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2021-11-30赵中元

今日健康 2021年9期
关键词:病患西药血压

赵中元

(阳朔县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541900)

高血压主要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所形成的压力值不断升高并超出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大部分病患可在无任何临床表现的情况下发病,同时血管壁长时间承受高于正常压力会引发脑卒中以及冠心病等严重疾病。据临床调查显示[1],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是27.90%,并且高血压患病率正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而在中医方面,对于“高血压病”无具体名称,但是将其纳入“中风”、“眩晕”以及“头痛”等范畴。高血压能够对心脑血管产生威胁,并且通常同其他危险共存,会对病患机体肾、脑、心等重要脏器结构以及功能产生损伤,进而使其出现功能衰竭情况,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均较高。因此在疾病确诊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式。中医、西医在高血压治疗方面均有一定研究,并且两者结合在临床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就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1 高血压基本内容

1.1 病因临床对高血压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在其危险因素方面有一定研究,认为不良生活方式、年龄、遗传因素等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病患中,约有70%至80%的疾病发生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2]。并且伴随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增多,其患病风险也会相应增大。

1.2 发病机制当前临床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还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疾病是由于小动脉壁平滑肌张力升高和其对血管活性物质敏感性升高,血管出现结构性改变,进而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大所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遗传基因学说等是当前临床常见的发病机制学说。中医在高血压发病机制方面也有所研究,其认为肝是主要病变部位。当前主要观点认为情志失调引起肝气郁结和脾脏功能损伤,进而发展为内在因素;同时受到饮食不节以及过度劳累等外在因素影响,最终导致高血压病发生。

1.3 临床表现大部分高血压病患在未能感受到不适症状的情况下,已经出现无症状的其他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有心悸耳鸣、心律失常、疲倦不安以及头痛等。对于已经发生高血压危象的病患而言,可出现子痫、心绞痛、肾功能损害、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等临床症状。高血压临床表现同血压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大部分临床表现在过度劳累或紧张后可有明显加重,在清晨活动后血压水平可快速升高,发生清晨高血压,因此心脑血管事件多出现在清晨。

2 西医治疗和特点

2.1 西医治疗情况目前西医在高血压病治疗方面,尚无有效根治措施,所实施的治疗计划仅是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药物是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方式,药物类型主要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以及利尿剂。依据病患实际病情合理选择单用或是几种药物联合使用,保障血压水平能够降低至理想状态。

2.2 西医治疗特点西药治疗高血压存在优缺点,其中优点包含:(1)作用靶点清晰,可作为降压的首选;(2)剂型较多,能够依据病患实际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发挥长效、稳定降压效果;(3)短时间内可发挥良好的降压效果,尤其是对于高血压危象的病患,可有效、快速的使血压水平下降;(4)部分药物能够有效逆转损伤脏器的病理状态。缺陷包含:(1)用药后使血压水平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老年病患以及开始服用降压药物的病患,其对降压药物较敏感,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并且在停药后血压水平会再次升高;(2)药物不良反应多,β-受体阻滞剂会降低心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导致皮疹、血钾异常以及反射性干咳等,钙离子拮抗剂会引起踝部水肿、面部潮红以及头痛等不良反应,利尿剂可引起尿酸水平升高等;(3)在对用药情况进行调整后,尽管能够将病患血压水平降至正常范围,但是在自觉症状改善方面不明显;(4)极易出现耐药性,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对血压的控制效果逐渐下降,需要增加药物使用剂量或调整用药方案才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5)不同个体用药后降压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在马博聪等[3]人的研究中,其发现高血压病患在不同时间段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清晨使用总有效率为86.67%,夜间使用总有效率是96.67%,因此其认为老年高血压病患在夜间使用高血压药物相较于清晨服用效果更佳。在倪鑫梅等[4]人的研究中,其发现对高血压病患使用硝苯地平以及拉贝洛尔联合治疗,总有效率是90.14%,同时病患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因此其认为将硝苯地平以及拉贝洛尔联合用于高血压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机体炎性反应。

3 中医治疗和特点

3.1 中医治疗中医在高血压治疗方面需要开展辨证分型,并依据不同证型开展对症治疗,对机体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促进阴阳平衡。依据病患证型分别实施温补肾阳、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祛痰降浊以及平肝潜阳等治疗方式,全面调节,进而发挥降压效果。

3.2 中医治疗特点中药治疗高血压存在优缺点,其中优点包含:(1)依据病患实际临床表现,开展辨证施治,结合整体观念开展干预;(2)显著改善病患整体表现,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3)降压效果稳定,用药后能够使病患血压水平平稳下降,防止在降压过程中发生血压水平剧烈波动情况;(4)能够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5)不良反应少。缺陷包含:(1)制作方式复杂,中药汤剂在携带以及保存方面难度大;(2)口感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依从性下降等情况。

4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为保障病患生命安全,需要终身使用药物。由于西药、中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均存在一定优缺点,因此将两者进行联合使用,发挥协同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可行性。

4.1 中成药联合西药当前常用西药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在中成药方面常用的有羚角降压片、复方安宫降压丸等。在张腾云等[5]人的研究中,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使用福辛普利钠片以及复方羚角降压片治疗,总有效率是94.20%,同时干预后病患白细胞介素6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因此其认为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福辛普利钠片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进行有效抑制,从而使病患血清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降,进而抵抗其缩血管作用,同时还可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肾脏血管阻力,提升肾脏血流。复方羚角降压片是由黄芩、槲寄生、夏枯草以及羚羊角组成的中成药,可发挥平肝泻热效果。两者均可发挥一定降压效果,但是单独使用时降压作用不明显,联合使用可使血压水平平稳下降,改善血压变异性。

4.2 中药方剂联合西药由于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因素较多,因此不同病患在致病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西医和中医方面,均认为对高血压病患均开展针对性治疗方案。中医强调辨证分型,在用药时多选择加减方式进行治疗。在余晓珂等[6]人的研究中,其发现对高血压病患实施西药以及解痉通络活血方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其血压水平,同时干预后病患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也有明显下降。因此其认为西药联合解痉通络活血方能够发挥良好降压效果。在使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选择解痉通络活血方,其中雷公藤能够活血通络,川芎可发挥祛风止痛功效,三七可消肿定痛,天麻能够平肝熄风止痉,地龙具有通络功效,穿山甲具有活血散结功效,赤芍可发挥化瘀止痛作用,丹参能够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将中药方剂同西药联合使用,不仅能够提升治疗针对性,发挥平稳降压效果,还可减少西药使用剂量,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4.3 针灸联合西药针灸属于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平衡针灸是将自然、社会、生理以及心理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机体信息系统以及针刺技术反馈效应原理,将针刺作为手段,选择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激发调动病患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患自身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在杨亚梅等[7]人的研究中,其对高血压病患使用左旋氨氯地平以及平衡针灸治疗,治疗后病患24小时动态血压达标率达到89%,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其认为将西药联合针灸治疗,能够发挥良好降压效果。

4.4 贴敷联合西药中药穴位贴敷是将经络调节以及辨证论治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干预措施,通过刺激经络发挥显著降压作用,进而促使阴阳平衡。在李文进等[8]人的研究中,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使用西药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干预后总有效率是93.10%,并且在干预后病患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因此其认为在开展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能够提升血压控制效果。太冲穴属于肝经,可对肝脏阴阳进行调节,促使其平衡。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井穴,可发挥清热泻火以及降逆纳气功效。通过对穴位进行贴敷,可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减少病患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5 小结

对高血压病患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升血压控制效果,改善临床表现,逆转靶器官损害。将两者结合可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不仅能够保障西药快速降压特点,还可通过使用中药减少不良反应。将高血压一级预防同中医“治未病”结合,能够显著预防疾病发生,提升疾病控制率。高血压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非是将两者进行机械堆加,对于其有机融合情况还需临床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病患西药血压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稳住血压过好冬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