游客等利益相关者构成旅游供应链,通过某种机制设计或契约安排,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协调.

3)文旅融合产业链优化设计. 对实证研究对象的产业链优化设计通常是在文旅融合产业链分类和构成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产业链发展的独特资源环境条件及文旅融合背景,研究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相应的产业链优化路径. 如张磊玲等[31]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型与机理,探讨了文旅融合产业链的培育路径;林文献[28]在对商丘境内黄河故道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和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故道水果、观光农业为主产品,以故道绿道为网络,串联故道沿线各类生态果园、生态观光农业园、生态养殖园、水库、特色村寨、农家乐等,把故道遗风、名胜古迹、民间传说、非遗项目、文化创意融入产业之中,提高产业的文化品位,打造文旅融合产业链;李忠华[25]根据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产业链构建条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布朗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产业链”开发方案;张琰[41]根据产业链理论,对桓仁冰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旅游产业和葡萄酒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构建了集葡萄苗繁育及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加工、葡萄园及酒厂建设、酒窖观光、葡萄酒品鉴、葡萄酒文化普及、美食、节庆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张炯华[24]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文旅融合发展中采用的建立文旅融合示范区、以“花”为媒打造城市景观带、激活农村闲置房等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效,为其他地区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4)文旅融合产业链治理. 近年来,文旅融合过程中产业链治理各环节出现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他们在总结文旅融合产业链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优化路径、加强旅游产业链各部门间的协作、多方面加强产业链要素整合、培育优势企业、创新特色文旅产品、打造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产业链运行机制、树立品牌、严格约束上下游企业等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产业链治理对策[42]. 归纳来看,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优化路径、加强旅游产业链各部门间的协作,以产业链整合策略促进文旅融合和产业链优化. 在众多治理策略中,大多数学者提出要运用产业链整合策略和区域旅游合作策略,优化文旅融合产业链治理. 综合各学者观点,途径主要有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各环节的产品整合[43]、价值整合[44]、信息整合、人才整合、资金整合、政策整合、市场整合等.

其二,培育创新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如方世巧等[44]提出要从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优化路径、加强旅游产业链各部门间的协作、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创建品牌效应、制定明确的产业分配机制等方面优化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治理工作.

其三,以新的行业优势为核链,形成新的产业链模式. 有的学者提出产业链优化需要培养新的行业优势企业为核链,形成新的产业链[9].

其四,建立健全产业链运行机制. 相关研究从如何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竞争谈判机制、信用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研究[43].

其五,加强旅游产业链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人才培训、制定人才规划、专门协调机制,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等方式统筹人才建设,为文旅融合产业链提供专业人才储备.

此外,部分学者还从其他方面对文旅融合文化产业链治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例如,王克岭基于产业组织及产业发展理论,提出了沿循文化旅游“产业链界定—产业链构成要素—产业链治理影响因素—产业链治理模式选择”的思路,将旅行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的主导企业和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核心,通过旅行社调整协调相关文化旅游部门的职能和业务关系,对文化旅游产业链治理机制进行了探索[15].

3 研究述评与展望

回顾既有文献发现,国内的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也为如何构建文旅融合产业链、如何治理产业链提供了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但是,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或亟待深入的地方:

第一,关注度不够高,研究成果偏少. 从CNKI查询到的直接与文化旅游产业链相关的文章有48篇,与文旅融合产业链相关的有32篇,说明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仍不够高.

第二,现有成果侧重于从单一产业链维度开展研究,文旅融合全产业链或新产业链构建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 国内部分学者对旅游产业链和文化产业链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是从单一产业链维度进行的. 将文旅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文旅融合后的上下游产业构建或产业业态变化所引起的产业链构建路径变化的相关研究不足.

第三,偏重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不足,暂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 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和文旅融合产业链研究的相关论文90%以上均是实证研究,主要以某些特色文化旅游区或特色文化旅游行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针对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链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不足,提出产业链构建思路或产业链治理对策,偏重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旅游产业链理论知识体系.

第四,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不够宽,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现有研究视角和范围偏小,仅涉及少量小尺度空间区域的文化旅游区或特色文化产业,普适性研究成果少. 关于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如何创新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如何协作联动,如何实现文化和旅游服务融合、技术融合、人才融合、制度融合、治理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旅游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尚需要受到关注.

第五,对文旅融合产业链的定量研究不足. 现有文献对旅游产业链的整合构建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只有极少几位学者采用计量方法对产业链要素进行了层次分类和影响力研究,缺少基于产业链发育程度对旅游产业或文旅融合效应方面的定量分析.

猜你喜欢

文旅产业链文化产业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