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会监督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021-11-30李晓璐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科研经费财会科研人员

李晓璐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00)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将财会监督与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一并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次将财会监督工作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对财会监督工作有着重要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渐扩大。但高校运行效率普遍低下,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内部财会监督的缺位与失效。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科研经费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将财会监督应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是对财会监督功能应用的丰富,也是高校财务管理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财会监督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我国《会计法》明确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由此可见,财会工作本身就具有监督职能。高校财会工作人员遵循相应的财会工作制度,通过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履行监督职能。各高校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上级部门、政府审计机构等)监督,构成高校财会监督体系。

一、财会监督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应用现状分析

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阵地,近年来,为了提升我国科研水平,相关政策支持下,科研经费的收入与支出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科研经费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激励科技创新研究,国家出台各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科研经费松绑政策,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在这样的现状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引入财会监督,应当在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研究持续性发展。随着国家层面出台了各项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方案和意见,各高校也相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财会监督的注重过程性监督

在各高校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大多注重过程性监督,即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虽然这样的监管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这种过程性监督,使得整个科研经费报销过程繁琐,与当前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所提倡的“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等指导意见不符。实施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必然要对原有的过程性监督松绑,简化报销流程与手续。而单一注重“过程性”监督,不仅层层审批手续会降低科研经费使用和报销效率,同时,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过程性监督使,进而大大降低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与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创新活力。

(二)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不完善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制定通常并非科研人员讨论制定,而是行政部门着手制定。行政部门与一线科研人员的项目实施过程和经费报销实践脱钩,导致部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不合理。例如,为了防止科研人员利用差旅等进行违规报销,若科研人员仅有单程差旅交通凭证,便不可足额报销差旅补助,一刀切的模式缺乏灵活性;具体经费报销项目中,不同项目报销限额不等,同时对于经费使用额度也有不同限制,如此多繁杂规则,严重束缚科研工作者对经费的合理自主使用权;科研项目中,不同类型报销项目通常有不同限制条件,部分规则公布不明晰,经费超额后需要多个领导共同签字,导致报销过程限制多而繁杂,效率降低;课题组学生不能单独外出调研,否则无法报销,这样的限制条件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科研工作开展进度,增加了项目成员工作量。

科研项目的执行与一般项目执行有所不同,其具有执行周期长、研究结果不确定、高失败率等特点。而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的制度,通常是从形式上进行监督,而缺乏与科研项目执行特点相契合。同时,高校审计处通常不对科研经费项目进行审计,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直接相关的部门为科研处和财务处,两部门通常存在制度不一致,报销要求不一致,管理权责不一致等,因此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问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职能重合、规则冲突等现象。

(三)财会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通常是项目负责人对一定限额的科研经费进行审核、监督。超过一定限额,则需要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审批、监督。而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通常是项目组共同完成,是项目组共同执行的结果,项目经费应当在合理范围里,由经费使用者自由支配。因此,科研工作人员可能对科研经费限额规定及外界审核监督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另一方面,现有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通常仅对表面内容进行监督,例如是否有相关负责人签字,是否有对应原始票据,是否有支付凭证,交易金额数量是否超标等,而缺乏实质性监督手段来识别异常项目。同时,各高校不同学科,其科学研究项目的执行也有所差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需要财会人员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才能更深入了解项目执行的业务与财务关联性,这对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通常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各项目风控点无法较准确把握。

(四)科研经费管理与报销流程信息化水平较低

尽管已有许多高校采用财务报销信息系统,实行全线上无纸化报销,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但仍有较多高校,实施线下纸质化报销程序。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题,科研人员往往要多次奔波于财务处与科研处,同时还需线下多个行政部门领导签字审批。而各个部门领导通常事务繁琐,因此,科研人员往往需多次往返才能最终完成报销。报销业务不能一次性解决,极大增加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高校信息化平台的缺失或不完善,也极大程度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及时性,导致监管产生滞后性。这也是影响科研经费财会监督的重要阻碍。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会监督应用路径分析

(一)加强内外部财会监督

深化改革科技领域“放管服”政策要求,应当以相关财政法规和制度为基准,同时从各高校实际出发,遵循科研工作者研究实践的规律和特点。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引入财会监督,应当从内部财会监督和外部财会监督结合考虑。

一方面,利用高校现有内部控制制度,从科研项目业务层面进行防范,营造合理合规的科研经费管理环境,这是财会监督的内部工具。高校内部控制的构架,包括决策制度、问责追责制度、强化内部各岗位职责。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营,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供合法合规的财务信息。在具体科研项目业务层面,从项目合同签订、经费预算,到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收支等,都是科研项目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在各关键点上,运用现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和约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能够有效防止经费滥用等情况,构建高校科研经费财会监督的内部监督环境。此外,加强前期预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实行事前监督控制,能够监督预算各项目是否真实、是否合理。同时,科研经费的预算调整与预算绩效管理,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对科研经费收支进行全过程的财会监督。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会计核算成为财会监督的重要环节。原始凭证的真实合理性,是财会人员日常监督的重点之一,具体到科研经费核算中,财会人员应当注重设备、燃料、材料、人工、差旅、会务、咨询费等项目核算,各项目应当遵循现有规定的标准与立项预算计划为依据,足额确认收支情况,从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实现对科研经费的财会监督。

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学校相关经济活动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监督,其中就包括对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通常在项目结题时提出进行审计,以及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对科研经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经费审计。加强内部审计,一定程度上也是作为内部财会监督的工具之一,建立内部预警机制。此外,高校不定期接受外部主管部门,如教育部等巡视、检查,而科研经费的监管通常是重点领域之一。上级部门作为财会监督的外部监管机构,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指出不合理与违规之处,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同时,高校还可能接受政府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审计。因此,内外部机制共同运作,为高校科研经费财会监督提供保障,也为科研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导向。

(二)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共享系统

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时代,高校更应当建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共享系统,提高管理效率与监督效果。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应当与高校财务报销系统等实现数据对接,数据共享。如此一来,原有科研人员的线下业务办理可以实现网上办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数据共享后,科研与财务数据实现整合,实现“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管理系统既能满足简化科研工作人员相关经费业务的办事流程,也能提高财会监督的效率,降低财会监督成本。科研经费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科研项目立项、预算、报销、检查、结项等多模块全功能覆盖,实现“业务——财务——审核——监督”一体化管理监督。

三、结语

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引入财会监督的应用,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改革科研管理方式的必然选择。以高校内外部监督机制的共同有效运作作为高校科研经费财会监督的机制保障,以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平台为技术支持,构建全方位、高效率的管理监督体系,为国家科研创新工作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科研经费财会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