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才子名士的沉沦与忧郁悲愤的抗争
——浅论郁达夫的艺术人生

2021-11-30方立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郁达夫抗争人生

方立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引言

郁达夫生性内向敏感又落拓不羁,他是独行侠,即便才华早慧蜚声文坛,也敏锐积极参与创办新文学社,却以自知之明远离人群回归内心。他的代表作《沉沦》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学象征,他的人生轨迹和个性特征带有浓郁的悲凉色彩,与他作品基调和主人公的心理轨迹高度契合,被称为“颓废派”却少有人谈及他沉沦忧郁背后,那孤高悲愤和抗争精神。无数读者被郁达夫率真性情一流才子的魅力所吸引,也被其孤独清寒悲壮惨烈的一生遭际所震撼。

一、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体”。纵观郁达夫的人生和他的作品(小说、诗歌、文论),我们看到个人生活经历感受与作品主人公的心理展示高度契合。郁达夫才华卓异,青年时代就以小说《沉沦》惊世骇俗,他也是新文学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却在49 岁那年飘零南洋孤岛被日本人残杀殉难。他的孤傲清寒和一腔爱国情怀,与他遗世独立的才华一同消隐于那个战乱纷飞的暗黑年代。

今天我们再次捧读他的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迟桂花》《怀鲁迅》《过去》《丙辰元日感赋》等,又深深被其率真奔放、简洁大方、文采斐然的艺术成就所倾倒。那种清新脱俗的文笔、细腻忧郁的心理描摹、感情真挚无碍的表达,都显露出人性本有的真实力量。以文学界的共识,郁达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与鲁迅齐名的大家,他们都曾东渡扶桑接受新思想启蒙,风格迥异却惺惺相惜。在他曾就读的名古屋大学树立着一块郁达夫文学石碑,雕刻着他青年留学时代的画像和纪念小说名“沉沦”,他在海外亦有大批粉丝崇拜,他和鲁迅一样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二、郁达夫主要作品的艺术魅力

郁达夫小说创作最醒目的精神特征被认为是“颓废感伤”,从早期抒发情欲苦闷的《沉沦》到表现灵肉净化的《过去》,再到感慨人生空虚的《迟暮》,作品都弥漫着浓郁的伤感颓废情调,这似乎是骨子里的宿命基调。从他儿时的遭际到青春期留学生涯弱国子民的苦闷,学成归国后面对百年前那个动荡的国土,社会腐败、政治黑暗、人心险恶让他感到更大的幻灭。他在文坛一发声就是哀切的悲鸣,用这悲鸣纾解苦闷。郁达夫长于自我刻画、自我剖析,尤其是对当时的书写禁区人性情感欲望的突破,如同闪电划过寂寞长空。《茫茫夜》的主人公是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他不愿讨好上司而处处碰壁,在社会的逼迫和生活的重压下,他用病态的性满足来麻醉自己。《沉沦》的主人公在日记里写道:“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祖国啊,你快点强大起来吧。”作者把年轻人正当的情爱需求与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交织在一起描写,思想和艺术感染力极强。但苦苦追求的爱情终究是一场梦,他在《落日》中感叹:“在这茫茫的人海中间哪一个是我的知己? 我只觉得置身在浩荡的沙漠里!”《迟桂花》:“恋爱已经失败了,学业也已辍了,对于此生,原已没有多大的野心,积极地虽尽不得孝,便消极地尽了我的顺。”《春风沉醉的晚上》:“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在《文艺鉴赏上之偏爱价值》一文说:“ 我想感伤主义是并无害于文学的,需有一个相当的限度,我们要不流于浅薄,不使人感到肉麻,那么这感伤主义,就是文学的酵素了”。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伤感主义来强化艺术感染力,他以主观抒情为主,喜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情绪,直指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精神状态,作品用交织着灰暗、伤感、颓废的基调,一层层将读者引向苦悲的境界,这种笔法能够强烈唤起人们的同情和悲愤,这也正体现了作者独特而哀伤的反抗精神。

三、郁达夫情感的浪漫、冲击与抗争

郁达夫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文学界的名士,对于异性的审美偏好在十八九岁就有了强烈的指向性,从他的成名作《沉沦》到以后的作品可见端倪。他个人的生活情感遭遇,先与大家闺秀却人比黄花瘦的孙荃结为夫妻并育有子女。后因遇见苏杭美人王映霞便追得热烈爱得无法自拔,并在杭州举行婚礼,从此更加远离原配夫人。他的中年是想与美人厮守并隐退山林的(杭州),才子名士的人生价值与追求在这时只剩下情感慰藉。郁王没能谱写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圆满人生,而这又是谁之错呢?当郁达夫对旧妻孙荃不满时可以在新美妻身上寄托情爱理想,却忽视了两位女性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家庭和睦是夫妻双方共同学习的人生大课,百年前的中国男性文人,面对思想解放的女性群体,难免有些茫然无措,他们倾慕现代女性的风姿却忽视她们的需求和感知她们的内心。郁飞对父亲郁达夫有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有明显优点和缺点的人,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虽然对朋友热心,并且热爱国家,但是处事冲动,造成了家庭的不幸。”郁达夫著名的《毁家诗抄》公之于众,家丑外扬,让妻子王映霞颜面扫地,也是夫妻最终离异的重要诱因。王氏选择再婚后说:“既不要名士也不要达官,只希望一个老老实实没有家室,身体健康,能以正式原配夫人之礼待她的男子”。文人名士郁达夫因为对第二次婚姻的痴情和无力挽救而更加悲愤忧郁,这抗争就更像一把双刃剑刺向对方也刺破自己。如同郁达夫的诗作诉说着自己的人生悲凉:“寒风阵阵雨潇潇,千里行人去路遥,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这时的情感悲愤交织着家仇国恨。“参透色空真境界,一瓶一钵走天涯”。“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在星洲”。

《欲将沉醉换悲凉-郁达夫传》的作者袁庆丰博士感叹:“郁达夫难免有一些如常人一般的望春之意,但这只不过是远望当归的遥望,是麦田守望者的瞭望,绝不是得陇望蜀,一望无际的望。他具有超乎常人的人文魅力,更具有世人难以企及的道德风范,然而,郁郁乎悲哉……”

四、郁达夫对命运的无奈、奋起与抗争

郁达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人,他的人生遭遇却屡屡悲凉彻骨。他身上没有虚伪的假道学,他的一腔爱国情刚正不阿。抗战期间郁达夫担任《救亡文艺》主编,用文章号召民众坚定信念抗击日寇。《星洲日报》邀请他去新加坡宣传抗日,他写下《估敌》一文分析敌人虚弱本质,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文章引发强烈反响,他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等28 位文化界人士流亡到印尼,因为精通日语,他化名商人与日本人周旋,暗中救助保护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由于汉奸告密,在日本宣布投降后,郁达夫被日军秘密残杀于苏门答腊丛林,他的卓世才华与一腔悲愤和从容决绝的抗日心态,一同湮没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少年早慧才华熠熠生辉的郁达夫身怀报国志却终究未能走出情感迷障,家仇国恨又升华了情感的厚度。南下途中他在《丙辰元日感赋》:“逆旅逢新岁,飘蓬笑故吾。百年原是客,半世悔为儒。细雨家山远,高楼望眼枯。乡思无著处,一雁下南湖。”他的角色人生令人唏嘘感叹,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性格上的狷介让他一生颠沛流离,才华没能挽救他的命运却成为命运多劫多难的背景,所以他感叹“半世悔为儒”,后悔成为读书人,成为腹有诗书难自弃的文化人。他留学日本十年不仅精通日语,也翻译英语、德语等文学作品,他不仅是著名文人也是抗日烈士。但骨子里他所向往和深深眷恋的仍是那故土的秋色和知心的爱侣。他享受过人生的酸甜苦辣,给世人留下惊俗之作,有无数视他为偶像的青年,他诠释了跌宕起伏又名贵风流气节超拔的角色人生。

结语

郁达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他才华盖世诗文俱佳,他人生的悲剧除了时代背景下的灰暗苍凉之外,其个性的欠缺、情感的任性不能不给他光辉的形象抹了把暗色。相比而言,鲁迅具有深刻的自律与反省,是以笔投枪绝不妥协的硬核革命者,而郁达夫却以真实袒露人性的脆弱和迷茫中的警醒,演绎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学魅力和人生抗争,这抗争在团结抗日的大时代达到高峰。

郁达夫传奇的一生和他内心的悲愤虽然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次回归读者的视野和思考。他在《怀鲁迅》中有一段经典之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通过郁达夫的作品和角色人生回顾,可以对那个时代和今天的知识分子群体反躬自省,对人生、情感、文学、诗歌、传统与现代、国仇家恨等命题,生发出更丰富的视角和认知,历史会再次展现郁达夫的人文贡献和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郁达夫抗争人生
Enabling the Movement
《鼠疫》:即使生活是一场灾难,也要用爱去抗争
贵人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