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思考
2021-11-30单珊
单珊
(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吐鲁番 838000)
引言: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之一,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与素质情操等方面的任务,同时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伟大精神的重要教育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以来智慧的结晶,同时还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融合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这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具备文化内涵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势,同时还具有传承及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导向作用,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不只是给学生传授语文文学作品、诗词、人文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为学生传授语文及传统文化内涵底蕴,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和重要途径。加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应当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另外,通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可行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青少年深受经济全国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乎到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大学语文课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是以具体单元式的篇目学习为主要教授方式,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或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历史、文学、民族等作品,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能够看出大学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一脉相承,语文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当中,渗透中华传统魅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气度,可以引导高大校大学生探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当代大学语文教师的使命。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最近几年有很多高等院校将自1979 年起,国内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转变成了选修课程,并且逐年缩减课时量,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趋势呈现加重的态势。由于大学语文课逐渐被处于边缘化地带,不少任课教师对该上课程的教学重视程度不高,教学不严谨,要求不严格,对课程只进行了语言与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学价值的有效揭示文化意蕴的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难以全面地展现给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中国优秀的历史古典文化逐渐淡出了很多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所形成的中华文明不了解,知之甚少,民族意识比较比薄弱,缺乏文化认同感,因此急需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范畴,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发挥其应有的核心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艺术、历史、文化等相关作品进行有效的解剖和讲解,通过将课外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体验中国优秀文化的美感,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提前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一)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
现阶段从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来讲,有一些高校不仅没有开设语文这门课程,即使是开设了语文这门课程,也由于课时安排少导致了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是因为有很多高校对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学校层面上来讲,很多高校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就业率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忽略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学生层面上来讲,很多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在语文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投入时间也较少,同时也没有得到教师正确的引导,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随着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而目前语文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也仍然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很多教师依然是以语文基础知识讲解为主,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明显不足、教学创新不够、课堂互动交流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不仅不利于加强大学语文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育,学生也无法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足
从大学语文的发展现状上来看,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语文教学得不到重视,且在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也得不到有效融合。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时大部分都是根据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内容穿插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内容零散,这样也就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范围相对狭隘。再加上除了在语文教学中讲解一些文学作品、人文及文化等方面时穿插传统文化内容以外,也很少会有课外内容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学者在语文专业知识教学上有很着多的研究和经验,但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研究不深、认识不广泛、文化素养也不高。大学语文教师大多在语文教学中并不能有效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主要还是在于教师本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积累不够,即使是在教学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只能浅显的为学生介绍,缺少对学生启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效果,首先学校与教师应当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及发展,正确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知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与教师还应当认识到大学语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精神弘扬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教师也应当重视语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另外,高校学生不仅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学习、考核压力,同时为了日后的就业准备也承担着就业准备、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压力,面对着不同压力高校学生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学习考试、英语考级以及各类职业证书的考试上,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大学语文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学校与教师应当客观分析学生的发展就业情况,了解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工作生活等方面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在教授与诗歌方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再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辅助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度。比如学习《九日置酒》,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播放几分钟简单的视频介绍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再让学生来谈谈对酒和喝酒的看法,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目的,然后再讲解课文内容中导入我国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登高望远、尊老敬老等优良传统文化。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还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了学习中。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其一定的特点,由于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在一些高校甚至是门选修课,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么就是每节课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要么就是一节课听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当做好掌握学生及学生专业的工作。在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足,一方面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将文化教育贯彻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对教育类的学生教师可以多融入一些我国优秀教育家像陶行知、孔子这样具有借鉴意义的代表人物及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事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内容多、范围广且内涵丰富,要满足当代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要求,首先教师不仅要有足够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存量,还需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爱国精神,才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工作。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除了教师自身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以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育培训、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方式加强教师基础文化素养的培养。比如,通过开展爱国诗歌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结语
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积极加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及教师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积极创新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大学语文教育活动开展中时刻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