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公共就业服务发展初探
2021-11-30周泽龙
周泽龙
(枣庄市峄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东 枣庄 277300)
我国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战略规划部署中将就业置于首位,这充分表明我国中央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端重视。而公共就业服务则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主要阵地,在新形势社会发展背景下,由于国民生活需求层面不断增多以及对生活水平期待值日益上涨,致使国民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欠发达地区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为例,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与优化成为峄城区全方位振兴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新形势下公共就业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峄城区针对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的有关部门已经基本建立,但在服务机制层面依旧有所欠缺,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形成固定、系统的统一管理制度,例如,现阶段各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之间所设定的名称、职能、上级部门、业务范围、规格等方面皆没有统一,导致各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各自发展,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服务发展体系,进而使峄城整体就业形势较为溃散,缺乏统一作用力。
(二)公共就业服务职能有待丰富
峄城区目前各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所实施的职能管理制度依旧是多年前所适用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职能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公共就业服务发展。目前由于时代发展、就业种类丰富、经济体制深化、供给结构转变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就业市场、就业人员、就业单位、市场需求、人才需求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适合新时代公共就业服务发展的需求,基于此,对公共就业服务基本职能工作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与时俱进[1]。
(三)公共就业服务队伍能力有待提升
根据峄城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员年龄段调查表明,目前该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员的主要年龄段为31-40岁和41-50岁,比重分别为46.67%和32.55%,由此可见峄城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主要以40岁以上服务人员为主,队伍年龄普遍较高,年轻的新鲜血液严重缺失。如若长期处于该种发展情况下,则会使当地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水平止步不前,甚至会由于队伍人员满足现状,缺乏先进服务体系建设意识影响,导致当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2]。
(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有待增强
2021年枣庄市正式成立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强调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要以实现“一网一门一次”为工作目标,明确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事“最多跑一次”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障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由于山东省枣庄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建设程度不同,致使各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信息共享,导致国民仅能固定在同一地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处理相关事务,异地查询等服务无法实现。与此同时,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方面,按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高中为32.16%,中专和大专为27.45%,初中及以下为21.96%,本科及以上为18.43%,这就导致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在信息化业务能力层面较为缺失、创新就业发展渠道意识不强等问题,致使峄城区整体公共就业服务队伍水平低于国家所提出的服务标准。
(五)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有待扩宽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主体是全体国民,但大学毕业生群体在就业服务体系中占比高达55%以上,每年各市就业需求高涨时间段皆是大学毕业季期间,因此,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是目前峄城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重点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也十分重视,但从就业服务实际情况而言,峄城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目前无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指导,因为,现阶段承担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部门是各高校的就业主管部门,高校直接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目前是归属于各高校自己统筹管理并没有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导致峄城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无法实施有效指导管理。
二、基于国家就业政策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
系统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对于峄城区整体就业形势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是峄城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落实有关工作的基础,具体实施为:
第一,完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基本职能三个层面出发,对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统一管理、明确公共就业服务对象主体、明晰公共就业服务人员基本职能,从而使峄城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之间一同化,进而提升峄城区整体就业服务水平。
第二,转变公共就业服务观念。将传统国民主动上门寻求服务转变为公共就业服务人员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实际深入基层了解国民具体就业需求,从而将就业需求转变为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内容。
第三,改善公共就业服务方式。将传统窗口服务与线上移动终端服务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公共就业服务方式。
第四,成立联席工作小组,由政府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人社、商促、教体、民政、扶贫办、工会、残联等部门和镇(街道)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凝聚部门联动合力。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培训力度。以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业务水平、创新就业渠道、服务水平、信息化技术为主题,对峄城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员实行不同层次、不同批次培训,从而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队伍专业能力,促进峄城区整体就业服务发展。
第二,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中进行优秀示范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评选和基层优秀员工评比,从而通过榜样激励弘扬主旋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凝聚力,并让更多人员愿意投身于公共就业服务事业。
第三,依托枣庄职业学院、峄城职业中专等院校设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公共就业服务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劳动力。
(三)扩宽公共就业服务范围
如上文所述大学毕业生是公共就业服务主要群体,也是投身于祖国伟大事业的一线建设人员,因此,为进一步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有效就业指导和服务,需要将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使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可以直接统筹管理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从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方面发挥功效。与此同时,为避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承担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时出现工作人员短缺现象,应将高校原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相关人员一同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在福利待遇上给予一定倾斜,从而最大限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促使高校毕业生学以致用,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四)丰富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内涵
第一,实现区域就业服务联动,即将公共就业服务对象与区域内企业人才需求、重点项目人才需求、创业扶持等方面相结合,从而在解决区域内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同时,为服务对象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群体需求。与此同时,转变传统热线电话被动接听模式,通过“电话测评+上门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主动向有需求的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实现“一对一”精准投送。
第二,实现主动服务市场就业需求职能转变。首先,了解区域内各领域企业单位人才岗位空缺情况以及人才需求标准;其次,将汇总的就业信息转达给急需且符合岗位特征的带就业人群;最后,成立就业指导培训中心,根据服务对象实际需要向社会带就业群体提供就业指导,进而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开展公共就业服务。
(五)创建信息化智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事“最多跑一次”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障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建信息化智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核心理念。在核心理念指导下要求山东省市县皆创立信息化智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并要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化智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方便国民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处理就业问题,还能够依托大数据分析山东省整体就业趋势,从而为政府制定就业战略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就业服务发展对打造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可以通过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扩宽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丰富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内涵、创建信息化智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等有效措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