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21-11-30欧柱宁

今日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

欧柱宁

(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钦州,535000)

疾控机构主要工作内容为负责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防护工作,并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检测预警、风险评估等,是预防及处理公共医疗卫生事件的重要机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及计算机科技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完善疾控机构的经济政策提出科学及可行性的建议,以保障疾控机构顺利运转[1]。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及应用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有效发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及支撑,在强化卫生服务监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及促进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实现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卫生信息化不断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础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有序推进,不断加强信息利用与共享服务。本文现针对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具体叙述内容如下。

1.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至家家户户,智能手机也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生活用品,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及技术储备等因素影响,平台便民健康服务能力仍处于较差水平,虽然已经实现通过网络平台、APP 及短信系统等查询疫苗接种预约及历史接种个案数据功能,但受众人群较少,且缺失面向公众的健康咨询互动服务平台,而已经开通的相关网站中缺少专业维护人员,存在管理较差、信息更新慢、内容板块设置不合理及健康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2]。

1.2 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匮乏是影响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网站、服务平台及便民设施均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维护,才可保持其正常运行,因此信息化投入构成比不够合理,无法进行平均分配,若将资金集中在软硬件采购或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方面,则导致人员信息化培训发面资金不足,从而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专业度下降、服务质量较低,无法满足信息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需求,因此无法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3]。

1.3 人员匮乏及专业程度较低

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多项工作均通过互联网及计算机系统进行,因此需由信息技术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作为主要建设人群,但目前疾控机构内的相关工作人员均无法达到该要求,且多为公共卫生专业,计算机专业人员比例较低,因此信息管理人员在数量、经验及能力等方面均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而相关工作人员普遍信息技术素养较低,无法处理复杂的计算机问题,严重缺乏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公共卫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影响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4]。

1.4 缺乏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

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是我国主要政策,而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其主要因素与领导的重视有关,若疾控机构领导未充分理解信息化建设的内涵,重视度较低,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晚、地点低,并未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手段,对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造成了重要阻碍。因此出现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系统研发应用、降低信息化建设在服务机构科学及规范化发展中的作用,同时间接导致部分地区未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固定预算,从而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实施[5]。

2.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提高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能力

由疾控结构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展开信息化建设宣传,在患者进入医院、社区等医疗地点进行相关保健护理时,由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建设推荐,并帮助人民群众了解最新健康动态,指导其如何及时获取疾病预防知识;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信息化建设服务意识,积极开发多个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主动了解社会公众及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服务质量,主动改进完善服务内容及方式。重点展开信息化便民服务公众,满足社会群众对优质、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并主动开展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应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对公共卫生数据进行深入地挖掘及分析[6]。

2.2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通过中央专项、地方财政资金及社会合作等方面加入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如将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中央财政专项补贴、地方财政年度经费预算,或与社会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如医疗单位、医学院、医疗研究所等机构,由疾控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及公共卫生数据,社会企业提供资金及物力保障,双方各自应用现有资源进行相关公共卫生项目实践与研究,并充分应用项目资金,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2.3 提升信息化人才服务能力

疾控机构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提高学历要求及薪资待遇,且招聘人员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可适量招聘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提高计算机、通信及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合理分配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并与当地人才市场、编办部门进行沟通合作,加强用人单位主体自主权,大量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适当降低录取门槛,并从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核评定、职称评定及评先选优等方面调动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及课程,提高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度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质量,充分调动广大信息化工作者积极性及创造性[7]。

2.4 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

在开展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时针对开展内容、相关措施、开展优点及目的进行重点讲解,必要时在疾控机构内举行相关知识讲座,由专业人士针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知识进行重要性。定期由中央派专人在各个地区疾控机构内进行抽查、了解信息化建设进度及效果,加大国家对此重视力度,从而使疾控机构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国家对该政策的重视度,并提高对其实施重要性的认知。

3.小结

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且当前现状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人员匮乏及专业程度较低及缺乏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可对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通过相关对策充分解决,主要包括提高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提升信息化人才服务能力及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通过上述对策完善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专业度及服务水平,同时建立更加科学的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将该政策充分落实,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全方位的疾病预防、治疗及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