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技术的最新分析进展
2021-11-30蔡继强藤县人民医院广西梧州543300
蔡继强(藤县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543300)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疾病,主要发病因素包括感染HPV、吸烟、过早性生活、过多性对象、性疾病传播以及机体免疫抑制等,其中以感染HPV为最常见发病机制[1]。宫颈癌的病变过程大致为正常宫颈演变至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最终演变成宫颈癌,整个病情演变进展时间约5-10年[2]。目前随着宫颈癌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病理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及时的发现、诊断、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与致死率[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当前临床常用于鉴别诊断宫颈病变的可靠方式,同时对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属于组织化学的分支,是通过对特异性抗体/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抗体的分布进行标记,并检测其组织与细胞原位的一种检测技术,是当今生物医学中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式[4]。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此作出综述,阐述如下:
1 D2-40
D2-40是从胎儿睾丸与生殖细胞肿瘤中分离得出,属于一种唾液酸糖蛋白,40KD是其分子量,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特异性的机体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可直接通过生殖细胞肿瘤的细胞膜与淋巴管内皮组织表达,新鲜组织或石蜡组织中D2-40可与淋巴管内皮产生高选择性反应,其作用机制是针对MZA中IgGZa型单克隆抗体,MZA是与生殖细胞肿瘤相关的癌胚抗原,而D2-40可与MZA特异性相结合,且在血管内皮细胞内不表达,因此D2-40在脉管性肿瘤起源的鉴别以及转移途径的判断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另一种具有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其属于跨膜糖蛋白,可与D2-40发生特异性结合[5]。国内外均有研究证实,D2-40不仅作为淋巴管标志物,同时与肿瘤浸润转移有着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病例鉴别宫颈鳞癌微淋巴管的可靠标志物。并且宫颈癌主要通过直接蔓延或淋巴转移两种转移方式,早期即可发生,成为宫颈癌预后判断的独立因素,因此D2-40对宫颈癌患者病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效果的判断有着重要参考价[6-7]。
2 p16基因
p16基因是一种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又可称为多肿瘤抑制基因,对调控细胞周期方面为直接参与,负调节细胞增殖与分裂,作为新型抗癌基因,其敏感度高于p53,主要致癌作用机制为CpG岛甲基化,使其自身失活,导致细胞增生或分裂出现异常,甚至恶性转化,以此引发肿瘤[8]。曾有专家学者研究指出[9],宫颈鳞癌中占比高达57%的病例均显示p16基因高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随着病变程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研究认为p16基因的高表达主要由HPV中E7蛋白限制Rb蛋白释放出的转录因子E2F,使其丧失活性而引发,因此p16基因的高表达可有效提示HPV基因异常,并且p16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分层情况,低级别鳞状上皮内阳性病变主要在鳞状上皮1/2层,高级别则超出1/2层,因此免疫组化可用于高低级别鳞状上皮内阳性病变的鉴别,而p16基因则是具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性的宫颈癌病变标志物,可作为病理检查与诊断的补充检查项目[10]。
3 波形蛋白
作为细胞中间丝蛋白的重要部分,波形蛋白分子量为57KD,位于10p13基因,由46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主要存在于胶质细胞与内皮细胞内,在上皮细胞中几乎无表达,具备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包括:维持细胞与细胞器形态,构成机体细胞骨架,参与信号转异、细胞分化、创口愈合以及有丝分裂等[11]。相关研究指出[12],波形蛋白对细胞凋亡存在抑制作用,并且其在上皮性肿瘤中的高水平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能力存在密切相关性。发生肿瘤时波形蛋白可能会影响上皮转化到间质,细胞凋亡时,波形蛋白的自身分解或被蛋白酶水解,失去与细胞核的联系,提示其余细胞凋亡存在相关性。多个研究发现,波形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中均有显著高水平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后,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随之明显下降,由此可知波形蛋白与肿瘤迁袭、运动能力呈正相关,可有效预测其转移与浸润情况,为可靠参考依据。
4 小结
目前宫颈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致死率中位居第二,在生殖道恶性肿瘤中患病率处于首位,每年确诊约13万人,其中5.3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免疫组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宫颈癌的鉴别诊断中,通过此项技术具有跟高敏感度与特异性,使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对临床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工作均有积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